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非:四次高考三次考上清北,考研时却被拒绝,如今已成了啃老族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古代学子们的终极抱负就是金榜题名,在阶级固化十分严重的封建社会,他们只能通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经由科举考取功名后才能搏出前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高考生向心目中的理想学府发起冲刺,像北大、清华、中科、复旦这样的名校,更是考生们梦寐以求想要考进的大学。
激烈的竞争使得这些名校的招生条件极为苛刻,但凡能被录取的,都是别人眼中的天之骄子。
今天的主人公张非,就是这样一位令人羡慕的学霸。他曾被北大、复旦分别录取过,还两次考上清华。别人眼中犹如天堑般的分数线,在他看来根本没有难度。然而当他大学毕业想要考研时,却没有高校愿意给他递来橄榄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01
张非是地地道道的寒门学子,他出生在四川山旮旯里的农村,家里人都在本分地务农,虽算不上殷实,倒也足够温饱。
那个时候偏远地区的农村普遍重男轻女,张非作为家中的男孩,简直就是长辈眼里的宝贝疙瘩,因而他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父母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中长大的。
在蜜罐子里泡久了,张非就比较以自我为中心,每天都在想着怎么玩,心思也没有放在学习上。张父张母对此并没有过多干预,这就导致了张非在中考时的成绩非常难看,甚至连升学都成了问题。
好在张非的初中老师很负责,特意到家中和张父张母谈话,言语中透露出张非天资极高,只是这份聪慧没使对地方。
张父张母这才后悔不迭,心里埋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好好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可惜父母的这份懊悔并没有打动张非,他对此毫不在乎,像往常一样到处找乐子,一点也不为前程担忧。
疼爱孩子的张家父母,根本拿张非没办法,只好送他去读中专。
以张非的天资条件,在中专里简直是如鱼得水,他聪明的脑瓜里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点子,但没有一样与正事有关。在那个年代,中专里的孩子大多都是活泼桀骜、不服管教的,成绩又差又爱玩,这样的环境很快带歪了张非,让他变得越来越浮躁。
张父张母见此担心不已,痛定思痛之下,果断为儿子办理了退学,然后将他送到正规的岳池高中去复读。和中专相比,岳池高中的学习风气非常好,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学习,张非受到影响后,终于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
他实在是很聪明,一旦开始努力后就进步极大,哪怕没有很认真听课,但老师讲过的知识点他都能融会贯通,成绩很快就名列前茅。
张非一向都很骄傲,在看到自己没怎么费劲就拿到好名次后,就自信满满地告诉父母:放心吧!我一定能考上北大!
2002年6月,张非以620分的优异成绩,被复旦录取。复旦大学在全国排名前列,是普通人挤破脑袋也想进去的名校,但和北大还是有一定差距。张非十分不满自己与北大擦肩而过,不顾众人劝阻一定要再次复读。
02
2003年6月,张非再战一年之后,终于拿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
在别人歆羡的眼光中,他正式踏进北大校园,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北大的风气自由又开放,张非没了外在约束之后,自制力也急转而下,不但不认真求学,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
过度放纵的后果就是频繁挂科,张非对此却没有敬畏心,依旧天天疯狂打游戏,在学校教务处几次谈话警告无果后,终于将他劝退回家。
张非只能收拾东西回到家乡,他的父母又痛又怒,但到底舍不得宝贝儿子前途尽毁,就掏空心思想为儿子谋出路。他们到处托关系求人,张父甚至为此愁白了头发,才终于找到门路,再次送儿子到邻县的高中去复读。
天资聪慧的张非三战高考,以700+的分数成为了理科状元,并成功拿到了清华的录取通知书。
第二次步入大学校园的张非并没有吸取教训,他照旧频繁旷课,每天就只会窝在宿舍里打游戏,也不爱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同学甚至是舍友都自动与他保持距离,这让张非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怪异。
频繁缺勤再加上挂科,张非在清华的结局不出所料又是被劝退。昔日的状元只能狼狈回家,媒体闻风而动,大肆报道这位被复旦、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又劝退的“考神”,一下子就把张非推到了风口浪尖。
面对这样的情况,张非父母也失去了言语。他们心中非常为儿子担忧,那段时间甚至急得整宿都睡不着觉。反观张非像是个没事人一样,照常吃喝玩乐。
也许高考在他的眼中实在没难度,轻而易举考取来的名校,使得他一点也不珍惜,对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规划。
皇帝不急太监急,张非悠闲度日的同时,张父再次急白了头,他托人为儿子改了名字,再次将他送去复读。张父张母这回总算吃了教训,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向他念叨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规划。
随着父母的引导,以及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张非总算愿意改好了。第四次高考,他以677的高分,再次拿到了清华的录取通知书。
张父张母怕儿子重蹈覆辙,就一起到北京陪读。张非一开始还是控制住了自己,在第一学年通过努力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可惜没过多久他又故技重施,开始试探着逃课打游戏。
张父很快察觉了儿子的不对劲,强硬干预并敲打了张非,甚至找到学校里,希望老师和辅导员能多加管束自己的儿子,但这些努力都没有起作用,张非还是一天天堕落了下去。
03
张父清楚这是孩子最后一次机会了,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一条路走到黑,就咨询了无数的心理医生,还一起配合着给张非做心理疏导,这才勉强监督着让儿子拿到了大学毕业证,此时的张非都快30岁了。
他依旧不务正业,不但不积极找工作,还自暴自弃窝在家里打游戏,任凭父母磨破了嘴皮子,他还是心安理得地当起了“啃老族”。
在父母的劝说甚至是“切断经济支持”的施压下,他才开始着手考研。张非聪明的脑瓜和丰富的应试经验,让他顺利通过笔试。
可惜他过于“丰富”的大学履历,使得所有名校在面试环节都把他刷了下去。曾经被人崇拜的“考神”终于褪去了所有的光芒,这样的打击让张非越来越自闭。
父母无奈之下,只好卖掉房产,将他带离家乡来到成都,希望换了新的环境后能重新生活。一开始媒体对此还有追踪,接连报道张家的消息,声称张非考上了事业单位,也有媒体称张非仍旧在将继续啃老。
不管张非真正的结局如何,我们唯一能确认的就是,那个天赋过人、为人称羡的“靠神”,如今已泯然众人了。
“少时了了,大未必佳”,说的就是如张非这样的人,伤仲永的故事并不罕见,这背后与个人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都有关系。
有的时候父母一昧的溺爱和放纵,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张父张母很爱张非,但没了底线的纵容,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把孩子“爱坏了”。
正确的爱孩子,是除了物质支持之外,还有给予全面的关爱和教育,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才是父母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