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面向可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面向可持续发展

  ——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之际

  张 晶

  2023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通过20周年。相关缔约国以及社区、群体和个人,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下,或自发自觉地以多种形式庆祝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回顾《公约》取得的成就,探讨并展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的未来是推动《公约》进一步实施的重要方式。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通过的文化领域诸多公约中,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对晚一些,但在短短20年间却取得了全球瞩目的重要成就。

  20年来,全球有181个国家成为《公约》缔约国,来自5个地区、140个国家的676个项目先后列入《公约》的“名录”与“名册”。《公约》的实施成功地提升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重要性的认知,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激发文化创造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为重要的是,《公约》所倡导“基于社区的”理念以及相关方尽可能广泛参与的“包容性方法”,增强了作为文化持有者的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为文化参与全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公约》的实施也一直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近年来,教科文组织积极探索非遗与跨领域议题的关系,以及《公约》与其他公约协同联动的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平构建等方面呈现出巨大潜力和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09年以来,在《公约》框架下实施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能力建设战略”。该战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工作最为显著的成就之一,为相关缔约国提升履约和非遗保护能力,进而为推动《公约》在全球的深入实施提供了顶层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组织培训是加强相关方能力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中心(简称“亚太中心”)是全球唯一一个在能力建设战略框架下专门从事国际培训组织实施工作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

  亚太中心成立于2012年,成立以来,在中国政府支持下,亚太中心紧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和议题,在能力建设框架下,为加强亚太地区相关缔约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高质量的培训服务。截至今年2月,亚太中心共为亚太地区41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能力建设培训67期,培训直接受益人达2647人次。

  上述培训,既包括 “清单制定”“履约”“保护计划制定”等《公约》框架下的基础培训,也包括紧跟教科文组织各阶段战略重点策划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性培训和跨领域的主题培训,如“非遗与教育”“非遗与气候变化”“非遗与青年”等;同时,亚太中心也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了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全球层面的师资培训,为能力建设培训师资储备和拓展,进而为该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为一个成立时间不长、各方面资源仍有待拓展的国际机构,亚太中心一直致力于挖掘自身潜力并不断优化配置资源,提升培训效益:一方面,尽可能兼顾亚太地区相关国家和不同群体日益增长和日益多样化的培训需求。目前,培训已覆盖东北亚、中亚、东南亚、南亚和南太平洋5个次区域,并对青年、女性和小岛屿国家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重点关注方面予以必要倾斜;另一方面,注重培训实效,策划若干多年期项目,循序渐进巩固培训成果,比如举办三年期面向青年的培训、四年期面向巴基斯坦的培训等。以面向巴基斯坦的培训为例,2015年至2018年中心连续为巴基斯坦举办四期培训,内容涉及履约、清单制定、保护计划制定和申报等,直接受益学员达103名。后续评估显示,很多参训学员已成为巴各级政府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官员或专家,2018年巴基斯坦政府出台的新一期国家文化政策首次将非遗保护纳入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及各国疫情管控举措,给组织跨国实地培训带来了空前挑战,亚太中心积极克服困难,探索以线上培训为主、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持续为亚太地区各国提供了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非遗保护并没有因疫情而中断,同时在有些地方,非遗在应对疫情方面还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深度参与《公约》框架下的非遗保护国际合作,亚太中心业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能力建设战略的可靠伙伴,成为亚太地区各国提升非遗保护能力的重要支持力量、亚太地区非遗保护国际合作的关键节点。

  20年来,在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缔约国,以及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等《公约》各相关方的倡导和推动下,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公认的成就。站在现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被保护的对象,更是增强人类文化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构建世界和平的不竭动力。

  展望《公约》下一个20年,相信通过非遗保护国际合作,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非遗保护能更好地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世界和平。通过与各方共同探索非遗与减贫、非遗与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非遗与旅游等主题,能够充分挖掘并最大限度地发挥非遗在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方面的巨大潜力。作为人类文化创造力重要体现的非遗,能够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在激发人类文化创造创新活力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面对下一个20年,作为致力于非遗国际合作的国际机构,亚太中心可以进一步开拓思路,发挥潜能,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亚太中心将坚持以亚太地区各国实际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各国非遗保护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非遗保护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秉承“因国施策”的原则,为各国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

  亚太中心将积极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以增强2003年《公约》与其他公约的协同效应,推动非遗与其他各领域的深入互动,推动各方形成合力,共同为非遗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亚太中心将努力通过文化节、非遗节等多种形式,促进入选名录名册的非遗项目之间的交流与互相欣赏,推动优秀非遗保护实践经验的传播和互鉴。

  亚太中心将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短视频等现代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丰富能力建设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更生动地推介非遗保护理念和优秀非遗保护案例及经验。

  众人拾柴火焰高。国际合作是《公约》的重要篇章,也是人类非遗保护的应有之义。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国际合作大有可为。

  (作者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副主任,本文系根据作者在“蒙古国庆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国际咨询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原文为英文)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