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技术与就业的四点认识

  开卷书单

  杜庆昊

  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会对社会的主要工作形态产生深刻变化。面对技术的进步,不同时代的劳动者处境不同,对技术创新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的《技术陷阱》回顾了几百年技术进步的历史,也叙述了几百年劳动力市场的变迁,让每一个读者在感受技术进步、技术力量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前途命运、人与社会的关系多了几分认知。

  第一,技术进步与就业市场。技术进步催生了就业市场。书中写到,人类社会的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在数千年是停滞的,并在约1800年时以极不寻常的方式迅速攀升。答案众所周知,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农业是最主要的经济领域,农民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取代了农业的位置,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和工厂,工人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主要职业。工业革命之后,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形成就业市场,人类的就业进入新发展阶段。从生产力角度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厂过渡到机器大生产的工厂,工人的技能普遍得到提升。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生产资料通过市场交易、流通后聚集在少数资本家、企业家手上,使他们能够雇用更多的人为其工作并支付报酬,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供市场交易,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也重塑了整个就业市场。

  第二,技术进步与就业质量。本书在论述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时,视角比较多元,观点也相对客观。一方面,对因新技术、新机器的出现导致劳动者失业的“卢德运动”给予了客观历史评价;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虽然一些工人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被淘汰,但从整体看技术给劳动者带来的好处太大了——舒适度越来越高、危险性越来越低、报酬也越来越高。换而言之,技术进步使得我们的工作环境更加舒适,就业质量得到了提升。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呢?研究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很多程序性的劳动被替代;而随着新技术等要素的不断集聚,社会需要更高生产效率、更高技能的劳动者,专业性、高素质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因此,与技术相关的能力逐渐成为基本就业技能,社会也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技能的培训。

  第三,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从劳动力转移维度看,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改变不同部门、不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劳动力在“产业内”和“产业间”替代与转移。一方面,劳动力在产业内替代与转移的现象多出现在制造业。对低技术部门而言,新技术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智能化的机器逐渐替代人工,原本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会轻易被技术所替代;对高技术部门而言,新技术与传统工业的交叉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表现为高技术部门在行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逐渐实现扩容增产,这一过程也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劳动力也将不断向这些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劳动力在产业间替代与转移的现象多体现在服务业。在农业和制造业中,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向规模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改变了原有劳动密集型生产特征,劳动力逐渐被替代。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催生了大量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新兴行业的产生又带来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第四,技术进步与就业创造。技术进步对就业来说,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创造大于毁灭,还是毁灭大于创造,是我们研究技术与就业关系时最为关注的话题。在预知技术变革对就业总体影响时,本书虽未给出明确答案,但却一直围绕使能技术与取代技术进行论述,留给读者很多思考空间。一般认为,使能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和产品创新,进而带来新的就业。取代技术会造成相关行业一定程度的失业,短期内对就业有负面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工业革命之后一段时间内呈现的“恩格斯停顿”现象。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英国经济增长很快,但很多人的前景并没有变得很好,相当一部分工人的实际工资还降低了。通常解释为:一种新技术最开始表现为取代效应,造成短期内失业;随着新技术逐渐成熟和工人技能增强,一些新就业岗位被创造了出来。从工业革命至今两百多年发展看,显然是技术进步总体上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规模、深化了产业分工、催生了新就业岗位,就业市场无论从质还是量来看,都迎来大发展。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