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托”难,上老年大学也通宵排队了?“文化养老”市场爆发惊人
随着“老龄潮”的来袭,从“人之初”的托儿所,到“夕阳红”的老年大学,都需要排队上学了!
文:本刊记者 史亚娟 责任编辑:轩辕镜
中国老年人服务市场爆发之惊人,从排队报名的老年大学就可见一斑。
刚刚过去的10月,正是老年大学招生季。据报道,北京、上海等地都出现老年人排队报名,甚至连夜排队、“一座难求”的情况。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校长杨书章对媒体说:“我们一开始报名,首先学校内就全满了,老班全满、新班也满。新生5点多就来报名,有的最早头天晚上11点多就来排队报名。”老年大学受追捧的现象轮番在各地上演。
难道现在从“人之初”的托儿所,到“夕阳红”的老年大学,都需要排队了吗?!
“老年人‘入学难’这些看似奇怪的现象背后,折射出老年人从单纯关注物质养老,到追求更高层级的‘文化养老’的新趋势。”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会老龄金融分会秘书长周岭告诉《中外管理》。
以往很多企业开发“养老院”却不挣钱,老年人“文化养老”市场可谓异军突起。
对于“出现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或一个课程很难报到名的情况,首先和主办单位的相关管理方式有关,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公办或政府办的老年大学中。”周岭向《中外管理》分析道。
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大为增加,这是引发“老年大学热”的核心原因。加之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上老年大学可以有效排遣空巢所带来的寂寞感。
据了解,我国老年大学大多依靠财政拨款,是近似于公益性的政府服务机构。入学门槛低、年均学费不过几百元。很多建校时就来上课的“老学霸”,有的一上就是10年、20年,“老生不离开,新生进不来”,让一报即满的热门课程更加难以扩容。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亿人,比上年增加85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但相对于近2.5亿老年人来说,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仅7.6万余所,覆盖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老龄学员共有1300万余人,仅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
巨大的入学缺口,让很多有“大学梦”的老年人,不得不一再等待。
然而,与公办老年大学“风景这边独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老年大学的尴尬处境。
周岭对《中外管理》说:“尽管老年大学火爆,但市场上优质民办机构并不多见,民营老年大学要把老年教育做好,就必须引用更多创新的模式,提供公立老年大学所欠缺的多样化服务,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
而“快乐50”老年大学校长党越则告诉《中外管理》:公办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主要在于其收费低、课时长,1门课的学制能达到3年,1期课长长达3个月,学费只收200-300元,而快乐50的价格总体上要比公办老年大学贵上5倍以上,小班教学,1期课长5-8周,收费500-1000元。
“因此,多数民办老年大学招不满学员,同时还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优秀民办老年教育机构更屈指可数,也就不难理解了。”党越表示,民办老年大学得不到如民营养老机构类似的补贴或优惠,盈利情况又不容乐观,导致新创业者迟迟不愿进来。已经进入者也很难继续拓展规模。
而缺少毕业机制的公办老年大学,也很难快速拓展下去。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背后,缺少毕业机制是一个重要原因,该如何实现老年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呢?
“老年教育已成为一种持续性刚需,最重要是解决供给的问题。公办的学费即便不是那么低,也不代表老人不会在那儿学很久。”党越分析,“但是,让老年大学建立‘毕业机制’也不妥当,你让老人们毕业后去哪儿呢?他们会一下子失去归属感,身体状况也会跟着下降。况且人家在你这儿学得认真,没有违法乱纪,愿意付费继续学,你也没有理由拒绝吧?”
周岭认为:老年大学不同于学历教育,它属于一种休闲式教育,鲜有“毕业机制”的概念。“老人上老年大学,一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更重要是为了找到一个集体活动的场所。由此只进不出就不足为怪了”。
党越表示:“很多城市的公办老年大学有门槛,只招收机关单位退休老干部。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这也给了市场化企业一个生存的机会。民营力量如果能配合公办老年大学,一起把老年教育的供给提上去,老年教育将渐成风潮。毕竟今天‘文化养老’风靡,私立机构凭借课程和服务体验方面的优势,一定会受到大家认可。”
以“快乐50”老年大学为例,“‘快乐50’的策略只有一个——打造超预期的用户体验,解决老年人对传统老年大学的种种不满,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好体验付出高价格。”
具体而言,“快乐50”的做法是:将目标用户聚焦到50-65岁中老年女性,这部分用户在公司三所老年大学校区的4000余位学员中,占到80%以上。她们已经或即将退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都较强,身体健康,热衷参与文娱活动。
“对于这部分用户,我们打造了包括线下老年大学、线上老年大学、线下文化活动、旅居游学、周边商品的完整产品结构。到2019年年末,课程总量将突破70-90种;师资主要来自央美、民大、北舞,或有系统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党越说。
但党越也坦言:50-70岁的人信任成本颇高,老年教育品牌要想她们付费,可能需要3-6个月,获取她们的完全信任需要1-3年,而且这个过程中服务不能有纰漏,坏口碑的传播是很有杀伤力的。
记得刚刚创业的时候,很多老年人质疑我们:“你们凭什么对我们这么好?是不是想卖什么保健品给我们呀……”第一批学员从质疑、试探,到接受和信任,花了近两年的时间。但认同后,又会将自己的同龄朋友也带来体验。
同时,“快乐50”也力图给老年人搭建一个退休后开展新社交生活的平台。
《中外管理》在采访中发现:“快乐50”的整个教师队伍趋向于年轻化。对此党越解释,多聘用“90后”年轻老师,也是“快乐50”服务规划的一部分。上了年纪的人,一个最大心理需求就是陪伴和交流,希望身边能有个比他年轻的后生带给他一个“场”,去影响他、去给他年轻力量。
此外,如今年轻人陪伴父母的时间实在太少了,一个个“小老师”就成了贴心的“小棉袄”。为了让隔代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学校也会不定期开展各种岗位培训。
“多样化的服务恰恰是公立老年大学所欠缺的。”周岭认为:民营老年大学除了开设传统琴棋书画课程,也可以多开办一些接地气、活学活用的课程,来提高老年人的学习兴趣。
“父母那辈人很希望年轻人教他们使用智能手机和网上购物。这些公办老年大学的基础课程是不教的。但一些民办老年大学就推出了相关课程,非常受老年人的欢迎。”周岭补充道。
引导老年人教育资源“下沉”,推出社区/村一级的老年学校,甚至一线城市知名老年大学到二三四线城市办学,也不失为发展老年文化养老市场的一种思路。
周岭认为:除了更多推广社区办老年大学外,推广老年教育,其实也不一定非要在当地开一所学校,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来辅助老年教育的发展,也是一种方式。
毕竟部分老年人出行不是很方便,需要把文化资源送到他们身边。周岭相信通过新技术手段推动老年大学的发展,必将是未来老年教育下沉的一种表现方式。
同时,周岭进一步分析:“实现政府和民营资本的有机结合,还可以用‘政府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周岭解释道,“政府没必要事事亲力亲为,但必须积极有为,政府买服务等于间接支持了民营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来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