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职教:普职并轨、升格高职、技工院校、教师、中高职、职教本科!

  2021年3月4-5日,满载人民期许的全国“两会”在京如期召开。代表委员们根据实践调研带来了相关建议和提案,“教师待遇”“职业教育”等方面也成为两会期间热议的焦点。

  提案速览:

  ※建议出台全国教师统一着装规范标准

  ※实施退役军人教师培养计划

  ※教师负担过重,一要治理二要修法

  ※加强高校“双创”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提高教师待遇

  ※年满20岁才能工作,大力发展职教

  ※加大西部技工院校扶持力度

  ※升格一批国家示范、骨干高职

  ※启动普职并轨制培养体系

  ※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一体化育人模式

  ...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施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1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

  深化职教改革,粤港澳大湾区应走在前列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表示,她的两份建议都围绕职业教育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是建设一流湾区人力资源的重要支撑,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年满 20 岁才能工作,大力发展职教

  ——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

  杨国强在提案中称: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偏低,存在“孩子要成才就要上大学读本科”的陈旧观念,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存在宁愿让孩子打工、也不愿读职校的现象。

  他表示:“如果年轻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到了20周岁再出来工作,那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将是世界一流的。这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广大年轻人提供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在脱贫巩固期,国家为相对贫困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提供无息助学贷款,让他们能无压力地学习成才,找到稳定工作,等到有能力的时候再偿还,也能巩固脱贫成果。”

  升格一批国家示范骨干高职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

  在调研中,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发现,国家层面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考试配套政策还不够系统、亟待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高职协调发展,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李修松建议,加快出台“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的一种类型教育,职业高校应当有其特定的入学标准和人才选拔方式,继续将其纳入普通高考,成为普通高校落榜考生的收容学校,是极不利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

  同时,他还建议,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和办学质量,有计划、分批次、分地区升格一批国家示范高职或骨干高职院校,授予这些学校和部分优势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与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一起试办职教本科教育。“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应该从学校内部的一些专业或课程开始,建议先选择一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得好的专业,举办具有职教特色的本科专业。“李修松说。

  乡村振兴需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

  今年,全国政协委员樊庆斌特别关注农村教育中的职业教育问题。樊庆斌认为乡村振兴需要知识的补充,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应该加大投入。

  “如果一个县能有几所真正的职业教育,既有场地又有老师,又有规范化的教学科目,咱们农民就不用再到外地寻找教育资源,就地就能获得继续教育的培训。”在樊庆斌看来,一旦农民有转岗的需求,就需要有新的知识补充。“当地的职业技术学校需要根据群体需要,面向全国聘请老师,实现全国优势师资共享。”

  樊庆斌还指出,年轻人不要只关注文凭是不是本科,还应提高基本技能,培育终生教育的观念。

  加大西部技工院校扶持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所属航天江南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姜涛

  他表示,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姜涛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是加快人们观念的转变,提升职业技能人才的吸引力。他认为,当前,技工院校招生难的形势依然严峻,发展后劲不足,希望国家能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拓宽职业人才发展通道的角度,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为广大青年人搭建成长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技工学校。

  其次是加大对技工院校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西部贫困地区技工学校的支持力度,使更多贫困人口通过技能培训致富。技工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训设备,培养人才过程中也需要消耗大量耗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议解决技工院校办学经费紧张、设备较为落后等问题。

  第三是应出台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模式。建议完善技工院校与国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新型学徒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资源共享互补,鼓励技工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打通中职发展通道

  启动普职并轨,创建高三为起点优质中职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维朝

  “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割裂开来,凸显诸多问题,加剧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家长、社会的教育焦虑。”刘维朝在实践和调研中发现,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普职分流”的双轨制模式,即在学生初中毕业后根据中考成绩进行分流。在他看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生产服务对人才“理论”素养与“应用”技能的整合需求不断提高,这一模式亟待改进。

  对此,刘维朝建议,调整高中阶段教育模式,启动普职并轨制培养体系,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发展通道,切实优化我国中等教育质量。

  “创建以高三为教育起点的优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两年。”刘维朝介绍,学生通过高二年级合格性考试,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资格后,可根据意向分普通高校方向与职业技能方向进行专项培养。

  “加快职业技能型高校建设,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在部分专业设立硕士点。”刘维朝表示,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天花板,推动职业技能型人才高质量培养,让更多优秀学子成为高素质产业人才。

  打通贫困学生就读中职-高职-本科的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

  职业教育侧重实践技能培养,具备‘拔穷根’、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特色,应当大力发扬、全面内生发展,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将向大会提交《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他建议,打通贫困学生就读中职-高职-本科的路径,继续执行高职扩招政策,聚焦服务“三农”,引导职业院校开展或创新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或培训。

  探索中职-工程硕士一体化育人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主席刘以安

  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黄金时期”,培养出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来就读,并破除职业教育“天花板”?刘以安建议,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硕士相衔接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打破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的“天花板”,继续读本科、硕士都没有障碍。此外,要着力破除就业环节中的政策性障碍,加快推动就业机会均等化,减少各类就业不公平现象,探索在部分基层公务员招考、大学生村官选聘、国有企业招聘中破除学历硬要求条款,允许具有相当学历水平的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选拔范围。

  构建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纵向贯通格局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

  要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构建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纵向贯通的新格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职业教育要伴随经济发展设置专业,且专业要适度超前,让专业“宽”起来,与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中的“适应性”。

  关键词:教师

  建议出台全国教师统一着装规范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

  “有些老师的穿着过于随意,有的显陈腐,有的太前卫,这可能会对教师的公众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说,教师的教育手段是言传身教,并且“身教”重于“言传”。

  从古至今,制服大都作为一种身份标志,承载着传达其特定内涵的作用。他建议:出台全国教师统一着装规范标准,为全国教师配统一服装,确立教师的职业地位;并统一为每位教师设定一个编号,这样更有仪式感和庄重感,便于管理。同时,为每位教师配四套服装,春、夏、秋、冬各一套,这样有利于教师随时随地的提醒自己的身份,强化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荣誉感,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更好地为学生做榜样,为社会做榜样,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功能。服装经费可以由国家、省、市三级政府分摊解决。

  实施退役军人教师培养计划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小学、初中和高中男教师的比例分别为 31.25%、43.22%及46.11%,较20年前累计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说,教师队伍性别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应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创新师范男生招生、培养机制,为男教师的补充建立稳定渠道,加大师范教育宣传和资助力度,吸引和动员更多男生就读师范专业。此外,还可实施退役军人教师培养计划,师范院校开通退役军人师范生的专门招生通道,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退役军人师范生。国家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支持有从教意愿的退役军人进入师范院校就读,地方教育和人事部门在教师招聘中优先考虑退役军人师范生。

  教师负担过重,一要治理二要修法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提出:“非教育教学事务占去了教师过多的工作时间。特别是各上级部门安排的社会性事务,如关注某公众号、转发或下载APP、平台注册、学习答题等,全部以‘重要事情’的名义重重加压。”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主任周增为提醒大家去思考:“没时间学习研究,没时间观察体验思考,没有营养注入教师的素养结构中,教师怎么变出风范、风骨?靠什么去引领学生?”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阳市教育局局长黄艳建议:“过重的负担、过多的外部心理刺激,让教师没有时间也无法静心搞教研。教师发展要去系统谋划,要放在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中综合治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周洪宇进一步建议,保护教师权益还要抓根本,“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加强高校“双创”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双创’教育在推动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双创’教师队伍专职教师缺乏,兼职教师动力不足,专业教师参与度低。”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建议,加强高校“双创”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一是将“双创”教师队伍纳入国家教师整体建设规划。明确“双创”教师身份,建立职业准入制度,确立选聘标准、培养措施等。设立专门的创业荣誉学位体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重要来源。二是提高“双创”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推动企业管理人才和高校教师双向流动、两栖发展。三是加大“双创”教师“实战”培训力度。构建职前、职中、职后全流程“双创”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其实践能力。四是建立“双创”教师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单独设置“双创”专职教师职务职称晋升条件,实现“双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推动落实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提高教师待遇

  

  

  

  

  

  

  两会代表:职教声音

  葛道凯代表: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

  怎样才能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破解产与教、校与企的“两层皮”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建议,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

  在葛道凯看来,产与教、校与企“两层皮”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统筹不够,学历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分别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管辖,产教融合的牵头单位是发展改革委,而企业则是在多个不同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内,不同行政部门掌握的职业教育资源并未很好地统筹使用,影响了办学资源的使用效果和完整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其次是效力不够。“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虽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规定了校企合作的实施主体,但总体上只是一个部门规定性文件,不属于法律法规,约束性、强制性弱,缺乏制度落实的刚性。”葛道凯表示,加上相关内涵界定、职责边界不清晰,企业参与办学的相关利益得不到财政、税收等的有效保障,校企合作“作而不合”、产教融合“合而不融”的情况仍比较普遍。

  此外,保障不够。葛道凯以学徒制的实施为例分析,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分别由教育和人社两个政府部门分别推行,在推进机制、支持保障等方面缺乏统筹和协调,影响了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限制了推进学徒制所需要的正常资金投入、财税减免等。“比如,人社部门实施的新型学徒制每位学徒享受4000元财政支持,但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未享受到任何经费支持”。

  对此,葛道凯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议国务院尽快出台《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条例》,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从制度层面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葛道凯认为,还应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建议在“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成立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局,统筹管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研究提出职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拟定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等,部署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重大事项。同时,建立健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由教育部牵头,会同国家人社、财政等多部门,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课程等建设标准,完善教学、实习实训和学徒制培养等基本规范,加强质量评价和财政税收保障机制建设。

  郑亚莉代表:职业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

  2021年年初,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在学校“金院好课堂”总决赛现场对全校教师这样说:好课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有了好课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才有保障;好课堂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教育改革只有深入课堂层面,才能有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教学技能竞赛的变化,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生动写照。2018年起,原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调整为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事体系,更注重课程教师团队协作、课堂教学实施等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作用。

  微观进步源于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确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

  五年间,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越迈越稳,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能力逐步增强。全国职业院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教育部批准2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构建了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一批优秀的职校教师成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十三五”期间,从“层次”到“类型”,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十四五”期间,从质量到品牌,职业教育发展将迎来更繁荣的春天。今年全国两会,郑亚莉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政策落地的议案,希望能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苏华委员:职业教育要为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更多实用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表示,但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还存在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主要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等问题。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苏华说,通过调研,他已把可能实现的路径写入提案,并将带到全国两会。

  在苏华看来,首先要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并通过订单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本土人才。

  “同时,支持职业院校建立公益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培训制度,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灵活分散培训相配套的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种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返乡农民工、复员转业军人等,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苏华说。

  苏华认为,在乡村振兴中,新型职业农民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要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以证就业、以证创业。

  如今,许多乡村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苏华建议,应鼓励高职院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并根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同时,与乡村产业建立长期的帮扶合作机制,将产、教、研深度融合,把高素质农民培养与对口就业结合起来,帮助传统农民学习掌握数字化、智能化专业技能,尽快转变为现代化的“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实现稳定就业。

  除了高职院校提供人才支撑外,苏华认为,还要继续实施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并鼓励职业院校通过技术开发、承包经营、投资入股等方式,从事农技推广和产业化经营。“还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担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领办人’。”

  “最终,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农户+数字技术’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乡村特色产品走向大市场。”苏华说。

  在苏华看来,职业院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也可发挥更多作用。可以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创新工作,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和运营模式,助力乡村打造主题特色文化品牌。

  “此外,还可实施职业院校师生乡村社会实践计划,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文化培训和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协助制定乡规民约和家规家训等,提升村民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家园,丰富文化生活。”苏华说。

  朱晓进委员:在农村职校设涉农“全科专业”,推动乡村振兴

  “当前,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招生困难,专业教师不足,尤其是具备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技师型’涉农专业教师尤为稀缺,农村职业学校存在非农化倾向。”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这一现状,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建议,大力发展涉农涉乡专业,建立完善的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助力乡村振兴落在实处。

  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应对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朱晓进委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管理规划布局。将涉农职业教育纳入各省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常规工作;引导鼓励有条件的部分省内高校增设涉农涉乡专业,提供高端人才支撑。

  二是重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借鉴“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设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工作开展的“全科专业”—如农学专业、农工商专业、乡村服务专业等。同时,改进学业评价标准,增加操作技能评价权重,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岗位技能证书+技师证书”的综合标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是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支持办法。按照农业生产教学实训的实际情况,提高生均经费标准。省、市财政加强对教学专业项目建设的专项补贴,并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

  四是构建面向农村的招生就业制度。依托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推进涉农职业教育与科技结合、与产业联合、与企业联盟,让农村职业教育真正“用得上”,让农村人才真正“留得住”。通过提升乡村吸引力,将一批留守青年农民和返乡大学生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乡村能人,让优秀人才资源真正“用得好”。

  杨国强委员:发展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两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全国政协委员杨国强提交了《发展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成果》等提案。

  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面临严重短缺。根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到2025年将接近3000万人。

  在《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成果的提案》中,杨国强指出,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偏低,存在孩子要成才就要上大学读本科的观念,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还存在宁愿让孩子打工也不愿读职校的现象。同时,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适配性尚存在一定偏差。

  对此,他建议,国家立法让年轻人满二十周岁才能出来工作。“如果年轻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到了20周岁再出来工作,那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将是世界一流的。这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广大年轻人提供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 他解释道,在脱贫巩固期,国家为相对贫困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提供无息助学贷款,让他们能无压力的学习成才,找到稳定工作,等到有能力的时候再偿还,也能巩固脱贫成果。“当然也需要国家持续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生动的案例讲好职教扶贫故事,逐步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大家认识到职业教育也是很好的出路。”

  他建议,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衔接,持续对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予以资金、资源等方面的适度倾斜,根据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帮扶成果,针对性设置职业教育专业,整合周边优势力量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职业院校。

  同时,杨国强还建议调动企业主体积极性,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如支持及鼓励行业领先企业创办职业学校,并加快落实关于企业办学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办学的各项优惠政策。

  —End—

  文章综合整理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