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批吃国际教育“螃蟹”进名校的孩子,10年后怎样了?

  原创 星图 爸爸真棒

  从2018年我加入“爸爸真棒”以来,大概采访了上百个国际化学校的孩子和家长。

  他们中,有的已经毕业,有的已经工作,当然还有的仍然在世界各地名校读硕博。

  走上国际化教育之路,大部分家长的理由是相似的。随着过去10多年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中产家庭有能力为他们心目中更好的教育买单,也希望孩子不重复他们此前“做题家”的老路,而是变得更加有创造力,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更能适应未来的挑战。

  然而随着国际教育火热了10多年后,家长和学生也在反思:

  花费千万,回国工资5000,到底值不值得?

  一路精英的国际教育,到底学到了什么?

  每个人的答案也许都不一样。这次我采访了两位北京较早一批吃国际教育“螃蟹”的毕业生--

  两个女孩选择了不同的路径,她们的经历让我们得以站在大学和工作的角度来回望国际教育的意义。

  10多年前,

  那些第一批体验国际教育的学生

  2009年,北京姑娘Ruoyi从朝阳的一所老牌国际学校毕业,赴美留学,至今已有10多年。

  中考之前,她原本想做职业的高尔夫球运动员,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已经没法再回到体制内的Ruoyi想,与其没有竞争力地参加中高考,还不如出国留学,感受一下不同的文化和氛围。

  当时读国际学校、想要出国的人还不像现在那么多。Ruoyi是她选择的这所IB学校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到了12年级,竟然只有她一个学生。

  所有的资源和老师的精力都在她身上:老师给她一个人上课;学校专门给了她一块场地,做了一场属于她自己的毕业艺术展,也是难得的体验。

  机会是很多,但Ruoyi笑着说,她的压力也很大,“如果我迟到、或者没交作业,往往课程就进行不下去了”。

  △2009年毕业时候的Ruoyi

  时隔多年,当时上课的内容Ruoyi大多已经不太记得了,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IB的认识论课程。

  “直到现在我的思维方式都还受其影响。这门课教会了我如何辩证的思考,而不是听到什么就相信什么;我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我所接受到的信息和知识,这从长远来讲,让我受益匪浅。”

  还有一个国际学校对她的帮助,是Ruoyi在进入了纽约大学读书后,才深刻体会到的——那就是文化融入。

  “在纽大,我明显感到,从国内的国际学校出来的学生少了很多胆怯,更加外向,更容易交到朋友,我也是如此;而从传统学校出来的学生就相对比较内向。”

  和Ruoyi一样吃国际教育“螃蟹”的还有Phoebe,2015年,她从公立学校转到了北京一所顶流民办双语校。

  △高中时期的Phoebe

  原本规划着参加中高考、等研究生再出国的她,却因为一次英国的暑期访校,将本科留学放上了日程。

  如今的她已经从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明德学院毕业,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研究生,站在本科毕业的节点回望,她认为国际高中对她帮助最大的有四点:

  其一,提前适应学术氛围

  Phoebe之前所在的国际学校采用的是IB体系,11、12年级压力很大,对学术和时间管理的要求很高。

  经过训练的Phoebe来到美国读大学后,反而觉得大一整体的安排没有高中的强度大。而在IB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也帮助她非常顺利地适应了大学的节奏,并没有产生学业压力。

  其二,提前适应寄宿环境

  进入这所北京国际校后,Phoebe一直住在学校,一待就是3年。

  “这3年,我学会了如何与我的室友相处。这让我之后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遇到来自别的国家的室友,也没有任何不适应。我们相处得很好,到现在都还有联系。这完全得益于我高中3年的寄宿生活。”

  哪怕在美国孤身一人的时候,Phoebe说,她也不会觉得崩溃、想家,“因为之前寄宿生活太多年了,也已经习惯和家里人远距离相处。”

  其三,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在国际学校时,Phoebe说,她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很好,建立了很好的支持系统。后来去的明德是著名的“小而美”的文理学院,和之前国际学校的氛围很像,老师、学生彼此关系很亲密,大家也都能互相支持。

  其四,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学会与自己相处

  明德学院在佛蒙特州的一个小镇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我有很多时间是属于自己的,这时有一个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很重要,比如我喜欢看书、喜欢大自然、喜欢一个人走在农场的路上,我周围有朋友喜欢研究书法、做饭、打球等等,总之学会和自己相处真的很重要。”

  △Phoebe在2017年暑假跟随学校去botswana

  那些美国大学教会我的事

  成绩是次要的,个人经历也许才最重要

  大学4年,在综合大U纽大的Ruoyi,和在文理学院明德的Phoebe都认为,自己的学校符合了当初入学时的期待。

  Ruoyi回望自己在纽大学习摄影的时光,觉得受益良多的是学校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艺术相关课程,还一定要选修人文、科学、语言等课程。比如Ruoyi就选修了天文物理、意大利语等。

  “这些课程推动我去探索不同领域的内容,就像之前我在IB的认识论所学到的,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学习艺术。”

  △Ruoyi创业的设计元素

  而对Ruoyi影响更大的,是她从大一就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实习——从各种类别的摄影工作,到电影的制作、出版,任何机会我都会去尝试。所以等她毕业找工作,向各类公司投简历时,都会有相关的工作经验。

  “一些留学生说毕业后工作难找,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求学期间太注重学术和GPA,忽略了更重要的个人经历、工作经验,以及对本土文化的不理解和不融入等。

  很多公司其实都会考虑各种专业的学生,比如我知道就有财团类、投资类的公司会找学哲学、英文等专业的学生,做的工作其实和他们所学的专业关联不大——关键还是看人。

  雇主给你offer很大程度上看的是你是不是可以和他现有的团队做很好的衔接,能不能很好的融合。如果你根本没办法和团队一起工作,学历、成绩再好,可能也不会被雇佣。”

  而因为喜欢“小而美”校园、密切师生关系、小班教学、博雅教育而选择文理学院的Phoebe,在明德也如鱼得水。

  “大一我做了很多学科的探索,什么中国文学、美国研究、日语、计算机、经济学、心理学等等,只要看名字感兴趣我就上,通过尝试和筛选,我确定了计算机、心理学等理工科不是我的兴趣,我更喜欢经济学、日语,所以在大二就固定选择了几门经济和日语课。”

  △明德学院(Middlebury College),位于美国东北部最美丽的山谷之一,佛蒙特州明德镇。

  大二下半学期,美国遭遇疫情转网课,暑假时Phoebe回到国内,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决定——gap(间隔年)一年。

  “以前放假,老想着出国玩,却从没想过看一看脚下的土地。但在美国学习后,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对中国了解得不够。

  哪怕我是山西人,除了老家太原,我没有去过其他的地方。要知道尧舜禹都是从山西起家,山西是一个有着浓厚历史文化的地方,我却从来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过它。”

  与此同时,在美国Phoebe选了一门中国文学课,从另一个角度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她说自己读IB时也学过古诗和文言文,当时并没有很深的理解。

  “所以这次gap year,我一边游历中国,一边重读经典,和脚下的这片土地建立起了深厚的联系,也很幸福地陪伴了家里的老人一段时间。”

  ▲Phoebe在2016年在高中时期表演《雷雨》中的繁漪的剧照。

  和Ruoyi一样,Phoebe也找了一些实习的机会,比如艺术基金公司、科技公司、咨询公司等。她做过翻译、写过文章、处理过数据、做过研究、制作过ppt。

  “这些经历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每个行业是做什么的,也见识到了职场的氛围,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一些可以横跨各个行业的基础技能——无论去到什么公司和岗位,都需要和同事、客户的沟通技能、需要信息搜集和数据处理能力等。

  没有实习前,我很焦虑,觉得大家都知道自己要干嘛,而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实习之后,我认识到这个世界很大,机会很多,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可能性,反而没那么焦虑了。未来我的目标会放在如何提升基础能力、提升自我上。”

  毕业后,我们去了哪儿?

  有的拿下藤校研究生offer,有的赤手空拳在纽约创业

  今年,Phoebe毕业了。

  在经历了5年的大学(gap year一年)后,Phoebe决定继续读研。

  一方面,她说自己还是不确定自己希望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另一方面,文理学院学习的内容比较基础,她想在专业领域更精进一番。

  于是申请了康奈尔、芝大、杜克、宾大、哥大、伦敦商学院等,并且获得了全部的录取!

  而Ruoyi则和Phoebe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径——大学毕业后,Ruoyi就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工作,比如在建筑工作室做办公室经理,给一位私人摄影收藏家管理收藏。工作了一段时间后,Ruoyi准备自己创业。

  因为在设计和艺术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Ruoyi又观察到当时在海外,“中国设计”并没有形象的、具体化的物品展现出来。关于中国元素,外国人依旧停留在古典文化中的龙、凤等固有印象中。

  △Ruoyi创业的设计元素

  “对像我这样在国内长大的孩子来说,对于中国文化尚有基本的理解,但一些美国华人的孩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可能就是皮毛了。我希望做一个纽带,帮助他们更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所以在2016年,Ruoyi在纽约下东区开了一家创意饰品店,所有设计作品均源自于中国大陆设计师之手。在签约设计师和挑选设计作品时,Ruoyi说自己都会看其本身有没有中国文化的特性在其中,或是中国文化的故事蕴含在里面。

  △Ruoyi创业的设计元素

  创业从没有一帆风顺。Ruoyi也踩了无数坑。特别是身在国外,很多“坑”只有自己体验过才知道。

  比如刚开业时因为实体店面较大,Ruoyi手里的资金只够支撑5个月,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好在背水一战后,她成功了,店也开到了现在;

  比如店里举办大型活动,需要申请各种许可证,像是酒水许可证(Liquor License)等等。如果事先没有人引导,Ruoyi说,很难知道其中的门道,只有通过一次次“踩雷”,才慢慢摸清楚整个流程。

  期间,Ruoyi周围也有很多人回国找工作,但她认为可能国外尤其是纽约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可能更适合她。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你要想清楚根本你想过怎样的生活,是朝九晚五?还是时间比较自由的工作?然后再去想想你做的工作,是不是能让你过上这样的生活?”无论在海外还是国内,都是一样的。

  「 写在后面的话 」

  作为第一批吃国际教育“螃蟹”的Ruoyi和Phoebe,离开高中已经很久。她们都感觉,现在的申请竞争比当年真的卷太多了:

  Ruoyi说她的SAT成绩并不高,推荐信也只是找了高中老师帮忙写,完全没有像现在,SAT非要卷到1500+甚至1550+,推荐信都要找知名教授写;

  Phoebe也说,她了解到的学弟学妹在高中就开始实习,活动经历非常丰富,履历也越来越优秀。

  但站在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角度回望,她们认为国际教育对她们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给了她们一个好成绩,更多的是对基础能力比如沟通、团队合作等的培养,对各种兴趣爱好的探索,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适应,个人经历的丰富等,而这些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致胜于大学和工作的终极法宝。

  原标题:《北京第一批吃国际教育“螃蟹”进世界名校的孩子,10年后怎么样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