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霸”退步成初中“学渣”?资深教师讲出原因,家长要知晓

  在家长圈子里,流行这样一段话:

  “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四年级差别很大,五六年级开始分化。初一分化更加严重,初二定型立见高下,初三去哪自有分晓。”

  意思就是说,孩子一二年级时,稍微努努力,大家都很优秀。但到了三四年级,孩子学习就开始有困难了,这时候他们明显拉开了差距。

  而到了五六年级,这种差距又逐渐变大,有往两端分化的趋势。当孩子勉强过了小学阶段,到了初中,想再往前赶一赶,却没那么容易了。

  甚至有些家长很困惑:孩子明明在小学阶段是个“学霸”,怎么到了初中,就逐渐退步成“学渣”了呢?

  想要知道孩子为啥从“优生”变成“差生”,我们还得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

  

  小学是“学霸”,初中退步成“学渣”。

  虽然这个现象不是绝对的,有很多孩子能一直保持优秀。但毕竟名列前茅的,只有那么几个,其余大部分看似是“学霸”的孩子,只能慢慢退成“学渣”。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1.只会死记硬背。

  小学阶段的孩子,记忆策略除了重复诵读以外,还会发展出归类策略、系统化策略以及巧妙加工策略(比如联想、拆分等)。

  如果孩子只会运用重复诵读这一个策略,那越学到后面的难点和重点,就越吃力。语文还好,但数学等学科,却不是死记硬背就能跟得上进度的。

  到了初中,孩子则会发展出抽象逻辑推理能力。如果想要学好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这种能力是必备的。

  

  2.抗挫折能力差,一打击就一蹶不振

  进入新的学校,自己不再是唯一优秀的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孩子心理上出现了一些落差。

  曾经在小学阶段被光环环绕,听惯了父母、老师的好话、表扬;如今一旦遇上一点挫折,很容易就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3.小学“填鸭式”教育,考试之前划好范围

  小学学习任务比较简单,平时作业更是很少,期末考试之前,老师就会多发一些试卷,让同学做。

  这些试卷中也会暗含一些考试题。老师也会把要考的知识点,多给同学做讲解,按照老师交代的背诵记忆,只要听话的同学大多数都可以考高分。

  4.小学阶段的阅读量不够,知识积累不足

  孩子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达到从“量”到“质”的转变。如果孩子在小学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缺乏知识的积累过程,孩子的知识量自然就会匮乏。尤其是现在,“得语文者得天下”的时代已经来临,加强孩子的阅读培养已经迫在眉睫。

  

  阅读可以让孩子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文提供素材,让孩子不会才思枯竭。阅读量少的孩子,写作文时往往无从下手,在字词句的运用上,也会比较枯燥。

  

  小学成绩比起初中来说,可能不是那么重要,家长在面对成绩落差大时也,不用过于担心。在了解了小学成绩如何获得高分以后,我们就应该调整心态。初中是一个新的开始,在这个阶段继续努力学习,未来也会追上大部队。

  不要给自己孩子太大压力,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要求高,期待高,一时之间难以接受,就会给孩子很大学习压力,这反而会磨灭孩子好不容易培养的学习兴趣。我们应多鼓励孩子,面对孩子的小进步,多多表扬。

  1.独立思考

  切记切记,独立思考非常非常重要,他比你一天题海战术收获多多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的知识才会真真正正的变成自己的知识,而通过题海战术收获的知识,大部分都是非常非常短暂的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具有很短时效性的知识,比如一天,一小时等,也就是很短时间,这些知识都会从你大脑里面删除,让你感觉到,这些知识是如此的陌生。

  

  2.合理调整教育方式

  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教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小学阶段,家长是两只手拉着孩子走,那么上了初中,家长就要学会放开一只手了。

  青春期的孩子向往自由,渴望独立,追求自我,家长也要顺应孩子的成长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譬如,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手机日记,尊重他的独立空间和个人时间,不要妄图窥视孩子的小秘密,否则只会引起孩子的抵抗和反感,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让未来的教育更加困难。

  事实上,亲子关系是“越独立,越亲密,越亲密,越好教育”。

  多关怀少唠叨、多商量少命令、多鼓励少批评、多夸奖少比较,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减少胡思乱想,避免孩子低落抑郁,引导孩子向着阳光、开朗的方向走。

  

  3.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要与孩子学会心与心面对,心与心沟通,做孩子的心灵导师,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不断地激发内在的潜力。学会对话,禁止动手。即使孩子犯错误也要冷静地分析原因,并帮助他解决困难。如有机会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如走进社区、工厂、工地、田间等,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丰富成长经历,增强情感体验。

  

  4.培养孩子思维逻辑能力

  数学需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是题海战术就能培养出来的。

  家长要科学选材,在课余时间为孩子准备一些益智书籍或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方法不仅有趣还能让孩子感受到思维方式的熏陶。

  在3-6岁综合数学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就可以初步建立数学思维,这个阶段让孩子多玩数学游戏,能帮助孩子理解数学,培养数学兴趣。

  

  一些启蒙教育读本是特意为塑造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而设计方案的,例如这套《五味太郎思维游戏书》是日本著名的绘本作家五味太郎为孩子设计的逻辑思维启蒙书。书中的游戏从数感、逻辑推理、空间关系……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为小朋友的数学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每个游戏设计都童趣满满,生活气十足,孩子爱玩还能提升逻辑能力。

  

  五味太郎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绘本作家,曾出版过300多本作品,获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插画奖、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路傍之石奖等众多奖项,在中国也有庞大的粉丝团。

  

  五味太郎说:“图画书,要留下广大的想象空间给孩子,而不是单向的趣味灌输。”他强调以孩子为中心的创作方式,带孩子在生活中、在游戏中观察,他的作品总能让孩子在阅读中找到惊喜。

  这套《五味太郎思维游戏书》一共有5册,分别是:《找一找,变聪明》《数一数,变聪明》《想一想,变聪明》《玩一玩,变聪明》《做一做,变聪明》,总之就是让孩子玩着玩着变聪明就对了。

  

  每册书都有12个游戏,全套5册共包含60个游戏,每册游戏的难易程度相当。为了避免小朋友在玩的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每册的游戏形式五花八门,同一册书中就有迷宫、比大小、找不同和关键特征、图形分解或合成、逻辑推理……非常丰富,可以提升孩子不同的思维能力。

  比如《找一找,变聪明》中,既有找关键特征的游戏,引导小朋友观察物体的关键特征。

  

  又有数字迷宫的游戏,考验小朋友对数字顺序的理解。

  还有这种连线题,考验细心和手眼协调能力——别小看细心对数学学习的作用,想想我们小时候因为粗心多少次丢分。

  

  强烈建议拿到这套书的家长们也玩一玩书里的游戏,因为《五味太郎思维游戏书》和咱们国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儿童数学认知的要求,高度契合。

  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翻开《五味太郎思维游戏书》,你会发现,看起来可爱的游戏其实涵盖了数的概念、集合、空间想象力、逻辑推理等非常关键的数学能力训练,兼有锻炼观察力、注意力、手眼协调能力等学习能力的内容。

  3~6岁的小朋友,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为了让他们能专注在游戏中,尽可能用简洁的画面代替文字,清楚地告诉小朋友该怎么玩。

  比如,下面这个手指散步的游戏。一看到小手,小朋友就知道要怎么做了。

  

  这个游戏训练了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和细心。

  低龄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具体而形象的东西,数学却很抽象,五味太郎花了很大精力,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抽象的数学结合起来。

  比如小朋友吃甜甜圈的场景,这个游戏既考验了小朋友“数的分类”,又帮助小朋友理解“零”的概念,还能启发家长在生活中照搬这个方法,让小朋友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有爱的童书,总有很多精心设计的有爱细节。如果平时很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会在生活中为孩子设计些小游戏,那么这套书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点击下方即可购买↓↓↓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