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 064期 | 台山伍连德:首位获诺奖提名的华人

  ■蔡登山

  

  他是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中国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的先驱,一九三五年因为研究中间宿主旱獭在传播肺鼠疫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成为首位被提名诺贝尔医学奖的华人。他是伍连德医生。

  伍连德医生和《良友》画报的创办人伍联德常被人们混淆,“连”和“联”在广东话里微有分别,但普通话读音是一样的。伍连德医生一八七九年出生,伍联德则是一九〇〇年出生。伍连德医生比伍联德大了二十一岁。

  

  伍连德(1879-1960)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县(今广东台山市),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他的父亲伍褀学是名金匠,于一八五〇年代下南洋谋生,母亲林彩繁是马来西亚华侨女子。那时马来西亚是英国的属地,没有中文教育。伍连德就读于槟城大英义学(Penang Free School),十四岁起每年获得英女皇奖学金,并在一八九六年十七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领取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Emmanuel College)学医。每年获奖金二百英镑,为华裔青年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一八九九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同年考入圣玛丽亚医院免费实习,成为该医院第一位华裔实习医生。在英国留学期间,伍连德先后到英国利物浦热带疾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行热带疾病相关研究与实习。最终于一九〇五年以“动物胶中破伤风杆菌芽孢的出现”(The Occurrence of Tetanus Spores in Gelatin)为题的研究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

  伍连德学成后返马来西亚,经新加坡与名医林文庆订交,至吉隆坡医学研究院,从事疟疾、脚气病原的研究,与矿业巨子陆秋泰、陆佑多有往来,组织雪兰莪文学及辩论学会(Selangor Literacy and Debating Society),不时邀请杰出名人、官员和专家前来授课演讲,促进学习听、说、写英文、马来文和推广东西文化知识,增进会员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

  

  一九〇五年七月,伍连德至新加坡迎娶黄淑琼为妻,黄淑琼为开辟沙劳越著名华人黄乃裳之次女,她的姐姐黄瑞琼嫁给了林文庆,伍、林两位好友遂成连襟。黄淑琼举止文雅,是一位贤妻良母。她精通中文和英文,对伍连德的事业倾注了全部关注和支持。她与中国人、外国人打交道都恰到好处,在北京的社交圈非常受欢迎。伍连德常年工作在哈尔滨,打理北京方面的事宜均由黄淑琼出面。她还常随伍连德出访、出游、接待客人、洽谈事宜,成了伍连德的得力帮手。黄淑琼曾以英语出版《西施(Hsi Shih, Beauty of Beauty)》《王昭君(Chao Chun, Beauty in Exile)》等书,销量极佳。原欲作《貂蝉》一书,然因肺结核恶化于一九三七年病逝。

  

  伍连德与第二任妻子李淑贞及孩子们合影

  伍连德的第二位妻子李淑贞祖籍广东,生长在东北吉林,是因伍连德长期在东北工作而结识。李淑贞一直跟随他奔波,为其育有五个子女,其中长女伍玉玲长期致力于伍连德事迹的弘扬。

  一九〇七年伍连德应邀赴伦敦出席禁烟会议,报告马六甲海峡地区殖民地贩毒情况,直陈英国政府应另筹税源,彻底根绝鸦片烟毒,博得与会人士一致好评。但尽管如此,学者陈雪薇却指出,伍连德在返回马来西亚谋职时,遭到了殖民政府的种族不平等待遇;加上后来进行社会改革之时,不仅无意中损害了殖民政府的权益,更在少数维护权利的华人同胞友人面前受挫,让他逐渐认清殖民地的本质与局限。

  ◆

  正当伍连德处于这种窘境,感觉自身的才能与志向陷于瓶颈、面临到事业的转折点时,伍连德收到袁世凯的来函,于是一九〇七年他决定前往中国。一九〇八年五月,伍连德出任以训练军医为目的的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校长一职。

  

  一九一〇年十二月十八日,刚刚卸任哈尔滨道台、到外务部任职的右丞施肇基急电伍连德进京,向他通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东北发生大疫,吉林、黑龙江已死亡三万余人,并有迅速向关内、国外蔓延之势,情况万分危急。经施肇基力荐,清政府钦命伍连德为全权总医官,负责东北防疫事宜。三十一岁的伍连德临危受命,从容不迫,毅然奔赴疫区。伍连德仅带了一名尚未毕业的学生——天津陆军医学堂高材生林家瑞,以及一台显微镜、一部照相机,来到哈尔滨。疫情远比伍连德想象的惨烈,这种传染病就是欧洲人谈虎色变的“黑死病”,最后夺走约六万人的性命,以哈尔滨一带最为严重。在群医无策、列强环伺的复杂政治社会情势中,伍连德临危受命前往调查控制疫情。在了解疫区地理、人口和社会情况之后,他向北京当局建议:

  (一)傅家店发生肺炎疫事,已由医学上证明完全真实。

  (二)病情正蔓延中,应全力予以消灭,至于鼠疫,不妨暂时放任。

  (三)从满洲里至哈尔滨的火车必须严格管理,并请俄国当局与中国政府合作。

  (四)组织巡逻队监查公开通行的道路与冰冻的河流。

  (五)请傅家店的官吏,多配给房屋以充医院之用,患者的亲属亦须另为安顿,以免疫疾传播。

  (六)向南方征求医生与助手。

  (七)请当地道台设法筹款,以充防疫之用。

  (八)京奉路(即北平至沈阳之北宁路)的卫生状况必须注意,如有疫病发生,即宜实施严格步骤,例如设立防疫医院及居留营等。

  (九)请日本南满铁路当局合作。

  伍连德以其对西方医学的知识与经验,结合中国政府的配合与中国其他地区西医的协助,透过显微镜的观察与检定,采取剖尸、交通管制、病患隔离、死者火葬、消毒等系列措施,在短短四个月内扑灭鼠疫,伍连德从此名声四起。

  

  伍连德及长子长庚

  据马国亮在《良友忆旧》书中说:“当时财政总长周学熙要他在北京西山筹建一所肺病疗养院。西山树木参天,环境清幽,是建立疗养院最理想的地方。但伍氏另有想法。他认为北京当时最需要的不是一间供为数甚少的人疗养肺病的场所,而是供广大市民治病的医院。他的意见被采纳了。因为他的计划比一间疗养院更为庞大,议定政府出资三分之一,余由当地士绅、慈善家捐助,终于建成了当时设备最完备的中央医院。”

  

  1911年,伍连德时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

  一九一九年,由内蒙古发源而蔓延到绥远、陕西的肺鼠疫,十分猖獗。疫症散播,民智闭塞是原因之一;而民智闭塞也影响了防治工作的进行。这次伍连德偕同教会的美籍医生二人及助手多人,专程灭疫。文化程度普遍低下的群众,起初对他们怀疑。伍连德的防疫医务所的专车也几乎被他们焚毁。伍连德并不气馁,积极工作,终于战胜了人的愚昧,也战胜了疫魔。这次疫症流行自发生至被扑灭,为期共七个月,被夺走生命的约一万六千余人。

  一九二〇年,东北疫防再度发生。伍连德又到疫区进行工作,这次有了十年前的经验,工作进行得比较容易,成绩也比以前更好。这次被疫菌吞逝去的生命减至八千人。

  ◆

  世界卫生组织的前身、日内瓦国际联盟卫生组织(Health Organiz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于一九二七年授予伍连德“鼠疫专家”的称号。伍连德在肺鼠疫防治研究的贡献,包括发现旱獭于其中的传播角色,也让他在一九三五年获提名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

  

  海港检疫处处长伍连德

  诺贝尔基金会规定,除公布最终获奖者外,候选者名字都不对外公布,并有五十年保密期。二〇〇七年诺贝尔基金会官方网站公开部分候选人数据,人们可以查到一九〇一年至一九五一年的资料,其中伍连德名列其中,推荐人是美国在华的著名医生嘉惠霖(William Warder Cadbury)。他在华四十年,行医授学于广州,数度出任广州博济医院院长,担任过博济医院南华医学堂和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以出色的医学成就蜚声中外。如今,伍连德在哈尔滨工作过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原址已被保留、命名及改建完成。另有伍连德纪念馆、伍连德纪念医院、伍连德小学、伍连德公园等建筑或园区的设立来纪念伍连德。

  往后在中国的近三十年中,伍连德多次防范中国几场瘟疫霍乱,构建现代化医学体系及防疫网络,普及公共卫生,并创设国际微生物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等多个科学学术或专业团体,让全世界了解到中国的医药卫生问题,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医疗卫生水平的评价。这让伍连德不仅被清末以来的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各政权所信任重用,也获得了社会与国际的认同,享有“中国现代医学奠基人”的美誉。

  ◆

  一九三七年日本开始侵袭上海,启动全面侵华,伍连德参加国际会议归来,看到国已破、家被毁,特别是他的大量书籍、资料毁于一旦,痛心疾首,愤然离开上海,离开了他奋斗近三十年的中国,返回出生地马来西亚。回到马来西亚后,伍连德不仅悬壶济世,同时活跃于社会公共事务。他连同几位同在怡保行医的华、西医组成委员会,组织筹建永久会所。此外,他也积极提倡火葬,倡导将土地留给活人、而非死人使用,甚至还慷慨地动用个人积蓄,在霹雳州三宝洞旁建造了马来西亚首座焚化场。伍连德一直在怡保执业到八十岁为止,一九六〇年,八十一岁的他举家迁回槟城。然而迁入新居不久之后,伍连德就觉得身体不适,在送医途中过世。

  ◆

  伍连德学术造诣博大精深,成就非凡,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从《传染病之预防》《陆海军参用中西医论》《尊重医德刍言》到《中国公共卫生之经费问题》等,涉及公共卫生、传染病、医学教育、医药管理、海港检疫、中医医学、医学史、社会医学、健康教育等领域。一九二六年秋,英文版《肺鼠疫概论》由国联卫生部印行出版,之后《霍乱概论》又获出版。今天这两部专著仍被国际同行引为经典。

  一九一三年,时任华盛顿军医图书馆馆长助理的嘉理逊(Garrison.F.H)出版了《医学史》一书。这是美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世界医学史的专著,成为权威课本和重要参考书。伍连德看到这部七百余页的著作,发现其中介绍中国医学的内容竟不到一页,而且其论述既肤浅,结论又有错误。他马上写信给嘉理逊提出质疑: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医学史,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记述?对方回复说:“中医或有所长,但未见有西文述之者,区区半页之数据,犹属外人之作,参考无从,遂难立说,简略而误,非余之咎。”

  

  伍连德将这封回信转给研究医学史的好友王吉民看,因为王吉民在此之前已读过嘉理逊的《医学史》原书,对其中有关中医的错误看法也感触颇多。于是为了“矫正外论”,伍连德与王吉民耗时十六年,完成了工程浩大的英文版《中国医史》,于一九三二年出版,一九三六年增订再版。此书展示了中国医学的辉煌成就,扬了中国国威,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一九五〇年伍连德七十一岁,他根据日记和笔记,以英文撰写自传,至一九五九年以《鼠疫斗士——一位中国现代医生的自传》在伦敦出版。全书六百六十页,不仅述其生平及其与时代风云的交织,更是把两次满洲鼠疫和国际鼠疫大会放在传记的前四章节。他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生平,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的期望:“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地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纵使一生头衔无数,伍连德却只用“斗士”形容自己,可以见得其谦逊和勇气。

  一九九五年,由伍连德女儿伍玉玲主持编印的英文版《回忆伍连德——鼠疫斗士》大型画册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纷纷订购珍藏,也引发了更多国家、更多机构、更多人士研究伍连德。画册收入珍贵照片310幅,展示了伍连德多姿多彩、波澜壮阔的一生,为世人叩开了通往伍连德辉煌历程的大门。这部画册展示了伍连德对中国医学史做出的突出贡献: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创建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担任首位全权总医官,被誉为“鼠疫斗士”。

  

  伍连德博士近影

  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为国际微生物学方面的著名机构,不仅在疾病预防方面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在科研上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收回海港检疫主权,担任第一任海港检疫所所长;举办中国第一届国际医学会会议(万国鼠疫研究会),并担任大会主席;作为当之无愧的医学巨匠和首席医学专家,参与创建中华医学会,连任两届会长,使中国现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教育开始步入正轨,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创办《中华医学杂志》,任首任总编辑;倡议建成北京协和医学院;在世界上第一次用英文撰写了《中国医史》,把中医这个名词译成英语为The Healing Art(治愈的艺术),表现了中医卓越的功效和生动的美感;于一九三七年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医史文献展览,于一九三八年筹办了中华医学会历史博物馆,开创了中国现代医学系统和医学教育;创办东北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办的高等医学学校“滨江医学专门学校”,后称“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一九三八年更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北京中央医院,亲任院长四年;一九三七年四月创办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协会,出任会长。

  由于伍连德的地位和影响,他曾被授予京师大学堂文学博士学位、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博士学位、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及苏联微生物学会外国会员、上海圣约翰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等二十多个荣誉博士、院士学位称号。

  

  梁启超为伍连德题词

  梁启超在一九二四年五月为伍连德(星联)医学博士题词:“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对伍连德的一生作了极高的评价与总结。

  ■作者简介

  蔡登山

  台湾著名文史作家,曾任电影公司营销部总经理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沉迷于电影及现代文学史料之间,达三十余年。1993年起筹拍《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任制片人及编剧,四年间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乾、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

  著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鲁迅爱过的人》《张爱玲色戒》《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声色晚清》《一生两世》《多少往事堪重数》《情义与隙末》等数十本作品。

  来源|晶报APP

  编辑:陈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