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文化|荆山洛水间的七年青春接力

  2016年,为响应南开大学对口帮扶工作,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甘肃分团,每年派出4名志愿者奔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缘起渤海之滨,情系洛水荆山,这场近1400公里的山海跨越,不知不觉间已经延续了7年。2000多个日夜中,一批又一批南开支教人在这场“青莲紫”与“梯田绿”的青春接力中生生不息,赓续“公能”情缘。

  “支教一直是我心底的一个愿望。”南开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甘肃分团团长余浩在选择支教服务地时,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前往庄浪县的决定。“我的父亲是2000年福建对口支援宁夏的首批支教教师,我从小听着‘山海情’这样的故事长大,我也想去他奋斗过的地方看看。”余浩说。

  满怀着对未来的期待,余浩和他的3位队友来到了庄浪县第四中学。刚到学校,余浩和队友们便挑起了班主任的重担。虽为班主任,但他更像学生们的学长、知心朋友。余浩与学生同住在公寓中,每天晚自习结束后,他便会上楼与学生们谈心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初到庄浪,158斤的余浩励志减重,他的学生调侃他:“老师,你每减下1斤,下次考试我多考10分。”为了这个约定,余浩坚持每日长跑,终于瘦下了15斤,而在阶段性考试中,他的学生进步了110分!“老师我输了,这40分我下次一定补上!”学生说着,他也开心地笑了。

  刚站上三尺讲台的余浩,内心其实很惶恐,担心自己不能把课讲好。他曾因为一节课能否讲得有趣而深夜焦虑,也曾因为学生的一句“老师,能听懂,能行”而感到备受鼓舞。一年时间,余浩在500多个课时中不断历练,备课上课越来越得心应手,课堂气氛愈加活跃,内容也更加详实有趣。一年里,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从高一地理教师到高一政治教师,再到后来主动请缨担任高二、高三地理教师,在与近千名学生的融洽相处中,他也逐渐遇见了更加成熟稳重的自己。

  余浩在本科就读期间曾是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成员。刚到庄浪县第四中学时,他和队友们发现这所学校有校徽、校训,但却没有一首自己的校歌。“咱们一块儿做一首留下来吧。”余浩和他的团友们字斟句酌,与校领导共同完成作词,并为校歌取名《追梦圆梦》。同时,余浩联系了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的在校团员们对歌词进行作曲、编曲及录制,完成了校歌的歌谱和音频制作。历时6个月,他们共同完成了校歌MV的拍摄和剪辑工作。这首饱含“南开”元素的校歌,与顽强拼搏的庄浪梯田精神熔铸一体,承载了一代代南开支教人在庄浪开展教育接力帮扶的记忆。校歌启动仪式当日,学生指着大屏幕上宣传片中一闪而过的画面,激动地和周围的同伴分享:“老师,这是咱们学校第一首校歌,你们真的做了一件我们觉得很了不起的事情!”

  支教工作即将结束之际,余浩所在的甘肃分团和新疆分团、西藏分团一同举办了“支教传情”书信交流活动。甘肃庄浪的250余封书信,讲述着专属于南开支教人与四中学子的故事,蕴含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我们本就不同路,是支教这条路将我们连接起来。”“遇见就是上上签,明年秋天,我一定要上南开!”“我会永远记得曾经有一群南开的指路人引领着我们前进。”……起于笔尖,润与心田,这便是南开与庄浪、与四中的生生不息。余浩坚信,一代代南开支教人,定会在这薪火相传的接力征程中,书写好值得一生珍藏的青春答卷。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