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听声:走向专业变革的校长职级制改革
作者简介
陈学军,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兼任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教育指导委员会教学案例专家工作小组成员,美国Taos研究院会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位现代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近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近20篇,出版著作多部。先后主持2项国家级课题、多项部省级课题,成果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变革情境中的学校领导与学校发展。
校长专业化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本质。一方面,促进校长专业化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另一方面,校长群体的专业化程度也高度影响着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推进深度和实施效果。校长职级制改革表面上是一种管理制度变革,但实质上指向也依赖一种专业变革——校长工作逐渐成为一个专业领域,校长队伍逐渐成为一个专业群体。随着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地方越来越多、层级越来越高(从县域到设区市再到省级层面),改革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将管理变革与专业变革结合起来,成为校长职级制改革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
校长职级制改革不能只是一种管理变革
校长职级制是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创新举措。它涉及选聘任用、晋升发展、考核激励等一系列校长管理工作的变革。可以说,管理变革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基本性质。强化各项新的校长管理措施的落地落实,也是校长职级制改革取得实效的基础。不过,从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的目标看,职级制改革很大程度上又只是一种手段。停留于管理变革层面,可能会导致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效应难以充分实现,甚至出现一些偏差。
当前的校长职级制改革过程中,各地广泛实施的一些管理变革的措施都有着很强现实针对性,但它们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校长专业化主旨弱相关或脱节的可能。譬如,几乎所有地方的校长职级制改革,都设计了差别化职级奖励制度。这是改革能够顺利推进的保障,但待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也不能保证校长专业水平的提升,特别是整个校长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这也是各地纷纷强调“职级制改革不是简单地给校长涨工资”的原因所在。否则,职级制改革就变成了校长激励制度改革。又如,取消校长和学校行政级别,改变校长身份,是各地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核心。但是,“去行政化”并不意味着自然地实现“专业化”。与专业化相对的还有能力不足、规范不明等问题。进一步而言,行政化也不仅仅与校长和学校的行政级别有关,身份转变只是去行政化的一个方面。因此,停留于身份转变,可能使校长职级制改革陷入形式化,或成为纯粹的行政变革。再如,将校长职级制改革与校长流动工作结合起来,也是很多地方常见的做法。校长流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将职级认定与之关联也体现了校长作为国家资源的重要意义,但如果过于强调两者的挂钩,也可能使校长职级制成为指向其他工作的管理手段,弱化对专业化主旨的关注。制度本身的建构与制度的有效运用还是存在差别的两件事。
从专业变革的角度理解校长职级制改革
我们需要在管理变革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专业变革的角度考虑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专业变革就是要通过工作性质、职业地位和从业者素质等方面的积极转变,使校长工作成为一个专业领域,使校长队伍成为一个专业群体,使每一位校长成为治学办校的专业人士。只有将管理变革与专业变革高度结合,校长职级制改革才能充分实现其改革目标,方可做到名副其实,并能够更好地助推其他工作。
造就一个专业群体的目标,要求职级制改革走向专业变革。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是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即职级制改革不是指向一部分校长,而是指向所有校长、整个群体。将职级制改革仅仅视为管理变革,会使某些改革只是面向一部分人。在职级制改革当前仍为局部的地方性改革的背景下,这一点体现得更为明显。专业变革则面向整个专业领域,涉及每一位校长,强调改革是一种集体要求与集体努力。
专业变革也能使得校长职级制改革更加聚焦核心。促进校长专业化,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核心。专业变革致力于将每一位校长发展成为有着深厚的教书育人能力且始终饱含热情地把领导学校发展当作第一使命,接受过严格系统的培训并有持续提升领导水平的学习能力,可以科学、公正、智慧地处理复杂的学校管理问题,能够积极地支持和影响他人,愿意为学生和学校的更好发展付出额外努力的专业人士。如果说管理变革很大程度上提供了校长专业化的条件,专业变革才能使校长职级制改革抵及校长专业化的实质。
专业变革强调职级制改革要以“专业化”为魂,但与其他工作并不冲突,且有助于其他工作的推进。比如,就激励校长而言,它可以在个体化的经济奖励之外,提供一种基于专业精神、职业规范与集体参照的内在动力和群体动力。就校长流动而言,它也可能弱化个别人因职级评定而流动的“功利心”或“被强制感”。
用整体行动推动校长职级制改革走向深入
管理变革与专业变革乃相辅相成。在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快推进的新阶段,从专业变革的角度推动校长职级制改革走向深入,又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一种多方协同的整体行动。
国家层面要继续发挥引力作用。一是要明确校长群体在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相关文件中表达了校长是“关键”的定位,可以将之确定下来并鲜明地表述,让所有人认识到校长群体的“关键”作用。二是可在时机成熟时,探索建立正式的校长专业技术职务序列。这既可以增强校长工作作为一个专业领域的“刚性”,也可以避免各地校长职级序列设计不尽一致的问题。三是对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进行修订,重点将目前的“合格”标准调整为与职级制改革相配套的“分级”标准。四是探索提升校长任职资格要求,提高学历层次门槛,并将修读规定学分的教育管理核心课程作为基本条件。
地方层面要持续强化推力。一是要将改革的焦点始终放在促进校长专业化上,避免制度功能的分散或超载。二是要强化教育、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协调,强化改革的系统性与持续性。三是既要有必要合理的监督指导,也要避免“管得太多、干涉太多”,赋予校长负责任地、专业地开展领导工作所须的办学自主权。四是给予校长支持,确保专业付出与体面工资的平衡,搭建面向不同生涯阶段校长的高质量培训和指导体系。
校长群体自身也要努力。一是要形成专业认同,认识到校长工作与学校领导事业的重要价值,始终将校长角色作为第一工作角色。二是要提升专业能力,不断加强学校领导与管理知识的学习,注重经验的总结与反思,能够基于证据作出专业的判断。三是要坚守专业情怀,在遇见困境或产生动摇时,都能够将所有事情都与自己所期盼的学生健康幸福成长联系起来。四是要强化集体努力,在一种共同的事业感和责任感下,从彼此身上形成“什么是一个专业的校长该有的样子”的规范认知,获得“如何做一个专业的校长”的信心和能力。
本文为陈学军教授原创
修改后刊发于《中国教育报
(校长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