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150岁生日怎么过?世界冠军母校送给孩子们一份特别“蜕变礼”|学堂有名堂

  “关心农业,兴修水利,整治河道,才是根本之道!”剧场内,徐汇区光启小学三年级男孩吴泊非举起双臂大声疾呼,舞台上的他似乎已经和他扮演的少年徐光启融为一体,眼神坚定,英气逼人。这让台下的老师感叹不已——就在几个月前,他还是那个进校门时总是低头轻声和老师打招呼的羞涩少年,一出话剧,让男孩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图说:《光启之歌》话剧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 摄 (下同)这个夏天,发生变化的远不止这一个男孩。2个月排练、40余名毫无基础的小演员、80分钟话剧……从盛夏到初秋,光启小学的孩子们昨天连用一出原创话剧《光启之歌》为学校150岁生日庆生。但在老师和家长们眼中,这也是百年老校给孩子们准备的一份特别的“蜕变礼”。1873年由法国教会在土山湾一带创建;后由汇南街小学和天钥桥路小学合并而成,并以明代著名科学先驱徐光启的名字命名;世界冠军的母校,培养了奥运跳水冠军吴敏霞、火亮、陈芋汐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头脑奥林匹克和乐高STEAM科技教育特色,在全国和国际比赛屡获佳绩……校长曹庆明介绍,光启小学的历史很长、“标签”很多,如何让孩子们通过校庆有所收获,而不只是做一个旁观者,老师们动起了脑筋。在陶行知研究学者、作家叶良骏老师的帮助下,排一出原创校史纪念话剧的念头渐渐成型。叶老师从儿童视角出发,编写剧本。孩子们打开“时光邮筒”,通过“徐光启的凌云壮志”“最好的老师”“冠军的摇篮”“畅想未来”等一幕幕场景了解学校的过往,感悟时代变迁,感受校名中“光启”二字蕴含的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孩子们都没有任何表演基础,老师也没有,我们就一句句台词,一个个定位教。”叶良骏感叹,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艺术的魔法,从孩子们眼神的变化可见一斑。“一开始,很多孩子头都是低着的,你看现在,他们每个人眼睛都很亮!”说起排练当中的故事,叶良骏如数家珍——舞台之上,饥荒之年的“难民”没有抢到最后一口官府分发的粥,愣愣地看向远方,一动不动,“你看,这个孩子,你不知道一开始多皮,后来排练的时候就奖励他,如果表现好,就可以念旁白,反正就用各种方法,调动孩子积极性!”演到卖儿鬻女的场景,扮演“女儿”的女孩肖周妍一路拖着哭腔大声抗拒,“她说,从来没想到自己能在舞台上真的流泪。”“你看,他们多安静,都是用手势相互提醒。”曹庆明感叹,起初排练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后来孩子们发现,哪怕是后台,也不能闹哄哄,任何噪声都有可能会传到观众的耳朵里。无需多言语,这就是团队精神。在徐家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师生连演三场,向校内外观众秀出自己。观众们除了拿到演出节目单,还有两张“光启小学版”《申报》,展示着学校全体师生台前幕后的努力和探究。叶良骏告诉记者,能登上舞台的孩子毕竟是少数,为了让全校师生都能参与进来,学校开展了“我给100年后的光启小学写封信”“我为校史话剧设计海报”活动,并组建了合唱队,为话剧现场伴唱,让不同特长的孩子,都有发挥的空间。为了了解徐光启、了解徐家汇,老师带领孩子们深入“打卡”徐家汇地标建筑。在《义勇军进行曲》首张唱片灌制地百代小楼,孩子们唱起《义勇军进行曲》,和历史产生了共鸣。图说:人民教育家于漪寄语曹庆明透露,学校还正在给孩子们准备另一份惊喜——话剧中,孩子们在“时光邮筒”中发现了几个红薯之后,开始了穿越之旅。红薯,正是由徐光启首次引入中国的。光启小学计划着在校园中辟出土地,带着孩子们一起播种红薯,感受播种、发现和收获的喜悦。新民晚报记者 陆梓华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