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伤作文”走红背后:多人曾亲眼见父母死亡
还有三四个孩子用并不太熟练的汉语抒发着留守儿童的感伤。如老师眼中乐观的小胖子尼苦拉哈会在作文里写:“爸爸姐姐都去很远的城里打工了。每次我到山上砍柴,就望着火车开来的方向,盼着他们。我问:亲爱的老爸,你在那城市里过得好吗?爸爸说:还好。可我知道,他们在城里打工很辛苦。”
另一名同学也表达相似的思念“我很希望我的爸爸能够不走”,他对现实的感知是“要不是家里穷,爸爸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普雄镇宝石村村支部书记潘小伍介绍,宝石村1991名村民中,外出打工的有300多人。按一个家庭两名大人三个孩子的家庭结构推算,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劳动力外出打工,而且以年轻男性为主。
“我们看到网上有人说,彝族人因为懒惰所以特别穷,气得不行”。潘小伍反问,如果真像网上说的那么懒惰,怎么会有那么多村民外出去打工?因为山里贫穷,种地赚不到钱,为了生计,青壮年大多离开农村,去到外地打工。
潘小伍脱口而出的数据中,还包括村里的社会救助名额。据其介绍,该村有177个低保户,符合国家救助范围的孤儿就有8名,还有特殊困难儿童24人,多是父亲去世的孩子。
当地村民称,这里的孩子们很小就懂事,除了上学,还要做农活。种土豆、割猪草、上山劈柴、挑水等,都是家常便饭。
当本家叔叔跟旁人大声谈论孩子死去的父母时,三个弟弟就坐在旁边小板凳上,自顾自地盯着电视画面,仿佛这一切与他们并不相干。年幼时就被打上“孤儿”的标签,对他们而言,没有条件自怜,似乎这只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就得坦然接受。
意外带来的一家人生活改变
当然,因为作文《泪》,木苦衣伍木一家的命运更为受到关注。而随着政府及公益人士的介入,五姐弟的未来多了一种可能性。
此前,两个弟弟及木苦衣伍木先后被索玛花基金会接到西昌索玛花爱心小学免费读书学习。后政府人士征求其亲戚及三个孩子本人的意见后,将他们接回家,并安排木苦衣生木、木苦小平重回校园。
越西县政府工作人员表示,越西县民政、教育、移民扶贫等部门将整合力量、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对木苦依五木一家的救助帮扶力度。其中,大姐将免费就读越西县职业技术学院,每月约有300元补助;弟弟将在逸夫小学继续读六年级;最小的木苦小杰将进入普雄镇上的幼儿园,每天有校车接送。
木苦小平说,看到妹妹的作文后自己也很感动,就想着也要回去上学,“我还是想读书,读书很有必要,我希望将来能够帮助别人。”
对于眼前的改变,核心当事人木苦衣伍木留给记者的,还是羞涩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