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8年,一家5口变校友!山师山艺同日迎新,“萌新”之中亮点不少
9月3日,山东师范大学新生报到,在长清湖校区的新闻与传媒学院报到现场,全家总动员送新生入学。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锋 摄
9月3日,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同日迎来2023级新生。他们中有15岁的“最小新生”,有超出特招线111分立志当老师的公费师范生,还有双胞胎兄弟考上了同学校同专业……
15岁的大一新生:4岁读小学还跳过一级
3日上午9点左右,在山师大长清湖校区地理与环境学院迎新现场,来自河南驻马店的张凯从辅导员手中接过了一箱生活必需品,正式开启他的大学生活。作为2023级地理科学类专业新生,张凯有些与众不同,因为他只有15岁。
4岁就上小学一年级,并在一年级结束时跳级直接上了三年级,使得张凯从小就比大多数同学小3岁。从小的求学生涯中,姑姑对他的影响很大。“姑姑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我两三岁时她上高中,那时我就经常坐在一个小篮子里看她学习;后来我上小学,姑姑也经常辅导我学习。”
面对别人对他年龄的惊讶,张凯已习以为常,“我从小就比同学小,最早有人问起时,我会很紧张,话都说不好,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跟同学们吃住学习都在一起,久而久之,年龄就不会成为我们沟通的隔阂。”张凯说,报到后他发现,学院的老师和学长学姐都很友好,这让他对快速融入大学同学的圈子很有信心。
之所以选择报考山师大,张凯是做过“功课”的,高中老师给他们讲过报考什么大学是适合自己的,他也查阅过资料,了解到山师大文化历史悠久,学习氛围好。另外,张凯还有个“看海梦”,山东是沿海省份,也能满足他的愿望。
“我要在大一大二时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争取继续考研、考博,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张凯对大学生活有初步规划,他还对计算机、数学等科目很感兴趣,想在相关领域有所发展。针对张凯的愿望,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张成新现场作答,“地理科学类是以大类招生,到大二会进一步分专业,其中信息地理学就是一个前沿专业,学习如何把大数据、计算机等知识用于地理专业中,用计算机的方法研究地理,用地理语言研究人地关系等,发展前景广阔,你可以考虑向这一领域发展。”张成新对张凯说。
9月3日,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迎新,高颜值学妹们以充满朝气的形象出现在校园里,迎接崭新的大学学习生活。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黄中明 摄
与学校缘分不浅的大一新生:“半个家族”都是山师毕业
来自菏泽的李默是山师大外国语学院2023级新生,他与山师大的“缘分”可以追溯至38年前:他的大伯是山师大1985级校友,妈妈是1999级校友,小姨是2000级校友,舅舅是2009级校友。
从小,长辈们给李默讲大学的故事,都是以山师大作为范本,他们总会感叹母校的优良校风。从校风到家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默的家庭教育,让他对这里充满了好奇。他曾去过山师大千佛山校区,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着他。
在家人的影响下,李默在高中早早就定下了报考山师大的目标。除了家庭的影响,自己的很多老师也毕业于这里,让他有了更多了解山师的机会。语文老师在活跃课堂气氛时,时不时会提起山师大食堂的美味饭菜,地理老师会在闲暇时分享大学里的有趣故事和济南的民间传说……这些让李默对山师大有了更多认识,也有了更深的憧憬。在志愿填报时,李默的志愿表上填满了山师大的不同专业,几乎是“非山师莫属”。
同样是山师大外国语学院新生的张栋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来自威海的他今年高考成绩是631分,超出山东特招线111分,志愿填报时有很多选择的他,毅然选择报考山师大英语专业公费师范生,定向就业城市是家乡威海,他的高考成绩成为今年该校公费师范生的最高分。
“我从小有很多梦想,当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到了高中更坚定了这个想法。”张栋说,自己的英语老师对他影响很大,刚上高中时他的英语基础并不好,是老师一直督促他、鼓励他,让他最终考出了满意的成绩。
在报考公费师范生前,他也征求过英语老师的意见,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和鼓励。“等我将来当了老师,也要像我的老师一样,去影响我的学生,在他们迷茫困惑的时候引领他们更好地成长。”张栋说,大学期间他要努力学习,积累和沉淀,提升能力,将来能更好地投身教育事业。
据了解,2023年山师大共招收全日制新生9014名,其中本科生6024名、硕士研究生2819名、博士研究生171名。
考入同专业的双胞胎兄弟:从小到大没分开过
9月3日,在山东艺术学院长清校区迎新现场,来了一对来自聊城的双胞胎兄弟徐兆栋和徐兆梁,更巧的是,他们还同样被艺术管理学院艺术史论专业录取。
“我们从小就有一些兴趣爱好很相近,都比较喜欢探索艺术领域,今年高考分数也差不多,填报的专业中都包含了这个专业,没想到真的录取到了同一个专业。”弟弟徐兆梁说,查询录取结果时,是哥哥徐兆栋先知道的消息,还给他卖了个关子,“骗”他说两人考取了两个很远的学校。“后来哥哥忽然告诉我,我们被同校同专业录取,我感到很吃惊。”
徐兆栋说,兄弟两人小学是同班,中学是同校,没想到大学又同专业了。“初来乍到面对陌生的环境,能有个熟悉的人在身边陪伴和照应,是很开心的事。”两人没有分在同一寝室,但就在隔壁,“我敲一敲墙弟弟可能就能听见。”徐兆栋笑道。
面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兄弟俩各有各的规划,徐兆栋计划好好体验和享受大学生活,并为自己定下继续读研深造的目标;弟弟则想在大一期间广泛涉猎,研究专业涉及的各个领域,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并且多结交朋友。“希望我们能互相扶持,冲击新的高度。”兄弟俩说。
报到当天,山艺各二级学院为新生准备了形式多样的“见面礼”,舞蹈学院、戏曲学院等设置了新老生基本功PK环节;文物修复专业在校生则带领新生参观文物修复实验室,感受艺术穿越时空带来的震撼。
跨专业学考古的研一新生:冷门专业更需要人才
文物修复专业研究生新生李千禧是跨专业考研,对新专业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我妈妈喜欢历史,从小我受她的熏陶对历史也很感兴趣。”她说,对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个相对冷门的专业,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人才,她希望自己将来能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这个暑假,她跟随该专业师生前往重庆参与了一场实地考察和文物修复,通过实习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除了修复技术,这一专业还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文学、历史等相关知识,更要有耐心和细心。”
本科大一新生郭佳乐也是从小就对考古感兴趣,并且喜欢美术,而文物修复专业恰好满足了她的这两大兴趣。她说,自己是个能沉下心来做一件事的人,这个暑假,她操着镊子、放大镜等工具,做了4个DIY微缩小屋,每当完成一件作品,都让她很有成就感。“《我在故宫修文物》是我很喜欢的纪录片,我国历史悠久,拥有灿烂文明,通过文物修复能把更多历史更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