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考面试热点素材:中小学教育及学前教育
1.背景分析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高中是一个特殊阶段。它既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学生个性形成和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工程。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的目标。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5%,在剩下的时间里,要实现毛入学率90%以上的普及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对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4部门日前共同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整体谋划。
2.相关原因
(1)人文学科破坏导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随着院系调整中人文学科遭到贬抑,完整意义上的大学,自此从中国历史上基本消失,高校成为单一的职业培训和官僚培训基地,这样的高等教育加重了中国国民素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落后。
(2)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远远低于联合国建议的百分之六的标准。
(3)教育科目和内容的不科学。一位新闻系毕业生,英语过了六级的,可他不懂和尚是什么。这虽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也体现了我们的汉语教育的薄弱,中国人,中国学生,中国学传播的学生,中文都没学好,对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为了毕业,却不得不得去学也许一辈子都用不到几次的英文,实在是浪费青春。
(4)教育发展的不平等。首先是农村城市差别明显。其次是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间分配不平衡。第三是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3.相关对策
(1)改变成者为王、工具主义的教育逻辑。教育已经成为考试、升学、就业、满足家长虚荣心、以及个人名利追求的代名词。由此可见不改变中国教育工具主义的逻辑、程序和特征,中国教育的任何变革和创新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2)克服“三中心”教育模式,激活学生的自驱动效应。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考试中心,是当前中国教育的基本特征,其结果是学生仅仅成为书本知识,或者是工具知识接受的载体,人格被彻底工具化了;而作为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程序性却没有了。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探索事物兴趣的能力,实现自我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即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驱动效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唯如此,中国的教育变革才会有价值;
(3)实施人才培育的国际效应和未来效应。由于中国文化的传承特性和差异,中国教育改革的使命一旦实现,就必定具有东西文化互补效应和特征。因为是在东方文化基础上接受现代西方文化的知识、逻辑、技术和公理系统,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定具有东西文化互补效应和特征,具有未来人才的特征和国际化人才的特性;
(4)实现教育目标的双重效应。教育目标的多重性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不论是对于家长还是社会,这个教育改革的目标,都应该是国际化运行(进入国际教育系统)和国内升学率双重目标的统一;是人才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统一;是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创意创新能力的统一。所有这一切,在根本关系上服从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全方位需要。
4.结尾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