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深度游,风景之外的故事
不丹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但网络上对不丹的介绍大多停留在风景的层面上,我在大二时有幸成功申请了学校和不丹皇家廷布学院四个月的交换生项目,在这里通过几个小片段和大家分享一下风景之外的不丹故事。
首都——廷布
从帕罗机场开车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达廷布,皇家廷布学院位于廷布的一座山上,第一天到不丹时并没有机会到廷布市区逛一逛,第二天的中午我们一行人搭乘大巴来到廷布市中心。
因为来到不丹之前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来了解这个国家,所以一直觉得不丹就是一个不发达且幸福的国家。但切身来到了廷布,这个国家的首都,可以感觉到不丹这个国家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不丹的首都廷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的一个盆地之中,大约只有十万人口。廷布的主街两侧建着整整齐齐的小商铺,非常具有不丹本地文化特色。来到不丹其实不难发现有一点很奇怪,那就是这里的建筑物都没有超过六层,这是不丹法律规定之一。其中的缘由是因为不丹有过几次地震,而之前大部分的建筑物都是采取不丹传统建筑工艺来建造的,所以不允许有高楼大厦。而现在随着引进的技术越来越多,五六层的的建筑物也慢慢多了起来。
廷布街道
从不丹目前整体情况看,廷布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不丹在1998年才有电视,陆续之后的一两年才有网络并且真正地与外界有了直接沟通,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称它为“最后的香格里拉”,而不丹皇室和政府却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最后的香格里拉”。
不丹第四任国王,也就是现任国王的父亲(Jigme Singye Wangchuck)提出了民主化和现代化,所以在2008年,不丹正式开启了属于它的现代化建设之路。由于不丹在21世纪初期拥有了网络,所以95后这一代成为了一个分水岭。他们的父辈支持传统文化,相对保守;而95后这一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开放,向往更现代化的生活。这也导致了西方文化对不丹传统文化的冲击,而廷布作为不丹的首都,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
在廷布你可以看到一些很古老的小商铺,里面能摸到的建材都是木头,你同样可以看到装修豪华的五星级连锁酒店。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Le Meridian,基本只用来接待游客和外宾。它的外观有着很浓的不丹特色,里面的装潢却非常现代和豪华。不丹一直在强调要保存并发扬它的传统文化,但由于当代青少年对社交媒体和网络的热衷,他们并不太关注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而是对西方文化更加感兴趣。但这种文化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不丹并没有选择去硬碰硬,而是在不断寻求平衡,甚至融合两种文化,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接纳来自西方的流行文化和先进技术。
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这也是我不丹的朋友们告诉我的。不丹的道路上是没有红绿灯的,即使像在车流量相对较高的廷布,也只有人工指挥交通,但这不是因为技术问题。早期不丹政府是有安装红绿灯的打算的,但后来因为许多不丹人觉得红绿灯这种冷冰冰的机器一点人情味都没有,所以还是继续选择了交警。
俯瞰廷布
可爱的不丹朋友
对我来说,短短四个月中让我对不丹产生向往的瞬间不只是令人神往的虎穴寺,也不是那延绵起伏、一望无际的山川大地,而是那里的人,更具体的说是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每一个到皇家廷布学院的学生都会有一对一的“伴学伙伴”,我的伙伴Gylstho不是廷布本地人,他出生在不丹北部的一个小城市Bumthang,通过高中优异的成绩考上皇家廷布学院并且获得了全额奖学金,通过他我认识了一帮不丹本地的朋友。也许是因为当时的交换生里只有我一个亚洲面孔,所以不丹本地的学生相对更愿意跟我相处,向我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不难看出他们对中国非常好奇,不少学生也非常向往能来中国旅游或者进修,这也让我在这四个月的交换时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与本地学生“混”在一起。到后来逐渐相处熟悉之后,他们也开始不把我当“外人”,也从朋友变成兄弟了,不仅带着我去参加各种派对和活动,甚至把我带去他们的家里介绍给他们的父母认识,对我十分照顾。记得刚到不丹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我发了一场高烧,这帮不丹兄弟马上从学校步行半个小时然后转公交车回家给我拿来各种好吃的,甚者带了一小袋冬虫夏草(不丹盛产冬虫夏草,但由于采摘和售卖的资质办理过于繁琐,大部分野生的冬虫夏草都经西藏流入到中国市场)。当然也有几个家里不在廷布的兄弟耗费“巨资”给我从小卖部买来了各种方便面,跟我说生病了就要吃点热乎的,最后还担心我一个人太无聊,陪着我一起吃一起喝,原本的探病也变成了一场聚餐。
皇家廷布学院里的学生有着相对富裕的家庭背景,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却很有意思。周一到周五的学校生活省吃俭用,吃着学校食堂较为普通的饭菜,很少愿意出去搓一顿,为的就是将这周的零用钱省下来等到周末和朋友们一醉方休。第一次参加他们的活动时我很不适应,但他们为了照顾我的感受,全程用英文沟通,为我介绍他们的生活、家庭和他们眼中的不丹。他们的酒文化同样朴实无华,从来不在饭店里觥筹交错,更喜欢拉着三五好友,开车到郊外一处无人的地方搭上篝火,喝着不丹本地最廉价的啤酒,抱着吉他,几个人围着篝火唱着本地的流行歌,跳着不丹传统舞蹈,聊着过去畅想未来,感受最纯粹的快乐。
我和两位不丹好友
在快乐之余,不丹的95后们也有着跟全世界年轻人一样的纠结和内心的挣扎,这种挣扎正是来源于网络信息的发达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二十一世纪初,网络正式敲开了不丹年轻人内心世界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不丹之外的世界。随着不丹与各个国家开始建立联系,少部分学生有了出国进修的机会,就拿皇家廷布学院举例,年级前五的学生可以通过学校项目前往澳大利亚、美国等地交换学习,但只有前三的学生可以免除一部分费用。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高昂的费用使他们望而却步。
在与不丹本地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很乐于分享中国的高速发展。在这种分享、甚至是炫耀中让我充满了自豪感,他们也听得津津乐道,感慨不丹与中国的差距。但正是在这一次次分享中,我发觉我正在建立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国的强大也已经不需要我通过语言去表述了,所以在后续的相处中我开始特别注意这种平等关系的维持,完全融入到了不丹本地学生的圈子里,也才让我有机会对这个国家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再后来,当我离开不丹一年多后我与Gyelstho视频聊天,他也证实了我当时的想法,他认为在听我讲中国的时候,内心难免会羡慕,但这种羡慕却又夹杂着妒忌,还开玩笑说差点就交不成我这个朋友了。
支教
在不丹做交换生的日子里我不但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更切身感受到了“给予”带来的充实。每一位交换生来到皇家廷布学院都有一门必修课,那就是每周两次到廷布的公立小学做半天的支教老师,我们可以选择担任不同的任课老师,包括英语、数学、体育和美术。我支教的学校叫Jigme Losel Primary School,在廷布的中心位置。虽然学校设施非常简陋,但学生们对上学的热情却十分高涨,对我们这些外国人也完全不怕生。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也要求每次上课前都要给他们分享一个关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的故事,这往往也是整堂课最安静的时候。
不丹的师生关系依旧保持传统,甚至过于传统,体罚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可能是因为那群孩子太可爱了,每次学生们调皮捣蛋之后我也很难严厉和起来,为此教导主任还找到我,跟我说一定要严厉不然课堂纪律根本没法管,对此我也只能无奈的表示接受然后继续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我们快要离开不丹的最后一个星期,一些孩子们给我们组织了欢送仪式,还给我们送了自己手工做的小礼物。后来我找到其中一位当地的老师,问他这个仪式是不是学校安排的,他告诉我所有的活动和礼物都是学生们自发组织的,因为很多孩子的家庭环境很困难,但他们也想尽可能地表达出对我们的感激,也希望我们能记住他们。所以我在最后把我国内的地址写给了其中这群学生,希望有一天可以收到他们的来信。
四个月的不丹生活对我来说极其难忘,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也不分国界。也许我接触到只是不丹极少一部分人,也许是我运气好,即使处在这样一个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国家,他们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富足和发自内心的善良。即使多年过去,我依然受益于这段经历,每当我陷入内心的挣扎我都会看看之前的照片或是给远在不丹的朋友打个视频,也许只是为了听他们说一句:” Khay me, tsa gay ma lang”(没事儿,别担心)。
(作者:唐浩铭,本科毕业于美国马塞诸塞州Wheaton College,研究生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