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幸福导师海蓝博士:中国妈妈如何实现情绪自由
写在前面:
海蓝,著名情绪管理与幸福专家,《不完美,才美》系列图书作者,“海蓝幸福家”创始人。
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美国贝勒医学院神经科学博士后,美国范德堡大学心理学硕士。
海蓝博士
2011年至今,她开创性地将“静观”“静观自我关怀”“部分心理学”“创伤治疗”“焦虑与现实暴露疗法”“抗挫力”等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方法,与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步建立并完善出一套幸福力同伴教育体系,影响和帮助数百万人成长和改变。
我对海蓝博士留下最初的印象,是在著名主持人杨澜制作的《天下女人》栏目中。
海蓝博士(左二)与杨澜女士(左一)共同录制《天下女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那期节目叫《人生导师的人生选择》,作为嘉宾的海蓝博士,分享了她在38岁“高龄”,不顾反对声浪,放弃人人称羡的医生职业,转向冷门的心理学研究的另类经历。
先后采访过上千位全球风云人物的杨澜,也对海蓝“不走寻常路”的勇气称叹不已。
和当初上有老下有小的海蓝一样,作为身兼女儿、儿媳、妻子、母亲、职场人等多重角色的女性,我们常在大大小小的选择面前,陷入满足他人期待还是遵从自心愿望的两难困境,从而体验到绵绵不绝的情绪痛苦。
这时,我们往往迫切希望父母、爱人、孩子发生改变,变得如我们所愿,可他们却偏偏不受控、“不听话”。
那么我们怎么办?
人生短短数十载,我们还要花多少时间沉浸于焦虑、愤怒、恐惧、悲伤?
内在和谐、人际和睦的梦想,如何才能照进每个普通女性的现实人生?
2022年9月,61岁的海蓝博士接受尹建莉父母学堂《破界对话》栏目邀请,回看自己走过的丰富历程,慷慨道出了她所掌握的幸福“真经”。
海蓝博士的学生、“海蓝幸福家”成员雪晶、白雪也参与了对谈。
学堂:
您在您的《不完美,才美》系列著作中,非常明确地提出“情绪决定命运”。
大家普遍的认知是“出身决定命运”“财富决定命运”“学历决定命运”“权力地位决定命运”,您怎么说“情绪决定命运”呢?
海蓝:
我不光要说“情绪决定命运”,我还要说“情绪决定健康”“情绪决定幸福”“情绪决定生死”。
在解释为什么之前,我想先问你,什么是命运?
学堂:
是能否取得大众认可的成功?比如能否事业有成,能否家庭美满,能否长寿健康……
海蓝:
简单来讲,就是我们这一辈子过得好不好。
那过得好不好与什么有关呢?
先讲一讲我的经历吧。
我出生在一个医生世家,我的父母、祖父母、叔叔姑姑都是大夫,于是我也很自然地从医了。
38岁以前,在很多人眼里,我已经足够成功、过得足够好,是“中国眼科之父”郭秉宽的关门弟子,取得复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又做了美国眼科学会副主席的博士后,留在美国继续当医生,很容易获得报酬丰厚的职位和优渥的生活。
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当医生并不能使我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成就感,相反,却令我感到乏味和无力。
因为我发现,人类90%的疾病都与情绪相关,不改变病人的心理,只医治病人的身体是治不好的。
一个人若经常是愤怒的、悲伤的、羞愧的、抑郁的、害怕的、焦虑的、惶恐的,哪怕他得到了世人渴求的功名利禄,日子也过不好。
在枯燥的医生工作之余,我大量阅读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又结合自身的观察、体验进行思考,一切都使我越来越确信:
将金钱、地位、成就、名望当做人生终极追求和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天大的误导!
宁静、和谐、自由、快乐,充满热情和希望的情绪状态,才是幸福的关键。
学堂:
我想很多人马上会问,要是我学历不够、职位不高、挣钱不多,我情绪怎么会好呢?
海蓝:
呵呵,上市公司的老板地位高不高、挣钱多不多呢?
我自己却没见过一个上市公司的CEO是开心的,这些人经常夜不能寐,处于焦虑失眠的状态。
相反,我在国内见过幸福感最强的两个人,一个是司机,一个是理发师。
这位司机只有高中学历,但心态平和,从未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工作做得特别到位,大量等待客户的时间都用于看书。
由于他尽职尽责又特别阳光,许多老板都抢着要他。
他开着雇主的豪车,维修、保险、汽油费,全不用他自己付,雇主如果投资,他还能跟着投点赚取外快。
这样一来,他的收入上去了,养家一点不成问题,孩子也培养得很好。
你看到他,总是满脸微笑的。
那位理发师呢,只有初中学历,从农村出来的,打小就喜欢对着镜子左剪右剪,随时随地都在琢磨他的专业。
因为头发做得特别好,他成为很多著名演员的造型师,凭借剪发手艺就开上了法拉利。
这说明什么呢?
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这样,在做事过程中,你才能处于宁静、和谐、自由、快乐,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享受状态,才容易越做越出色。
钱,只是你从事喜欢并擅长的工作的自然结果。
如果选择职业的时候不考虑自己的喜好和擅长,只知道奔着钱多去,什么吃香跟风做什么,那工作就会变成一种挣扎,人就会被每天的痛苦感受压死。
我38岁放弃做医生,借了一屁股债去学心理学的时候,周围人都嘲笑说:
“海蓝就是个精神病。”
“将来谁会找你做咨询呢?你的客户恐怕只会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结果却是,我凭借兴趣转行之后如鱼得水。
那些嘲笑我的人,按照他们“精明”的想法,一窝蜂地去学热门的计算机专业,没几年硅谷变“鬼谷”,都失业了。
我却越老越值钱,只要头脑清楚,嘴巴能动,就不愁没工作。
可大多数人心里还是认为,职业是有高低贵贱的。
比如,就算一个清洁工再幸福,家长们恐怕也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去做清洁工。
父母们恐吓孩子时不是经常说吗:“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大街。”
大部分人仍把清洁工看做非常低贱的工作。
海蓝:
我觉得这是在自设陷阱,自造痛苦。
我讲一个实际的例子:
一位国内的高官把孩子送到美国,不料他的孩子特别喜欢做菜,打算当厨师。
父母得知后坚决不允许,觉得当厨师太丢面子,强行把孩子带回国,弄进一所名校读书。
孩子本来挺聪明的,可大学却念了六年都毕不了业,好不容易毕业了也不出去找工作,在家一待就是好几年,彻底抑郁了,成天打游戏。
父母后悔莫及,变成步步退让,说只要孩子愿意出门,不想死,干啥都行,但是回不去了。
我见了太多这样的案例。
父母们走入了一个特别大的误区——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高低贵贱。
每天能够活得宁静、和谐、自由、快乐,充满热情和希望——没有比这更高贵的了。
做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就是高贵,能养活自己就是高贵。
父母们在意孩子是不是有好看的学历,却忘了去在意,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
学习有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智慧的学习。
最高的学识应该是利人利己,能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宁静、和谐、自由、快乐,充满热情和希望的生活,不是考到什么硕士博士。
学堂:
所以,“学历不优不配活”只是未经独立思考就盲目认同了的妄念;一个人只要跟着自己的内心,去做喜欢并擅长的事,就可以活得很好,才是事实。
如果我们不看事实,只知跟着妄念去改造孩子,那事实会教训我们,让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代价可能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海蓝: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被别人怎么想、社会怎么要求控制着,根本没有重新思考过,就像木偶一样过了一辈子。
不仅自己过着木偶般的生活,还让孩子也变成木偶。
我们国家15-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是自杀。
为什么有这么多青少年丧失活着的愿望?
我觉得就源于我们很多很多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不知道命运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不知道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太多人都让孩子变成了支撑我们面子的工具,不是真的爱孩子,不是真的为孩子好。
要知道,成绩、名校,不应该是目标,孩子开心才应该是目标。
我们太多人还被“别人怎么看”绑架着,被面子绑架着。
学堂:
担心别人怎么看,的确是我们很多人的焦虑来源,有办法从中跳脱出来吗?
海蓝:
如果你总担心别人怎么看,那不妨想想,你自己一天当中有多少时间在想别人的事?
亲戚家小孩考上了北大,你顶多为他高兴一两天吧?邻居家小孩没考好,你顶多就记得几秒钟吧?
事实是,人99%的时间都在想自己的事,你怕别人怎么看你,其实根本没人想你的事。
面子这件事,纯属一场误会。
为了面子做决定,却会耽误我们自己和孩子的一生。
学堂:
人们为什么这么爱面子?爱面子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强烈的恐惧?
海蓝:
爱面子本身有很深的生物学基础。
人类从诞生之初就是群居动物,被群体孤立的话,很可能要面临死亡,而让自己在群体中看起来比较结实强壮,获得生存繁衍的几率就会比较高。
于是,安全,与人连接,取得成就,成为人的本能需求。
害怕生存受到威胁,害怕失去他人认同,害怕丧失竞争优势,也就成为人的本能恐惧。
可我们忘了,你怕别人不喜欢你,不会使别人喜欢你。
在群体当中,人们不会因为你内心充满恐惧而认可你,人们真正认可的,是内心强大、独立自主的人。
试想一下,你是愿意跟一个成天紧张焦虑的人生活在一起,还是愿意跟一个每天安定放松的人生活在一起?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雨,都能处在宁静、和谐、自由、快乐,充满热情和希望的状态,才是人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真正能让你自己和孩子出人头地的东西。
而这是需要系统学习和不断成长才能达到的,超越动物本能的,人的境界。
紧张恐惧的时候,人处在防御收缩的状态,难以发挥创造力;安定放松的时候,人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什么叫开悟?开悟就是明白了,不再被恐惧驱使着去做事。
所以说,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中,为了追求亮眼的外在指标,而破坏了自己和孩子宁静和谐的内在状态,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
海蓝:
是的。
学堂:
例如,一位妈妈,孩子刚上小学,她发现一个英文单词,教很多遍孩子都学不会,就很焦虑了,立刻担心今后孩子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将来养不活自己。
这种担忧是不是现实的呢?
海蓝:
父母把考试看得非常重,认为这是唯一的出路,对不对呢?
历史上,这个事实是存在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通过“考状元”改变命运,我们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到了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考上大学,人生选择也能更多一点。
但同时,社会是不断发展变迁的,特别是到了今天,新职业层出不穷,做什么都能养活自己,大学毕业的白领,工资收入不如蓝领的比比皆是。
事实越来越不支持说“考状元”是唯一的出路。
当妈妈抱定这样一个自我设限的观念,就会把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在孩子学习的事上,任何时候,如果妈妈比孩子更着急的话,就已经走到一条危险的路上了。
我咨询过一个案例,一个初三的孩子不喜欢学英语,他妈妈就把他往各种英语培训班送。
孩子跟我说,他去哪个班都不会好好学的。为什么呢?
他最开始学英语的时候,老师给他造成创伤,说他笨,从此他对学英语就产生了对抗。如果不处理这个创伤,他妈妈怎么给他换学校、换老师,都是没用的。
找到原因后,我们针对孩子的创伤进行梳理,梳理完成后,孩子的英语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我讲这个案例的意思是,孩子学习出现问题,家长光知道焦虑是无效的,“不对症”就给孩子“乱吃药”,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考虑原因:
第一,孩子的天赋和个性——如果你的孩子是鹰,不要老想着让他做兔子擅长的事;
第二,孩子的学科情感是否遭受过打击,学习中是否留下过创伤;
第三,家长的焦虑盖过孩子,这件事到底是谁的已经分不清了,孩子自然会失去主动性;
第四,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否有问题,是否适合你的孩子。
学堂:
孩子一个小小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例如放学回来打游戏,没做作业,家长马上陷入灾难化思维当中,觉得孩子前途尽毁,整个人生都要完了——这在家庭教育中非常常见。
由于处理不了自己的焦虑,立刻对孩子训斥、吼叫、打骂,引爆心理上和亲子关系上的大地震,孩子感到很不幸,家长也感到很不幸。
想扭转这样的困局,家长可以怎么做?
海蓝:
今天没做作业等于明天流落街头——家长们焦虑上头的时候,背后大都有着这样的想法。
人的本能就是关注不好的事——过去的不好,现在的不好,未来的不好。这种动物本能,是为了规避危险,对于健康和幸福却一点帮助都没有。
如果一个人对待孩子的事情是这种反应模式,那么不用问,他在别的事情上也一定是这种高焦虑的反应模式。
而他之所这样对待孩子,是因为他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他的——这种反应模式是世代承袭的,真正改变,需要去追溯和梳理他的童年经历。
而他什么时候才会有真正改变的动力呢?
要么是孩子反抗得很厉害,不听他的了,厌学了,抑郁自杀了;要么是他自己感到非常痛苦了。
这时,他才会意识到,情绪管理是需要学习的。
我们说,能够意识到这一层的人,已经非常棒了——从不知道到知道了,但光知道了还不行,还得做。
就像我给你一本游泳指南,你光看没用,还得到游泳池里面去练,才能变成你的。
学堂:
的确,能够“反求诸己”已很难得,不少家长还停留在把自己的焦虑归罪于孩子,觉得自己含辛茹苦都是为了孩子。
海蓝:
一个家长觉得我这么辛苦都是为孩子,你仔细问,问到底会发现,她真的不是为孩子想,是为自己想——是害怕孩子将来流落街头,她就不是一个好妈妈。
她心里真正想的是:如果孩子考不好,朋友同事看不起我,父母亲戚看不起我,公婆爱人看不起我……
根子上,是她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不行,所以才把孩子当成表现自己的工具。
要说养孩子辛苦,那要想,不是孩子求你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是你决定把他带来的,所以根本怨不着孩子。
如果家长真的为了孩子想,要明白到底是什么在决定孩子的人生——
人生的最终保障是,拥有稳定的情绪状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并擅长的事。
所有家长培养孩子,首先要回到自我成长上,把自己的情绪管好。
之后,家长对孩子就做两件事:
一是好好爱孩子,二是帮助孩子找到他喜欢并擅长的事,其他都是无用功。
至于孩子最终往哪儿走,其实父母并不知道,也管不了,要管就是自寻烦恼。
孩子不是你的,只是借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上而已。
妈妈们无意识地利用孩子去证明自己,刷存在感和价值感,可能也源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女性从小被灌输,她本身没有价值,只有成为完美的女儿、妻子、母亲,才有价值。
把孩子当工具,是做好妈妈的需求太强烈了。
海蓝:
那也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好妈妈?好妈妈就等于孩子有好成绩吗?
“孩子成绩不好的话,我这辈子就完了”——把自己整个一生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是极大的负担。
能够自己处在宁静、和谐、自由、快乐的状态,同时,给别人带来宁静、和谐、自由、快乐,这才是好妈妈、好女儿、好爱人的核心价值和标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孩子,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爱人。
学堂:
可能很多人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比较习惯的是想,做好妈妈、好女儿、好爱人,就是哪怕牺牲自己,也要为家人付出一切。
海蓝:
当你把自己牺牲,不顾及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别人的时候,你其实也不是去当好妈妈、好女儿、好爱人的,实际上你在玩一个讨好的游戏,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别人的认可,是变相的索要。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你劳累了一周,周末早上就想睡个懒觉,这时你妈妈非要推门进来给你送杯蜂蜜水,你很烦被吵醒,你妈妈特别伤心。
妈妈一边付出一边委屈,付出以后觉得自己劳苦功高,孩子理应感恩、回报。
而孩子觉得我根本不需要你这么辛苦好不好?你付出的已经不是爱了,而是高利贷!
家人之间这种错位非常多,在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中也如是。
华尔街的一个高管,他妈妈喜欢买保健品,他觉得买那些东西不好,浪费钱,成天跟他妈妈生气,不懂为什么他妈妈不能按照他的想法做。
我就跟他说,什么叫孝顺啊,父母都已经八十多岁了,让她心情愉快,这是最重要的。至于保健品,只要吃了不伤害她,买就买,在你看来是浪费钱,对她来讲,买了她就觉得生命有点希望,买了,对她身体就是滋养。
我们经常用自己的好坏标准来要求家人——逼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逼爱人做他不想做的事,逼父母做他们不想做的事。
违背别人的意愿,我觉得那是最大的不爱。
所有没有请求的建议,也全都是打扰。
说到底,我们需要做的是首先好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完善和成长自己,爱好自己,才能爱满自溢。
学堂:
其实,所谓“为别人而活”,不过是在借着操心孩子、操心爱人、操心父母,逃避面对自己的人生。
海蓝:
没错!
学堂:
假如知道了真正应该做的是爱自己、做自己,但因为习惯了依附他人,面临具体选择时,一面希望遵从自己的意愿,一面又害怕父母、爱人不高兴——得不到他们的认可,就心慌意乱,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恐惧或内疚,怎么办?
海蓝:
人生其实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我自己一生做了很多选择,当时都完全不符合周围人的一致看法。
就说我从医学转向心理学这个决定,父母、公婆是坚决不同意的,都认为我疯了,他们担心我38岁了,放弃稳定的工作,生活会没有着落。
但他们没有考虑到,人一生除了吃饭的需求,还有自我实现的需求。
我和爱人预估了最差的状况,是我读完心理学后找不到工作,我们觉得,到时就算去餐馆打工,去给人做保姆,也能养活自己。
我这么热爱心理学,至少在读书的两年中,会是非常快乐的,对整个人生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也非常重要,至于以后怎么样,生活自然会带领,于是我就毅然决然地那样选择了。
我是1999年开始学心理学的,我父亲对我选择的认同是2015年才产生的——在整整16年之后。
到现在,父母不仅认同了,还非常为我骄傲,我爸爸甚至跟我讲“我也来做你的学生”。
如果当初你为了别人一句话,就把你一生志向都抛弃,你会多遗憾呢?
没有人会在你的生活中长期驻留,父母终究会离开,爱人相伴一段时间也可能会离开,我觉得一生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所交代。
只要你做的事情不是有意去伤害别人的,那他们说的话也不要那么介意。
只要你过得好,爱你的人逐渐都会放心你和支持你的。
什么叫真正的爱自己?不要讨好别人,不要背叛自己。
学堂:
除了父母、爱人,还有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经常也会干扰我们的选择。
海蓝:
希望让人人满意,是一个非常大的幻想。
我们很多人还活在空洞、虚假、不真实、自我欺骗的世界里。
很多时候,抬出别人怎么说,是不敢承担自己生活的借口。
实际上你今天死了,明天记住的人也不会有几个。
要排除那些贬低你、嘲讽你、看不起你的人,不要以你们认识多久,他是谁,来决定是否维系关系,要以他能否给你带来宁静、和谐、自由、快乐——这个新的标准,来决定是否维系关系。
学堂:
能够摒弃周围干扰的声音,笃定自己的选择,这种内在力量怎么才能生长出来?
海蓝:
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无法冲破被别人厌弃的恐惧——那你要问自己,能接受就这样带着各种各样的害怕,不死不活地生活吗?
人生所有的获得都有代价,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放不下——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真正成功的人只是极少数。
可以肯定的是,你种树不一定能结果,但不种树是一定没有果子的。
学堂:
别人不认同的时候,你选择了讨好别人,背叛自己,那么最终没有过上你想要的人生,就不要怨天尤人,要清楚,这是你自己做过的选择。
海蓝:
在自我探索课程当中,我带领学生探索,如果人生只剩下最后一星期了,回想一生,你觉得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你才不会留有遗憾?
把那个场景想得非常清晰,你就会清楚该怎么对待自己,怎么对待孩子,怎么对待爱人,怎么对待父母。
幸运的是,你现在还不是只剩最后一星期。
学堂:
我们中国家庭当中,个体之间的边界不是特别清晰,父母想要去控制孩子,孩子想要去改变父母,夫妻之间都觉得自己有权以为了对方好的名义去指挥对方,而且会觉得这才是“我爱你”的表现。
人们常说,“你要不是我的孩子我才不管你呢”“你要不是我老公,我才懒得说你呢”,误将“控制”认作“爱”。
海蓝:
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机会是四十亿分之一,是无比珍贵的。
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会生病,会发生意外——生死是和上天之间的约定。
至于这一生怎么过,在我们自己手里——就取决于每一个当下,你如何想,如何说,如何做。
如果你在每一个当下的选择中都能做到,不背叛自己,不讨好别人,那么人生十有八九应该是如意的。
至于别人的生命走向,你掌控不了,哪怕你们关系再亲近也不行。
作为女儿、妻子、母亲,让自己处于、并给家人带来宁静、和谐、自由、快乐的状态,是你唯一能做的。
学堂:
把控制当成爱,缺乏对家人的尊重和同理心,其实也源于我们习惯了苛刻地对待自己,缺乏对自己的尊重和慈悲,常逼自己去做很辛苦、自己并不喜欢的事。
放掉对家人的控制,一个是需要我们把对方当成独立的个体看待,一个是需要我们学会直接关怀和满足自己,而不是通过操控家人来间接满足自己。
海蓝:
是的,这点我想请我的两个学生谈谈经验。
白雪(海蓝的学生):
好的。
不仅父母会无意识地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把父母跟自己绑在一起。
我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由于从小和爸爸相依为命,所以习惯了以他的需求为先,他希望我成为什么样,我就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逼着自己往他希望的方向去走,结果走得非常累。
我爸爸信奉“头悬梁锥刺骨”,曾经说“学习就应该玩儿命学”,我觉得我根本玩儿不了命,所以压力特别大。
开始练习爱自己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倾听和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爸爸又说你应该如何如何,虽然我知道他是为了我好,但我内心不愿意的时候,就壮着胆子告诉他:
“我希望的人生是这样的,如果您真的想去尝试那样的人生,您可以自己去,但我想做的就是我自己。”
孩子最初的卑微感是在父母那里形成的,习惯了看父母脸色,讨好父母,之后到了社会上也会有这样的感受。
通过学习和实践慢慢发现,当我敢于倾听自己,尊重自己,把自己活好,爸爸看我过得开心、绽放,慢慢也就敢于放手让我自己去尝试了,我就把人生主导权抓到自己手里了。
保持健康的边界,我也可以很幸福,他也可以很幸福,我们彼此不再强迫。
雪晶(海蓝的学生):
我是一个妈妈,我的孩子现在8岁,上三年级。
孩子学校每年会组织主题演讲,今年我儿子有幸被班级选中,去参加校级演讲。
得知后,我马上进入固有的焦虑模式,觉得事情很重要,关系着全班的荣誉、老师的期望,于是整个中秋假期都在逼孩子练习他的演讲稿。
我的焦虑和催逼,导致全家人节日都没过好,孩子也觉得他自己做不到,很难过。
两天后我意识到,是我太想孩子大放异彩,给作为妈妈的我挣面子了——这并不是孩子的需求。
我马上跟孩子道歉:“妈妈做得特别不好,你现在能够讲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棒了。”
儿子抱着我说:“其实爸爸妈妈只要不生气,就是最好的爸爸妈妈。”
接下来的一星期,我不再催儿子了,他自己想练就练一练,不想练就不练,如果他练了告诉我,我就说“你真棒,又进步了”。
每天都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进步上,孩子对他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正式演讲前一晚,我帮儿子彩排,我说:“宝贝,你现在已经是100分了,明天无论你怎么说,都是锦上添花。”
他听了眼睛就亮了,马上要求再练一遍。
孩子说还有点紧张,我说那没关系,我们就从处理你的紧张开始练习:
“上场的时候你可以干什么?”
“我可以深呼吸。”
“还可以做什么?”
“可以做一个即时的自我关怀,对自己说‘此刻我感到紧张,所有的小朋友去演讲的时候都会感到紧张,愿我平静,愿我勇敢,愿我能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就可以了。’”
之后再彩排,他就讲得抑扬顿挫,特别有感情。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孩子上小学之后,在一个卷的环境里,家长很容易变得特别焦虑。
比如孩子写作业有点慢,之前我老批评他,学习情绪管理和自我关怀之后,我能够保持觉察,遇事先让自己安定下来。
当孩子又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会跟他说“没完成太好了”,他特别惊讶。
我说:“这次没有完成,你就体验到自己和时间的关系了,你今天11点睡的,明天你自己再安排一下,我绝对相信你能10点半睡。”
第二天他真的10点半写完作业了,信心满满地跟我说:“妈妈,我明天再紧凑点,肯定9点半就能上床。”
我说:“是的,儿子。”
海蓝:
我们之所以对别人有那么多的要求,往往因为我们对自己不满意,不确信。
怎么爱自己?
好好地问问自己:
此时此刻,什么能给我带来宁静和谐?其实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会有这样一个答案的。
如果你是成年子女,从此时此刻倾听并尊重自己的心声做起。
如果你是父母,你的情绪对孩子影响是最大的,先把自己这颗心安下来,定下来。
父母稳了,孩子自然会稳。
如果你会自我关怀,孩子也会跟你习得这样的模式——这能帮助孩子更有力量地去应对他生活中的挑战。
父母终究无法代替孩子去生活,给孩子装备上应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才是最好的保障。
海蓝:
是的,任何时候记得,回到自己,回到宁静和谐的状态。
在人际互动中,如果别人的要求会毁坏你宁静和谐的状态,可以心平气和地表达拒绝。
我举一个例子:
我妈妈跟我叔叔之前因为一件事情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每次我们见面,妈妈都要跟我抱怨叔叔,说得她也不高兴,我也不高兴。
后来我就跟妈妈说:
“以后我们见面,不要再谈叔叔的事情了,我爱我的叔叔,他真的非常棒,您和我说再多遍,你们之间的问题也不会解决,我们俩还都不高兴。
我们在一起就这么短的时间,充满了不愉快的空气,对大家都不好。
不如我们多谈谈我女儿,您最喜欢她,一说到她,您的脸色马上就会变得阳光灿烂。
这样您也高兴,我也放心。”
我爱自己和爱妈妈的方式是,告诉她,这件事我不想再继续,让我很不愉快。
这对我妈妈来讲也是帮助——
她把激发她负面情绪的事多想一遍、多讲一遍,她导向负面情绪的脑回路就更加深一些,这对她本身就是伤害。
作为妈妈,我也在践行如何有边界地和女儿相处。
比如,每当我看到女儿在那里打游戏,我心里是不舒服的,立刻冒出来的想法是:有打游戏的时间,不如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
但我知道,如果我去管,势必会跟孩子产生冲突,对她对我都是伤害。
于是我宁愿选择不管,相信女儿能管好她自己,毕竟那是她的事,她只有通过亲自经历才能得出领悟。
不去干涉孩子,既是爱孩子,也是我在爱自己。
事实证明,孩子可以调节好她的生活,并没有让打游戏影响她的学习,她的成绩一直还是非常好。
长此以往,女儿也学会了有边界地和我相处,尊重她自己内心的声音,不会为了讨好我而委屈她自己。
比如,我害怕开车,就请求女儿开车陪我出去买东西,她不想去,她会说:“妈妈,我相信你会安全地去,安全地回来。”
后来我自己开车去了,回来后她说:“妈妈你真厉害。”
爱自己,是不责备自己,不评判自己,不攻击自己。
爱自己,就在每一天、每一件日常小事当中。
学堂:
很多人觉得,要获得宁静、和谐、自由、快乐的状态,需要具备很多前提条件,比如,房贷还清,老公事业成功,孩子考上大学,自己退了休,等等。
当这些条件还没达到,他就很难放松了。
海蓝:
那他可以一直焦虑啊。
后悔过去,不满今天,担忧未来,是人生三大痛苦来源。
还是我在前面谈过的——人的动物本能是关注不好的事,这却对幸福生活毫无帮助。
幸福是可以学习的,途径是:改变意识,加千万次的练习。
让人生从“十有八九不如意”,变成“十有八九都如意”,这个道路是有的,我们已见证成千上万的人走通这条路。
*2022年,尹建莉父母学堂全新推出【破界对话】栏目,旨在汇集同领域、跨领域名家、大咖、知音,碰撞观点、开拓视野、增加声量,共同感悟生命、体验成长、重写教育的常识。此文为【破界对话】栏目系列文章之一,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欢迎您来好妈妈成长营, https://i.zmedc.com/RFjIfi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尹建莉[超话]#?#家庭关系# #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 #育儿# #一起家庭教育#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 #学堂好妈妈圆桌会##儿童教育# #亲子教育# #教育新知#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观# #教育那点事儿# #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