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寄宿、高中出国、放弃藤校的儿子,现在后悔了吗?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位追求事业的母亲与她三岁就独立自主寄宿的儿子,之间的故事。有专家建议,孩子从小不要寄宿,尤其是初中前得尽可能多陪。但又有专家说,劳累情绪不佳时,低质量无效的陪伴反倒为糟糕亲子关系埋下雷。做父母可太难了。费心思进管吧,“面包”赚得不够多,陪作业怒吼影响亲子关系,放手吧,又怕孩子埋怨自己是个“不尽责”的妈妈,耽误娃。专家的话越听越晕,不如听听过来人的真实故事。
文|Summer夏景
From 谷雨星球
微信号:guyujihua2021
曾是前上海队职业游泳运动员Cindy妈妈,为抓住退役后难得的转行机会,把儿子Kevin3岁起就送进了寄宿学校。
直到初中儿子才发现,原来还有小朋友上学是可以住在家里的!
(从4抱着手里到长得比妈妈还高,时光荏苒)
在「放养教育」这20年间,“放”的是细节,“养”的是人格。只要儿子正直有韧劲,放弃藤校她也不干涉。
但确实也掉了一些坑。
这条路走得对不对,更得听听亲历者儿子怎么说,这一期母子对谈,聊聊20年来育儿、运动、择校、职业选择的得与失。
#妈妈说
1、从运动员转型为外企白骨精
我5岁开始练游泳,三年级就去体校寄宿,后来进入上海游泳队。
我走上这条路是因为体操运动员的我爸,他算是最早的“虎爸”。小时候没有恒温池,大冬天就是在冷水里游,小时候怕冷,瑟瑟发抖,旁人看不下去说缓一缓暖和点再游,我爸爸直接上手拎起来把我往水里扔。
(爸爸带五岁的Cindy游泳,狠心“虎爸”)
我蛮喜欢读书的,但进了专业队后一周只休息一天。女生生理期时候只有两堂课不用下水训练,一周只有两天半去上文化课。
在上海队时候当时成绩并不拔尖,选进国家队无望,也没拿到优异成绩特招进大学,不到20岁退役了。退役后,我先做了两年业余体校教练,后来想跳出体育圈,就重新读书拿到了大专文凭。
儿子出生1年后,也就是我退役9年后,因为一个难得机会,我进了惠普。外企正式员工都是名牌大学毕业,还有硕士生,一开始跟第三方签的外包合同。我在售后部做了几个月,就申请转去了更能出成绩的销售部,不断出外勤。
回头看看云淡风轻,但当年拼出来真的是难。
(在百度搜索“中国运动员退役”,联想词几乎都是负面的。曾有新闻爆出举重冠军变卖金牌靠搓澡谋生,体操冠军街头卖艺赚钱……)
有段时间,我被老板派到江西拓展客户,孤立无援,连个办公室都没有。忙活了几个月都没有进展,离家又远,见不到小孩,特别委屈,我就坐着出租车让司机随便开,车边开我边哭,就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
不同的是,电视剧女主角哭完就有贵人相助,我得全靠自己继续找客户。
做运动员时候伤病、比赛发挥失常,赛前被临时换掉等等,什么不如意的结果都能接受,我就偏不服输,一定要做出来,很快化解情绪继续拼,也是靠着一股子韧性在几年内慢慢打开了局面,最终做到了华东区某条线大主管。
虽然说运动员里能成为佼佼者的不多,但确实让我在面对困难时候不退缩。
在育儿上,运动员妈妈有着更强大的心脏。
2、儿子寄宿这15年
工作越来越忙后就没空顾孩子,我不希望孩子接受隔代教育,长辈的教育理念跟我们不太一样,后面势必就有冲突。
但要我放弃当时在惠普的工作来带娃,我不舍得。我非常珍惜我的工作,我也不是为了孩子就完全放弃自己生活的妈妈。
我很佩服为孩子全身心付出的妈妈,但我自己做不到。
而且,运动员家里特别看重抗挫折能力,尤其是男孩子,一定不能养成“妈宝男”。
思前想后,我们决定送他去寄宿幼儿园,选了很久,定了下来一所朋友女儿读过的、校风很正的园。
刚开始一送去他就哭,冲出来抓着我,他哭我也哭,跟园长说,能不能不寄宿了?园长告诉我,我一走,他从起床到睡觉的状态都很好,适应能力很强,他的性格是适合寄宿的。如果这个时候我妥协了,以后他都会用这种方式来让家长认输。果然没多久,他也就不哭了。
幼儿园毕业后,已经习惯了寄宿的他,去了一所口碑很好的寄宿学校读书。
刚进小学,外婆和我每个星期三都会去看他。三年级后,我就和他商量,你长大了,外婆年纪也大了,来看你的话走那么远的路,很辛苦,以后就周五来接你吧。
他答应了,但那之后,他就经常出现忘带东西、身体不舒服的情况。
老师打电话要家长来学校,我知道没什么问题,但也不去揭穿他,知道他就是想妈妈,想家了,只要孩子有需要,喊我,我一定去。看完了医生给点药,再送回学校。
有次读初中时候,打球把嘴磕破了,肿的很厉害,我赶紧带去医院缝针,到了校门口,嘴巴肿得老高的他委屈巴巴:“妈妈,我今天还要回学校啊?”
心痛归心痛,我还是没接他回家。
可能大家觉得这个妈怎么这么心狠,因为我从小也在体校住宿,知道他在学校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回到家反倒没人带。
更何况,男子汉长大后身上肩负的责任大,要走得更远,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想逃回家。
我自己运动经历太苦了,所以不想让他成为专业运动员。但小时候为了培养韧性,各项运动也没少练。他小时候好不容易周末回家,还得上游泳课。一周至少三次课,周五晚上、周六白天和周天下午都要去上课。
做运动员出身的家庭,好像心脏更强大些。
15岁那年他一个人去美国读九年级,刚去不大适应,打电话说想回来一次。隔得那么远,我又见不到他,心里特别难受,就跟他说,等圣诞节的时候买机票回来吧。但这件事被我爸知道了,坚决不同意。
他说自己十五六岁就去当兵,连着4个春节没回家,想家都没电话能打。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幸福了,还能打视频,怎么能这么娇惯,说回来就回来。
我记得他当时有点失望的,但也没有哭。
现在我也遗憾没有跟他多一点相处时间,但那个时候一方面是实现自我价值,一方面也想为孩子未来提供更多选择。
(妈妈Cindy带着4个月的Kevin游泳)
3、放养不跑偏得抓大方向
他寄宿是周一早上送去,周五晚上接回来。只要他在家,我几乎都会陪着他。一到假期,也会全家出游,从小还带着他去做各种运动,什么都尝试过。
我抓的是大方向,最看重的是原则性的问题,三观正、有韧性、正直善良、自律勇敢,都是我家传承的运动员精神。只要有了这些,小问题睁只眼闭只眼。
我朋友也发现我跟儿子关系挺好的,因为他知道我底线在哪儿,做到这一点,做什么决定我也不会评价他,他对我什么都说,因为瞒着也没用嘛。
至于亲密度,这个要看孩子性格,还有取决于父母的平衡,看自己对亲密度的需求,我自己就不是需要跟孩子特别亲密的妈妈。
我觉得运动员爸妈的心态都特别好,第一期妈妈说养娃路求而不得最痛苦。但对运动员来说,赢是少数,得不到才是常态。
但因为只看大方向,也掉了不少的坑。
申请美高因错过了寄宿学校的申请时间;申请大学高中说不用找顾问也就没找,后来拿了康奈尔录取,但他想去纽约读大学也放弃了。读得好辛苦的专业,大学一毕业发现他不喜欢,又开始转行。
我也在反思是不是没给他规划,这部分可以听听他自己怎么说。
(Kevin在柬埔寨支教,与孩子们在一起)
#儿子说
1、我曾以为小朋友上学就得寄宿
很多朋友听说我从3岁就住宿就问,那小时候看到其他小朋友被接回去会难过吗?
还好还好,我幼儿园到小学读的都是全住宿学校,所有同学都住校,放学一起排队回宿舍,没有对比哈哈。我一直以为只要上学就得住在学校里,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要寄宿。
直到初中,我才知道原来是可以回家的。
进大学后,我发现有一些“妈宝男”,跟妈妈关系特别好,妈妈经常来送东西,看儿子,这样的经历我从没有过。
我有时候也挺羡慕他们的。
我也会想,如果我读的是走读学校,每天放学回家和爸爸妈妈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是不是会特别像这些同学一样,特别想家,经常需要妈妈来看看呢?
不过我现在也挺喜欢我跟我妈妈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她很尊重我,我在她面前和在朋友面前是同样的表现,不用隐藏什么。
因为父母抓了大方向,哪怕一直在外我也没走偏,我也习惯了自己去解决问题,比较独立,能独处,比较专注,在外久了也比较会社交。
像我我刚去美国很难交到朋友,住家也不大爱沟通,我留意到一位性格温柔的老师家有多余的房间,她孩子也在我们学校,我就去申请在她家一直住到高中毕业,挺开心的。
从小自己管自己,我也比较自律。
像在美国高中生House party特别多,大家地下室里玩到烂醉,美国爸妈会采取一些措施保证安全,但离父母很远的中国学生就得自控力强一些。
有得定有失。
回忆起来,可能跟家里人故事会少一些。当然也会想家,聚在一起也很开心,但住得久了,生活上多多少少会有不适应,因为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有他们的生活方式。我更喜欢一个人住,也发现自己一个人完全可以。
如果未来我有小孩,我应该不会这么早送Ta去寄宿。
(我跟住家爸妈在一起)
2、从小运动带给我自律
我虽然不是专业运动员,但在从小该练的运动也没少练,什么也都尝试过,从游泳、高尔夫、拉丁舞都玩过,兴趣也很广泛。
训练起来是很辛苦的。游泳在美国是冬季运动,高中时候特别冷的天里,也是每天5点30分训练,游个三四个小时再去上课,下午4点放学继续练,每天训练三四个小时,晚上倒下去直接睡了。
我也特别受益于运动。
我的高中亚洲人比较少,对亚裔有些刻板印象,觉得比较安静不怎么会运动。但我是学校游泳队的队长,又是高尔夫和铁饼队的主力,还算是比较能融入的。
因为喜欢运动,我也几乎不打电子游戏。相较于虚拟的场景,我更喜欢真实的社交和户外运动。
最大的遗憾,也跟运动有关。
我很后悔没有把一项运动变成我的一技之长,一些都玩得不错,但是都没到专业水准。一方面我很喜欢也擅长的,一方面在美国招聘,运动员都受欢迎,另一方面,我是真的喜欢。
我跟妈妈说,当时在这件事上,她应该多推我一把的。
3、像妈妈一样做自己
申请大学时候,我收到了康奈尔的录取,但我当时想去纽约上学,就选了更专业导向、提供半额奖学金的库伯学院。
库伯很小,拢共就两栋楼,连个门都没有,专业类大学非常强调学术,狠抓学习,GPA只拉低不给高。大家开玩笑说,别人是在派对上社交,我校社交是推开自习室的门,嗨你也在啊。
现在想想,放弃康奈尔倒不后悔,我爱社交,喜欢城市生活,在纽约见过非常多有趣的人,在其他地方可能见不到,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各种活法。
但我有点后悔没有去大U。
综合大学里可以探索自己想要学什么,不像我一进大学读的就是机械工程,毕业后却完全不知道要干什么。
去年应该是我长这么大最难的一年。
美国疫情大爆发,纽约跟空城一样,发出去的工作申请都被退了。8月终于找到工程建筑方面的工作,天天在工地上跑,感觉每天都是一样,很不喜欢。
我就开始找出路。
通过和不同行业的朋友聊天,我发现软件工程很有趣,不仅是赚钱更多,工作环境很舒服,而且设计一款APP需要创意,也很有成就感。于是我就去报了一个4个月的训练营,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学习15个小时,学了下来拿下了证。
IT业在美国本来竞争就激烈,我作为一个非专业生找工作更难。
当时一个月投了300多份简历,没有一点用,我就继续想办法,在领英等职业软件上去勾搭人脉,也终于找到了一份纽约的工作。
那些大一就知道要做什么的人真的很了不起,但这不一定适合我。我挺庆幸有疫情自学这段经历,磨一下终于知道自己真正要做什么了。
有人说那早规划不是不会浪费时间吗?
我在编程班认识了不少朋友,也有人是从小规划读法律,也都做了律师才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来转行。
今天是我第一次听妈妈这么详细讲自己的 故事,但从小我就知道她非常勤奋,也理解她当时送我去寄宿学校的选择。
我跟朋友们都说,我妈妈没有名校背景,从职业运动员转行到企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500强高管,过上好生活,对我来说是很正面的影响。
我也特别为她能做自己而骄傲。
本文来自:谷雨星球(ID:guyujihua2021),关注我们,看「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用真实对抗焦虑,解决中产育儿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