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高中孩子面临的心理问题
高中生是青年的初期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不均衡,心理发展程度远不及生理发展,时常会表现出既渴望交流又想保持一定的私密性的矛盾行为,这种矛盾心理就会诱发他们不良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乃至出现人际障碍。
一、结交社会关系不良的朋友
一位家长反映,孩子初中挺乖的,学习特别认真踏实,成绩很好,很顺利就考上了高中。不知什么原因,孩子上高中就变了,经常和一群有坏毛病的娃混在一起,学习成绩下降得很厉害。有一次到学校看娃,在街道就发现他和社会“混混”在一起,以前举止端庄的娃咋就变得让人无法接受。
和老师座谈时还了解到近几年还有这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时髦,还总是千方百计往校外跑,经常在大街上浪荡或出入网吧,和网吧老板、美发店老板交往密切,并且以抽烟为时尚,经常欺负其他同学。
细究其原因,无外乎:
1、与同学关系处得紧张而遭排斥。
孩子与同学关系差,被同学排斥是导致很多孩子选择结交社会不良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孩子在学校不受人欢迎时,刚开始会因此变得沉默寡言、沮丧无助。他们并不喜欢孤独,也渴望与人交往、被人接纳,但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因为方法不对,动不动就会与人吵架,进而冷战以致于激发矛盾,无法与周围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于是就只好结交一些社会上的朋友。
2、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可以“获益”。
社会上有些所谓的“头”,他们生活在学校周边,时而滋扰学校,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社会上这些不良青年,大部分同学都会敬而远之,怕他们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妨碍自己的学业。但也有个别的孩子因为同学之间的矛盾而求助于不良社会人员,并成为其中一员。有的孩子因正确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对这种类似“黑社会”的团伙盲目崇拜,模仿他们的言谈举止,主动示好与之攀谈交友;还有的孩子因胆小怕事、缺乏父母的保护,为了不被其他同学欺负而加入了小团伙。结果是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青少年的影响,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甚至有些孩子被迫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3、与家长关系紧张而感受不到家庭温暖。
随着孩子的长大,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也不愿意再轻易受父母控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分歧,彼此之间的沟壑渐渐地显露出来。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以爱和自由的空间,或过于控制,或放任不管,亲子距离就会越来越大: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父母也不知道孩子心中所想。甚至有些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或自甘堕落,或心生报复。结交不良社会人员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或是父母忙于工作而疏于教养的孩子。
给两点建议:
1、家长应积极地引导。父母不要只关心成绩,当孩子与朋友间出现问题时,父母的正面引导是可以起作用的。
2、帮助孩子宣泄负面情绪,提高自尊,接纳自己。母亲一定要“柔弱”下来,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父亲不可以采取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要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用肯定、称赞和鼓励代替挑剔、指责和挖苦。
二、家庭关系恶化。
某高三学生,高一时年级前二十名,高二退步到三四十名,高三退到一百多名。三年来都是母亲在校陪读,一遇成绩不理想,母亲就不停地唠叨,母女间就发生争吵,到高三情况尤甚,随着成绩的退步,母女关系变得尤为恶劣,经常争吵不断。
也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以前在初中的时候很听话,让他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上了高中什么都要跟你唱反调,而且才说几句他就嫌烦。
归结起来,原因有二:
一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达到了一种新水平的表现。高中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急剧发展,面临着升学、就业等人生道路的重要抉择,这都给高中生的适应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和困难。高中阶段的孩子对行为的独立性要求相对初中来说更高了,他们要求独立地支配自己的时间,独立地选择朋友和度过闲暇的方式;他们希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理解、尊重的需要在他们的需要结构中居优势地位,同时,青春期也是结交朋友需要的猛增期。他们对父母的认同程度也比过去减弱了,对于父母行为中的缺点,他们的感受特别强烈并且近乎痛苦。
二是家长对青春期孩子过度关注的结果。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说:“过多地关注青春期,反而使青春期的问题变得明显,因为人的视力有一种创造力,关注什么,什么就容易变得明显,容易被扩大。”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的结果就变成了干涉,在决定孩子人生规划的问题时,只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不能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缺少必要的民主。
我的建议是:
1、家长要认识到高中时期是孩子人生中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过渡期是流动的概念,而不是已经形成了结果,它有时间性,不是永远的,更不是定型的。家长要始终坚信自己是孩子成长路中的引路人,正确的引导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2、家长在与家庭成员、邻里、亲友、同事等交往方面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处理好夫妻感情,彼此尊重,对子女关心而不溺爱,严而有度,而非期望过高。
3、遵循不过多干涉、平等对待、民主协调的原则。母亲要关心体贴,切忌啰嗦和埋怨;父亲要关心帮助,切忌严厉和粗暴。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子女交往,同时又给予子女必要的教育指导,即使孩子的想法与自己不一致,也要尊重他们的想法。
三、早恋的出现。
吴先生在沈阳开了一家小型旅店,前不久,店内来了两名背书包手拉手的“小情侣高中生”,要求开一间房住。因为没带身份证,被工作人员发现并汇报给老板。吴先生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民警火速赶到并将孩子带回派出所,将两个孩子的家长喊来。看到女儿被人带去开房,妈妈失声痛哭:“平时,我对她管理挺严的,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她和男生玩,谁会想到,刚上高一,她就学会处对象了,还要去开房!”
据沈阳晚报记者对事件的详细采访。原来,这对男女生早恋,当日下午,因为学校有事临时提前放学,于是,男生便提出去开房,女生没有多想,也没有反对,便跟着前去了。最后,在民警的劝说下,双方家长将各自的孩子带回了家,把可能要发生的恶果扼杀在摇篮中。
原因分析:
孩子在高中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异性有好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情感需要,这很正常。
孩子早恋不可怕,关键在于家长怎样看待和引导。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早恋了便怒不可遏,恨不得将孩子暴打一顿,以期拉回“正途”;甚至采取各种方式监视孩子的行动,变得很不理智。这样做,不仅会让家长与孩子间的隔阂加深,还很容易导致孩子的极端行为。早恋本身没有错,真正的错是家长对于早恋一棒子打死,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变“堵”为“疏”。我们家长要认识到孩子长大了,去喜欢异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千万别叫孩子觉得自己犯了什么错似的。
建议家长从以下几点做起:
1、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谈心。肯定孩子有这种想法是正常的,既不卑鄙,也不猥琐,但是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它,因为我们年龄还小,现在主要精力是学习。要是真正喜欢他,就不应影响他的学习,把友谊埋在心底,努力完善丰富自己,将来给他幸福。
2、做家长的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情绪。开导孩子多交朋友,有选择性地交朋友,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交活动,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避免孩子交际面窄,心思只放在一个人身上,误认为这个人便是最好的。
3、给孩子一定的活动空间,不要把孩子看死。有时候孩子的交往不一定就是恋爱,不过是朦胧的好感而已。往往是家长的多心和高压促进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催熟了早恋的禁果。越得不到的东西,诱惑力越大;如果家长把它看得很淡,孩子们的相处就会很自然。
4、严守“两个底线”。即“身体底线”和“感情底线”。“身体底线”就是在和异性交往时千万不要为任何事情付出自己的身体,以换求好感或好处。明白了这一点,当孩子进入大学甚至步入社会,在关键时刻,便能做出理性的选择。“感情底线”就是一个人不会因为你专一痴情而喜欢你,只会因为你优秀而喜欢你。为对方无底线地牺牲自己,只会让自己在最美好的年龄没有成长,更得不到所谓“爱情”。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