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笔捉刀
捉刀代笔,借鸡生蛋。古已有之,今天更不觉得是什么奇怪之事了,似乎也谈不上多么丢人可耻。许多年前,友人买了些水果来到我家,问我手头上是否有没发表过的文章。他正在谋划加入西泠印社成为会员,说入社需要印社理事推荐,他已托人办妥,现在就差几篇论文了。我问他时间这么紧,来得及吗?其实我的真实想法,是不想给他文章,就像自己的孩子不想送人代养一样的心情。他说,先把文章的题目报上去,再联系某专业报刊负责人,下周就能见报的。我那时涉世未深,碍于情面,不经意间,让人巧取豪夺掠美了。更没想到的是,那人与我也渐渐疏远了。
多年以前,我们这里曾经出了一个全国著名的篆刻家,他到处收徒,令学生拜师行跪拜礼,很让人恶心。我听过他的演讲,他公开说:“会刻印是最好的敲门砖,你给哪一个领导或有名的书画家治印,他都会乐于接受,而且能用印章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爱好艺术的青年来说,攀附名家,正求之无门,学些登龙之术,也无可厚非。所以一拍即合,这位著名印人拥有众多的弟子。
某印人偏居一隅,制造印坛神话。先是组织一群刻手集体备战,冲击国展。经过运筹,统一设计印稿,代笔改刀,以集体的合力打造出一批作品,竟然蒙住了大多评委的眼睛,半数以上入展。后来造假的风声传入京城,书协派人来调查。某印人临时借了一间教室,将粉白的墙壁涂脏弄黑,摘下棚上的几个明亮的灯管,换上一只幽暗的灯泡。墙上挂了几个干巴面包,地上弄得废纸一团团,脏兮兮的。对调查人谎称,已在这里埋头组织创作,苦干十多年了。调查会竟然成了诉苦大会,学徒们纷纷讲创作环境的艰苦,这帮刻印人的坎坷遭遇,最后博得来访者的极大同情。
造神的功效,果然令世人震惊,印坛的神话一传十,十传百,就像某位智者讲过的,一个故事的有效传播,远远胜过出十本书。我发现热爱艺术的青年,有时宁愿去相信谎言。现在的艺术乱象,到处可以看到鬼把戏,已然是不争的事实。艺术家越来越不像搞艺术的了,甭再提艺术家要有宗教般的虔敬之心。他们在领导面前有时装孙子,有时装有风骨。在弟子跟前颐指气使,熟悉他们的人,才能看透,这些艺术家早应该改行,去当演员更合适。
印章本来是文雅之物,目前,竟沦落成敲门砖。治印在古代是文人的余事。文人将刻印看作雕虫小技,但小技寄寓大道,方寸之间尽显万千气象,所谓缩龙成寸,池水兴波。今天的印坛,文化式微且不论,印人的品格,几近于街头上刻章的,或不如他们朴实,以手艺谋生。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