李海林:“四校”录取率仅1.8%!8条升学路,不同的孩子该怎么选?
2023上海中考
全市考生总数11万!
市重点招生总数26100人!
四校招生总数1871人!
市重点录取率23.72%!
“四校”录取率1.7%!
通过目前的数据来看,上海中考真是越来越“卷”了……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普职分流”的大比率淘汰,让面临升学的家庭更慌了!
未来升学路在何方?针对当前形势,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李海林曾提出8条升学路,帮助不同成绩、不同能力、不同特质的孩子做选择。
◆孩子走体制内还是体制外教育路线?
◆如何确定孩子适合哪种教育模式?
◆想让孩子出国留学,什么时候开始准备比较好?
通过他的指路,很多孩子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让我们来听听看~
*本文整理自李海林分享,有删改,为方便阅读,以第一人称陈述。
体制内or体制外
不同教育体系的差异在哪?
孩子接受的教育其实是“三位一体”的,离不开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但是体制内和体制外学校的运作机制确实不一样,教学状态也会有差异。
一般体制内学校的班额比较大,上海学校的班额在40人左右。体制外的民办国际学校,一般班级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甚至更少。
有人觉得公办学校的老师对孩子的关怀没有那么细致,其实是因为班额比较大的原因。而民办学校一个班级的人数较少,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以照顾到班上的每一个孩子。
图源 | pexels
据我了解,有的公办学校人数已经达到50多人了,要管理这样一个大班额的班级,班主任的第一要务是把孩子们聚在一起,安静地坐下来上课。
于是,“管孩子”就成为了公办班主任的第一要务。在这样的情况下,班主任往往不能顾及到每个孩子,这确实是很无奈的。
民办学校由于班额比较小,老师会更有时间、更有耐心地跟每个孩子进行沟通,深入了解他们,能够照顾到孩子的特殊性。
举个例子,一个老师有次向我反映说,有个孩子曾经跟他的关系很好,但最近一个月总是捣乱。于是我找这个孩子聊天,她说是因为老师无缘无故撤销了自己的语文课代表。
我马上找语文老师了解情况,她说是因为当语文课代表总要爬三层楼去办公室送作业,担心一个小女孩力气不够,想让她这个学期休息一下。
孩子这才明白了老师的意图,双方立刻化解了矛盾,老师也为她恢复了语文课代表的职务。通过这种平等、深入沟通的管理模式,民办国际学校的孩子往往在日常中表现得更活泼大胆、思维活跃。
?
8条升学道路
孩子应该怎么选择?
我们先来看一下两组数据。
一组是中考的数据。每年上海的初中毕业生有110000人,根据初中毕业“普职分流”的政策,能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有66000人左右。上海的重点高中有60所,每一所招生不会超过400人。这样算下来,能进重点高中的比例大约是22%,也就是24000人左右。
再来看下高考的数据。上海每年有60000人左右参加高考,其中有60%能够上本科,也就是说能够进入本科院校的有36000人;能够进入一本的大约12000人;能够进入211的学生大约是7800人;能够进入985的,总人数不会超过3000人。
图源 | 李海林先生IEIC现场分享PPT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上海每年中考、高考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能进重点高中/985院校的只是凤毛麟角。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该选海外的大学,还是选中国的大学呢?
我这里有几个排序。
第一优,对于全球的学生来说,美国常青藤大学和英国G5大学是首选;
第二优,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首选是清华、北大、复旦、交大;
第三优,是世界前50的大学;
第四优,是国内985院校;
第五优,是世界前100的大学;
第六优,是国内211大学;
第七优,是世界排名前120的大学;
第八优,是国内一本。
图源 | 李海林先生IEIC现场分享PPT
我有三句话供大家参考:
第一,你能考上第二优、第四优、第六优、第八优的,就一定能考上第一优、第三优、第五优、第七优。也就是说,能考上清华、北大、复旦、交大,那一般而言,你也能考上美国常青藤大学和英国G5大学。但是你拿着美国常青藤大学和G5大学的文凭回到国内来找工作,应该是可以碾压第二优、第四优、第六优、第八优的。
第二,与其考第二优、第四优、第六优、第八优,不如考第一优、第三优、第五优、第七优。
第三,如果你第二优、第四优、第六优、第八优都相对相差一点考不上——这种情况是家长最焦虑和犹豫的,你仍然有很大的机会能考上第一优、第三优、第五优、第七优。
我们来看看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陆进入Top300的院校情况。
图源 | QS世界大学排名官微
其中,上海同济大学在中国排名第9,世界排216名。如果有一个孩子考上同济大学,他的父母应该很高兴。但是如果父母在三年前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的话,很有可能他考进的就是世界排名20-30位的大学。
两年前新东方做了一个调查,询问各大企业雇主觉得现在留学还有意义吗?88%的企业认为还是有意义的。
图源 | 李海林先生IEIC现场分享PPT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同档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博士生,海外留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他们的人生经验更丰富,思维方式更具有批判性,更能适应未来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他们更有自主能力,包括独立生活的能力、职场的决策能力等。
考虑不同孩子的能力
以及不同家庭的情况而定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自己孩子的情况,视每个家庭的情况而定。
我把孩子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孩子有些适合在中国上大学,有些则适合出国留学。不同类别的孩子应该选择不同的教育道路。
图源 | 李海林先生IEIC现场分享PPT
中国教育的特点是,一切都围绕考试展开。
什么叫考试?就是在纸面上把自己的智慧表现出来。但问题是,人还有很多智慧在纸面上是体现不出来的。有的孩子纸面智慧特别发达,有些孩子纸面智慧不是很好,但其他方面不错。
在我看来,孩子纸面智慧特别发达——就是特别善于考试的,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就比较占便宜。
但如果孩子纸面智慧不如其他方面好,可以考虑换赛道、换标准——这是我的基本观点。
不同年龄段
如何做好教育规划?
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所要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在小学,尤其是一至三年级时,家长其实不需要太在意孩子的考试成绩,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好习惯。孩子需要有专注力,要“坐得住”。
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以安静地坐下来,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只专注于看书、写作业或者听课。专注的时间则可以循序渐进,比如小学一年级30分钟,小学二年级35分钟,小学三年级40分钟。
最近西方教育研究指出,对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孩子,家长不要太关注他们的作业做得对不对,而要关注做作业的过程,比如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孩子全力以赴了吗?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
平时我们总认为要严格要求孩子,要让孩子养成细心的习惯,作业不能出错。常常会在他们做作业的时候进行指点:“这道题做错了,这里也是错的......”
但如果孩子在做作业时,不停地被老师或家长打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其实是在不断地打击和摧残孩子们做作业的信心。日积月累,“做好作业”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成为了一件恐怖的事情。
图源 | pexels
孩子到了初中以后,家长们都开始紧张了,因为初中三年后,孩子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中考就要来了。
在初中阶段,家长们要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在预初年级(也就是初一、初二)时,要关注学习本身,而不要太关注中考。
基于考试的学习和基于知识的学习是不一样的。
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讲求“短平快”,目标是拿分,因此学生需要揣摩出题人的意思,揣摩要怎么回答才能够拿分,而不是揣摩知识本身。
家长和老师如果在初中一开始就颠倒了学习目的,把考试的“紧箍咒”拧紧,让孩子们过早开始为考试感到紧张,这不利于孩子们充分展开学习。
图源 | pexels
第二件事是要意识到孩子们求学之路其实是敞开的。孩子们可以选择参加国内的高考,也可以申请海外的高校。
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这两条路孩子们都可以走得很顺畅,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条路的评价标准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当孩子进入初中后,家长需要考虑孩子未来走哪条路,哪一条路更适合孩子,能够帮助孩子成才。
如果已经考虑好走海外留学这条路,那么建议最晚在初二年级结束后,就开始做准备了。建议在学习国内课程的同时,开始接触国际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这样在初三毕业升入国际高中后,正式学习国际课程时,孩子们的过渡会非常顺利。但如果没有初中的提前规划和准备,那么孩子在高中可能需要大半学期的时间来进行过渡。
第六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
报名通道已开启
招商咨询联系人:葛女士
电话:18217566187(微信同号)
更多创新教育理念 国际化教育密码
请持续关注【IEIC国际创新视野】
施一公: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都去哪儿了?
世界首富马斯克约架,被母亲紧急叫停!这位硬核老妈是如何拿捏孩子的?
您已经“诅咒”孩子多久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清华附中王殿军: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对孩子放手而不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