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求索向一流 ——三峡大学办学100年暨本科教育45周年的奋进之笔

  国庆期间,正值三峡大学办学100年暨本科教育45周年,记者走进三峡大学,溯源校史馆,聆听和感受这所“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百年求索、教育报国的铿锵足音。

  从筚路蓝缕到“国内一流”

  穿越高楼林立的宜昌城来到三峡大学新校门(北门),迎面是巨石上镌刻的四个红色大字“三峡大学”,校门正看似峡江,侧看似大坝,斜看又似水轮机,整体则犹如一座拱坝,张开双臂喜迎八方学子。

  进入校园,顿有一种峡尽天开的豁然开朗。沿着改造一新的大学路一路“问天求索”,溯洄从之,便来到了新落成的校史馆。

  “求索、1923”,校史馆前厅立柱上展示着三峡大学的校训、办学起始年份。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介绍:“三峡大学校史可以追溯到1923年,本科教育的起始则是1978年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葛水院)的创办。”

  1923年,学校源头博医技专发端于安徽安庆,历经多次转设、合并,最终变迁为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46年,宜都师范创办,后发展成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78年,宜昌大学创办。当时,由于3所大学集中在宜昌城区胜利三路北山坡一带,因此被人们称为“宜昌的北大”。

  随着三峡工程开工和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1996年,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宜昌大学合并组建湖北三峡学院。

  三峡大学本科教育的起点则在葛水院。随着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兴建,国务院于1978年4月1日批准创办葛水院。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以工程命名的本科院校,并创造了“当年批准、当年筹建、当年招生、当年开学”的奇迹。1996年,葛水院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成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

  2000年,根据教育部批准,湖北三峡学院又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合并组建三峡大学。随后,新组建的三峡大学全面展开新校园建设,于2005年实现了全部集中一地办学。

  此后,三峡大学便一路高歌猛进:

  ——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评估,并获“优秀”。

  ——2014年获教育部授予“全国就业50强高校”称号,同年在湖北省获批整体进入第一批本科招生。

  ——2018年跻身“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同时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3个学科被列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201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2022年获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列入重点打造的省属高水平大学……

  据统计,三峡大学办学100年来,共培养35万余名学生,其中本科生20余万名。

  站在百年历史节点上回望,三峡大学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脚步铿锵,正成长为一所享誉全国、闻名世界的知名学府。

  铸造大国重器,攀登水电高峰

  三峡工程百年梦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也助推了三峡大学的跨越式发展。

  “三峡大学因坝而兴,我们将使命和荣光写在祖国大地上,深度参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科技攻关。”何伟军说,校史馆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就是三峡大学人求索拼搏的见证。

  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水利电力行业背景的高校,三峡大学始终坚持为水利电力行业服务,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他们通过系统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混凝土温度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和开裂机理,提出了三峡大坝混凝土抗裂技术措施,从而攻克了200多年来套牢在世界筑坝工程上“无坝不裂”的“魔咒”。

  胸怀江河,志越雷电。三峡大学主动服务西电东送和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战略性工程,解决了三峡工程、葛洲坝、白鹤滩、乌东德等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结构安全与运维、坝基坝肩安全稳定与生态修复问题。

  李建林教授等研究的“三峡工程永久性船闸高边坡关键技术”、蔡德所教授等研究的“大坝裂缝和深度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与应用”、伏义淑教授主持的“三峡电站压力管道优化设计方案工作性态研究”等均在国家大型水电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得578项科技奖励,其中参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包括获特等奖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湖北科技奖励129项。

  坚持教育报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峡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求索创新,突出水电特色,锐意深化改革,吸引一批杰出人才落户,而每年培养输出的优秀学子遍布世界。

  今年4月,三峡大学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的水利及地质工程专家李焯芬为全职教授。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王浩、钮新强、任辉启、王复明、谢先启、王明洋、胡亚安等受聘成为三峡大学水利工程学科战略科学家。目前,三峡大学有双聘院士8人,有省部级以上人才、专家310余人。

  “有了人才基础,学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创新为使命,积极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平台。”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炎廷介绍,目前学校建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岁月峥嵘,硕果满枝。三峡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校先后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工水力学研究所所长的胡亚安,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的杨启贵、杨泽艳等,还培养出了从火场“逆行者”到清华研究生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安过、“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乔雨、“特高压线上的青春舞者”史明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代表,他们的事迹感动中国。

  现在,三峡大学拥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8000人,留学生近1300人。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就业率名列同类高校前茅。今年7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董事长雷鸣山由衷称赞三峡大学培养的人才“确实有用、确实能用,关键时刻能顶得上去。”

  推进长江大保护,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三峡大学把推进长江大保护、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责任和使命,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要,探索实践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新模式。

  为助力宜昌破解沿江企业“关、改、搬、转”难题,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循环经济进行项目攻关,中国科协评审专家高度评价“可作为样板案例在全国推广”。为发展新能源产业,三峡大学杨学林教授18年来“痴心不改”追逐新能源材料科研,解决钢铁酸洗废液“变废为宝”难题,研发出了高附加值的新能源电池材料,近三年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9000万元。

  为研究传承地方文化,三峡大学以三峡文化研究中心和巴楚文化研究所为主要平台,开设《楚辞研究》《楚辞导读》《屈原研究》《屈原作品精读》等专业课。活跃在“三峡文化讲坛”,给市民讲授《橘颂》《国殇》。主编或参与主编《宜昌文化简史》《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等,为宜昌文化研究和传承贡献力量。

  校地携手,双向奔赴。作为省属高校、宜昌的大学,三峡大学的发展离不开省、市各方的大力支持。宜昌始终对三峡大学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全力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并从经费投入、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留宜、优化环境等各方面给予支持,更好促进名校与名城互动融合,谱写校地合作新篇章。

  站在百年历史新起点上,三峡大学将坚持“立足三峡,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向建设“水利电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奋斗目标昂首迈进。

  (黄春梅 、 杨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