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创艺菏泽 | 传承创新中绽放“大漆”之美
大漆工艺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自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朱漆木碗开始,传承至今至少已有七千年历史。郓城县的李程出生在漆艺世家,是李氏家族漆器第六代传人,还是山东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近日,记者赶到位于郓城县的山东漆器艺术馆,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漆”彩人生。
一块麻布
变成艺术品
走进山东漆器艺术馆,眼球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漆器、漆画吸引。这些艺术品美得令人赞叹。
随手拿起一个花瓶造型的漆器,记者直呼神奇,因为,它轻得出乎意料。
“这种漆器叫脱胎漆器,‘轻’是一大特点。”李程笑道,郭沫若先生曾用“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来形容大型脱胎漆器,意思是它看起来像九鼎一样厚重,举起来就像羽毛一样轻便。
李程解释,脱胎漆器之所以这么轻,是因为其胎体是麻布。制作脱胎漆器先用石膏翻模做出造型,然后用麻布附在石膏模上,再在麻布上刷大漆,荫干后原本柔软的麻布便在大漆的作用下有了支撑力成为胎体,之后再经过胎体粗磨、髹涂底漆、面漆水磨、描金彩绘、揩清推光等工序,一块麻布便成了精美漆器。
“说起来很简单,但这个过程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完成一件脱胎漆器往往需要三个月,比较复杂的作品甚至要耗时一年以上!”李程介绍。
脱胎漆艺是我国传统工艺,历史悠久,其漆器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明亮、制作精巧、内壁平滑而著称,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称“中华三宝”。
“受罪”恐怕是
最深的记忆
回顾学艺之路,除了沉浸于大漆工艺之美,“受罪”恐怕是李程最深的记忆了。
李程解释,大漆十分神奇,是漆树的分泌物,经过除去部分水分并滤去杂质得生漆,生漆干燥前对人体皮肤有刺激性,易引起过敏反应,但干燥后却不会引起不适。过敏反应堪称学习大漆工艺最大的“拦路虎”,很多学徒因此放弃。
李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木工,在制作家具时需要使用大漆进行装饰。从小耳濡目染,李程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艺基本靠父辈的言传身教,父辈无法对他进行专业培训。后来,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李程前往西安美术学院深造,而他最念念不忘的还是从小接触到的漆艺。如何更深入地了解、学习漆艺,在一次与表哥的交流中,他找到了答案。
李程的表哥是集美大学美术学院的杨广敏教授,也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他建议李程,如果欲在漆艺上有所成就,最好去素有中国漆器之乡美誉的福建拜师学艺。2002年7月份,李程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只身前往福建,在杨广敏教授的引荐下,先后师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漆艺大家何豪亮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州脱胎漆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时中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乔十光先生等行业大家学习。
从小就听说过“大漆会咬人”,李程对此已有心理准备,但真正接触大漆之后,其“威力”还是远超他的想象:他的脸、手、胳膊等裸露部位起满了“扁皮疙瘩”,奇痒难忍。尤其是面部,在强烈的过敏反应之下,严重时肿得眼都睁不开了。
“治疗这种过敏反应没有特效药,只能硬撑,等完全适应了,好像身体内产生了抗体才不会再过敏。这是绝大多数大漆从艺者必须挺过的难关。”李程回忆,当时他们这批13名学员,11名先后离开。
为了学艺,李程可以说废寝忘食,白天在工作室学习操作,晚上为方便观察漆的干燥和变化就睡在工作室的地板上,半夜爬起来加班是家常便饭。
这一坚持就是10年,各位师傅对这个来自山东菏泽的小伙十分认可,倾囊相授。
十年磨一剑
闯出一片天
十年磨一剑,李程从基本功干起,熟练掌握了大漆修复工艺和漆器技术。
2012年,他带着妻儿回到西安,创办了漆艺工作室。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时刻面临挣不到钱的窘境。为了维系生活,他只能白天打工,晚上回家后在不大的租住房内制作漆器。直到2015年,在朋友的介绍下,他终于接到了漆艺的第一个订单,为一家茶社4米长的茶台上漆。经过20多天的工作,他得到8000元佣金。“就是这第一桶金,让我更加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他说。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李程也在思索如何让大漆融入生活。在父亲的指导下,李程开始研究天然大漆在陶瓷和文物修复中的应用技术。“有个成语叫‘如胶似漆’,说明古人已经了解到大漆有很强的黏性,通过出土的一些文物,我们也发现古人就有利用大漆对一些破损器物进行修复的技术。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有这方面的需求,当时想着大漆修复应该是条出路,也可以成为漆艺传承的一个载体。”李程解释。
经过技术攻关,李程研发了大漆修复干燥的新工艺,解决了干燥时间慢、修复周期长的技术难题,掌握了文物修复行业领先的大漆修复技术,在全国经过推广,大大提高了漆器文物修复行业的技术水平。2018年,李程应邀在第十六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首届生漆科学和漆艺传承国际研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获得与会文博专家的肯定和认可;同年,他应邀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修复贺龙元帅旧藏国家二级文物漆器梅瓶,受到博物馆系统专家好评。鉴于为大漆修复技艺在全国推广作出的突出贡献,李程获得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支持。
随着在业内声名鹊起,李程获得了西安最美农民工、西安工匠、西安市高层次拔尖人才、陕西产业工匠人才等荣誉称号,还成为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传承手艺
不遗余力
作为李氏家族漆器第六代传人,取得一身成就的李程没有忘记父亲“将手艺传下去”的嘱托。
为了推广大漆修复,让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长,李程成立了大漆修复传习所,先后举办大漆(金缮)修复技艺传习班50期,来自全国的600余名学员通过学习金缮喜欢上了大漆艺术,掌握了一技之长。同时,他深知创业的艰辛,助力200多名学员开办工作室,其中16人获得省级技术能手。这些学员将大漆修复技艺创新成果推广到全国,成为传承大漆工艺的“种子”,在当地生根发芽。他主办的大唐漆艺坊微信号有两万余人关注,成为国内较为知名的宣传和推广大漆文化的自媒体之一。
2021年,李程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返乡创业,投资500万元创办山东漆器艺术馆,成为集收藏展示、非遗传承、研发销售、手工研学、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推广漆器文化艺术场所,常年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填补了山东没有漆器展览馆的空白。
此外,李程结合菏泽牡丹之都的地域文化,创作了“李程漆艺牡丹文创漆器”系列产品,并运用漆器技艺,研发具有菏泽特色的漆器文创产品;由李程领衔与父亲等八位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师,历时6个月共同创作的大型漆器屏风“水浒英雄108将”,采用传统漆器制作工艺,结合堆漆、贴金、彩绘、描金、罩漆等技法,将108位水浒英雄人物以漆器艺术形式再现。
对于未来,李程表示,他将以“传承非遗技艺、培养技能人才、打造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通过“非遗+文创”“非遗+研学”“非遗+电商直播”“非遗+创业就业”“非遗+乡村振兴”等创新性孵化和推广方式,以“漆器艺术馆+非遗传习所+工友创业园+研学基地”相结合的创新运营模式,推动山东漆器非遗技艺活态化传承,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