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职业院校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深度匹配区域产业需求
从职校毕业生找工作难,到入学即入职的订单培养;从中职学校“单打独斗”的生存危机,到协同发展成为城市产业链上重要一环;从重点产业、特色产业遭遇“卡脖子”难逾瓶颈,到职业学校一个个专利不断挖掘潜能……吉林省吉林市创新推动全市职业院校实施专业升级改造,促进院校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建在社会事业人才紧缺领域,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深度匹配,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育人为本:用工荒变为开工潮“以前刚招录的新员工实践能力不足、组织纪律意识淡薄,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培养周期长、见效慢,成本损耗巨大。”吉林化纤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吴凤奎表示,受制于人才的断档,面对新一轮的市场机遇,企业很着急。2022年,吉林机械工业学校和吉林经济贸易学校主动与吉林化纤集团对接,校企双方签署长期订单培养协议。培养人的“烦恼”由学校解决。通过“引企入校”或“引校入企”将校园教学实践落到实处,是吉林市新一轮产教融合的实质性举措,把职业教育功能定位由“谋业”向“人本”转变,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王智财是吉林机械工业学校“焊接技术订单班”的学生,平日里除了完成校内的课程,还要在企业里完成一定岗位的实践任务。“为确保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校会将企业项目移植到学生实习实训课程,给学生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形成招生即招工、双主体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吉林机械工业学校实习就业处主任薛海说。思路的转变,带来育人方式的变化。吉林市顺利完成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试点工作,成功摸索出校企“双元培育”育人模式。2022年全市中职学校本地就业率72%,面向中小企业就业率85%。针对重点企业需求,吉林市成立“江城工匠”培养联盟,通过订单量身培养急需人才。双赢驱动:教学能人成科研达人苹果梨是吉林特产,过去果农只能通过售卖果实在低端市场维持生存。历经几百次实验,吉林工贸学校依托吉林医养康职教集团和学校创新团队建成的全省首家中职学校“保健食品研发中心”,突破了苹果梨成汁后去色的难题,让本土的苹果梨开始走进高端市场。中心主任刘志成高兴地说:“我们的技术成汁率可达70%,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不仅如此,果渣还是养鹿的好饲料,整个生产过程几乎没有原材料浪费。”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由“教育”向“产教”转变。在这一办学模式的引领下,吉林机械工业学校技术团队对接吉林市正昌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持续为企业开展“机器人换人”技术攻关。吉林工业经济学校“信息技术+”专业团队为吉林港华燃气集团研发的虚拟仿真安全培训系统,目前已在企业投入实际应用,每年可为企业降低安全培训成本近30万元。2022年下半年,吉林市启动“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项行动。吉林市中职学校科技服务和创新研发能力成长迅速,中医药、保健食品、特色餐饮创新研发体系正在加快建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机制多点开花,相关领域已为企业新增产值2300万元。高职院校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到款额已接近600万元,半数以上为与本地企业协作项目。多方协作:产业进步助力城市经济今年5月,吉林化工园区化工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在吉林市成立。化工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汇集长春、吉林两市13所院校、11个政府部门、18家企业单位、6家科研院所,形成“大合作、大融合”新型机制,组建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创新研发等4个专业委员会。化工产业集群产教联合体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庆学为吉林市化工产教联合体顾问,首批“博士专家进企业”行动,推动解决企业科研技术和生产经营难题15个,开展合作项目8个。为给职业教育注入新活力,吉林市积极将企业、院校、行业和政府等各类资源有效整合,破解“产”与“教”融合的实际难题。吉林市教育局推进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首创职业院校牵头行业协会模式。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吉林市工商业联合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促进民营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改造为目标施行“321”工程,3年内走访企业200户,协助解决100个生产经营问题。吉林市还成立“城乡职业教育协作联盟”,推动城区优质院校与县级职教中心结对,支持县级职教中心服务发展能力提升。同时,吉林市委、市政府印发《市领导及市直相关部门联系职业院校工作方案》,全市每所职业院校均落实市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包保。“吉林市将全面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向区域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重点领域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全方位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度,用突出成果答好‘教育强国,职教何为’的新时代答卷。”吉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杨凌云说。(本报记者 李莹 通讯员 单汝锋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