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质量 全面保障

  作为国内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成功典型,天津科技大学如何在学分制下建设与之匹配的本科课程?学校在监测和评价课程质量上又有哪些经验?本文为您一一道来。

  天津科技大学是天津市率先实施学分制改革的高校,为在教学中彰显学生中心,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早在2017年即开始学分制改革。

  “可以说,学分制比较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大趋势。”该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质评中心”)王怡主任表示。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遵循国家本科专业类质量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等相关质量标准,通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从学分要求来看,学生毕业总学分从200学分左右调整至理工类不超过170学分,文科类不超过160学分;选修课学分占比从15%左右提升至20%以上;工科实践类课程学分占比由20%左右提升至30%。

  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课程资源是学分制改革的关键,学校建立了以“选课制”为核心,导师制、弹性学制、辅修制、学分认定、学分收费制和学分绩点制等为辅的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和全员育人协同机制,搭建起了学分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学校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定期面向在校生对本科生导师制执行情况、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混合式课程学习等专项工作开展评价。

  可以说,课程质量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学分制背景下,天津科技大学如何打造一流课程(“金课”)?学校质保体系如何保证课程成效?就此,王怡主任与麦可思研究进行了深入交流。

  政策引领 全面统筹课程体系

  天津科技大学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聚焦专业核心能力,重塑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视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实施过程注重学生能力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获得感。王怡主任介绍道,在政策上,学校出台了《天津科技大学课程建设方案》,实施规范化课程、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课程建设“三步走”计划,制定了相关课程建设指南,所有开设课程必须按照规范建设,多措并举开展“金课”建设。目前,学校获批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市级一流课程,12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同时,结合社会发展对毕业生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新增开设一批个性化培养与创新创业类课程,新增“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导论”“云计算导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通识课,改革传统“计算机基础”课,开设“计算思维与智能科学导论”,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以供学生选择。此外,为了便于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学校明确了每门课程的内容简介、任课教师简介、教学大纲等关键信息,学生可以在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选课。

  培训加硬件确保教师能力在线

  “金课”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伴随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的引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要随之改变。为保证教学能力,学校构建了三级培训体系,对不同阶段教师开展了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培训项目。

  例如,对于新入职教师,重点在于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学校制定了《天津科技大学新入职教师本科课程教学准入制度实施办法》,新入职教师需要经过培训、助课和授课考察后才能独立从事教学。新教师由老教师“传帮带”,学校还会组织专家对新教师授课进行评估和指导,不通过的教师将延迟承担教学工作,确保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学要求,保证新教师站稳讲台。

  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重点在于熟练掌握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对于高水平教师,重在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掌握教育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借助全国和天津市高校联动共享优质资源,学校建立了“教师发展与服务管理系统”,为教师提供300余门免费网络课程。该系统能记录并分析教师参与在线课程、在线交流以及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培训活动等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习进度和教学能力提升情况,以便有规划地进修提高。

  为顺应线上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新趋势,学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线上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线上课程质量从开课要件准备、线上教学设计、课程内容优化、过程化考核、考核与管理等方面进行要求,强调了课程建设要与“课程思政”、与新工科、新文科和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相结合。

  同时,学校加大硬件投入,建设了“尚学堂”课栈,为校内教师制作课程提供服务。学校通过建设研讨教室、沉浸式互动直播教室,重新设计教学场所等,助力教学模式的深度转变,融入信息化技术的直播教室提高了优质课程覆盖面。学校在2019年完成了首批116间可视化教室的改造,满足课程同步录制的需求,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远程监控,为学校督导常态化听课和集中巡课提供便利。

  闭环监测准确评价教学成效

  质量监测 常态化是关键

  质评中心专门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王怡主任介绍道,近年来质评中心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大力推动基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专家(督导)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努力构建闭环教学的产出导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对教学质量开展常态化监控与评价是质保体系的重要作用,质评中心通过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全过程质量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听课等来评价学习效果,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与反馈,评价项目和评价结果作为各学院年度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教学质量管理平台,质评中心与机构合作,从学生学习体验角度设计评价指标。学生可通过手机端或者PC端进行课程评价,提高了评课活动的有效性和便捷性,促进日常质量监控的开展。

  前文提到,学校利用课堂远程监控为督导听课提供便利。在督导队伍建设上,除了选聘退休教授担任督导外,自学分制改革以来,学校将所有市级以上教学名师都纳入督导队伍,将承担任务作为教学名师工作考核的基本条件。目前,为适应新时代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工作需要,学校正在进一步推进让在职优秀教师加入督导队伍的工作。

  丰富激励机制促进能力提升

  为全面考核教师课程教学成效,除了利用第三方平台,按照理论、实践课等不同课程类型实施学生评教外,在教学过程中,质评中心组织校、院两级督导和同行通过课堂听课、可视化教学服务平台线上听课等方式全方位监控教学质量。

  为激励教师把精力更多投入教学,学校设立“尚德教学奖”,鼓励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优秀教师。同时,学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文件中将教学工作作为基本条件,并以教学工作量和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结果作为职务聘任的基本条件;将承担省部级以上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等作为业绩成果,与科研成果并列,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工作的积极性。

  为推进基于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学校制定了《天津科技大学本科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指导意见》,对过程性考核的项目和要求进行了规范,加强了质保体系建设。“近年来,学校通过改革课程评价机制提高了课程评教的科学性,提高了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王怡主任总结道。

  

  声明:“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