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带一行李箱证书回家给父母”的女孩吗?一年了,她的故事很多收获满满!
7月20日,在结束支教工作回到家乡镇远的第二天,就马不停蹄赶往安顺参加西秀区第一届春晖行动沙龙交流会;7月25日,与贵州大学“银鸽”志愿者服务团开展交流;7月26日,踩点春晖社支教地……
这几天,刚刚结束支教工作的贵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贵州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陈珍依旧步履匆匆,满怀热情地为支教工作奔波着。
陈珍
几乎是去年的同一时间,陈珍因“女孩大学毕业带一行李箱证书回家给父母”,广受社会赞誉。她的事迹先后被人民网、人民日报、央视等多家媒体报道。今年,陈珍在服务地顺利完成了一年的支教工作,带着厚厚的奖状载誉而归,为自己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志愿支教 步履不停
陈珍来自黔东南镇远的一个小山村,大学四年她坚持做一名志愿践行者,参加过数博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志愿服务活动40余项,多次带队下乡开展支教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达929.5小时。
陈珍在锦屏县第四中学支教
从进入大学的那天起,陈珍就开始不断为自己曾经就读的小学寻找支教队伍,并努力成为支教队的一员,积极参与支教活动。
陈珍第一次支教是在2019年的夏天,她作为支教队副队长与团队成员一起到思南县长坝镇张家湾村开展支教工作。协助队长联系老师、家长,管理好队员,与联络单位进行沟通……38度的高温天气、陌生的环境,还有接踵而来各种教学压力,让她感觉很难很累,却也收获了成长和感动。
陈珍和学生们
“我自己的成长路上获得过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因为感受过被爱的幸福,所以我才想努力播撒希望、传递爱。教育是最简单改变一个人的方式,可能一句话就会对一个人产生深远影响,进而改变这个家庭。”陈珍说,她想通过支教,去给像曾经的自己一样迷茫、需要帮助的山区孩子们带去一点点改变。
大学期间,陈珍不仅多次带队支教,还成功与小伙伴们组建了“镇远县大学生春晖社”,为镇远籍的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反哺家乡的平台。
用汗水浇灌教育之花
坚守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和使命,陈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的铮铮誓言。大学毕业后,她来到锦屏县第四中学支教一年。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运动
支教期间,陈珍完成了锦屏县第四中学七年级三个班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除正常授课外,她还承担了课后服务、学生心理辅导、班主任助理等工作,负责监督学生跑操、查寝,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文体活动,追踪学生备战中考的心理情况和考试情况等。
作为研支团成员,陈珍与团队成员搭建起支教服务地和贵州大学沟通的桥梁,积极开展“微心愿-爱心物资捐赠”“微公益·四季悦读”“贵薪青传”讲学研实践队等活动。
家访
为更好解决班级学生的阅读问题,陈珍为班级学生募集50余本课外书籍,确保每人都有一本课外读本;她对接贵州大学矿业学院为学生捐赠百余本书籍用于支教学校图书角的建设;此外,她汇聚社会爱心人士的力量,为1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助学金1万元,帮助学生缓解生活上的压力。
召开家长会
“一年的支教工作很难很累,但对我来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陈珍获得了锦屏县2022—2023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年度考核结果的优秀评级,收到了黔东南州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感谢信,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获得黔东南州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二等奖,获评锦屏县第四中学年度“优秀共产党员”、锦屏县第四中学年度优秀支教教师、锦屏县第四中学2023年春季学期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等称号,参与“研途有爱”贵州大学研支团系列课堂项目等多个项目并获奖。
学生写给“小陈老师”的信
而对陈珍来说,支教最大的收获,来自于被学生认可的满足感;来自于课外时间,总喜欢围着她、与她谈心的同学们;来自于在食堂排队打饭的队伍中,传来的一声声“小陈老师”的亲昵呼唤;来自同学们在她的QQ、抖音等个人社交账号下,写下的“舍不得小陈老师”“小陈老师可不可以再多留几天”留言……
用行动诠释初心与担当
陈珍支教的第一节课是给毕业班上《道德与法治》,因为是第一次独立授课,而、且讲的是非自己专业的科目,带着这份紧张,陈珍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
与学生交流
不会做课堂引入,那就仔细去找学生们喜欢的事物与知识点之间的共性;不会规划教学过程,那就在网络上学习,结合实际一遍遍地预演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不确定学生能否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那就一遍遍地和学生交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找到最合适的授课方式;不确定自己授课过程中会不会突然忘记准备好的内容,那就把所有的内容都写下来;不确定自己选择的案例能否让同学们理解知识点,那就多找一些不同类型的例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珍的第一节课反响特别好,同学们都很配合,她也在同学们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眼神中收获了肯定。
为学生辅导功课
在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陈珍还要处理学生的怠学、厌学情绪。因为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她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学、认真学是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陈珍也面临过情绪崩溃,哭过很多次。“每次我都是擦干眼泪,告诉自己‘把时间花在哪里,就会从哪里收获,我必须认真讲好自己的课,努力引导学生,一遍不行那就多讲几遍,做到问心无愧。’”陈珍说。
陈珍支教的最后一节课并没有讲知识点,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大家好好学习、积极进取。
“小陈老师自己也是来自农村,家庭情况可能还比不上现在的你们。但我为什么能够来到这里教书?我又为什么能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这些都是因为读书给了我更多选择的权利。”讲完这些,陈珍发现学生们突然沉默了很久。
陈珍说,“他们可能还不清楚考大学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已经会说‘老师,我想考贵大,去大学找你’,或许一年的改变甚少,但是我坚信这一颗种子已经开始在慢慢地生根发芽。”
陈珍与学生合影
“支教只是一年,但自教是一生。”随着支教的结束,“小陈老师”即将转变为“小陈同学”,但是一年的支教经历让陈珍对“读书改变命运”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来自农村,我深知农村人要想求得改变就必须要读书;我了解家长的心声,能看懂父母对于子女的期待,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视;我从大山深处走出来,花了十年时间,从一名初一学生变成初一的老师;我见过纷繁的世界,我更坚信读书可以给人以更多选择的权利。”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陈珍即将奔赴贵州大学开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她希望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未来有机会用专业所学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雨
通讯员 凡佳佳 张靖怡
编辑 罗秋红
二审 潘晓飞
三审 岳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