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谈中小学教育改革

  代表委员谈小学、高考、大学教育改革

  不管是重庆代表团全团会议还是分组讨论会议,全国人大代表、九龙坡区教委副主任、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发言都很踊跃,说的话句句不离教育。

  如今,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整合改革,一些教育理念较为先进的学校做了一些尝试,包括北京十一小的走班制、清华附小的1+X课程以及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这3年来,刘希娅看到的更多的是欣慰,更多的是孩子们的变化。

  上月底,九龙坡谢家湾小学开学,孩子们发现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思品、美术这些课程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类课程。

  变化的不只是课程表,还有时间。这五类课程,全在上午教学,下午,全校学生则参加自由选修的社团活动—烹饪、剪纸、二胡、跆拳道、拉丁舞、航模……

  上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上学第一天,孩子们在音乐教室里学古诗词,下午,有的孩子就进入了厨房般的教室学习烹饪。放学时间到了,有的孩子还不愿意回家。

  这五门课程被称为“小梅花”,设计者就是校长刘希娅。

  关于课程整合,国内不少小学都有一些探索,谢家湾小学是重庆第一家“吃螃蟹”的小学。从先行学校的经验看,一般包括学科内、学科之间、学科与实践活动之间内容的整合,而谢家湾小学多了一项人与课程的整合,即教师特长与课程的整合。

  “教师是实施课程的主体,课程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充分发掘他们的特长优势,调动他们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刘希娅认为,这是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与其他学校最大的不同。

  “十几门变五门,看似简单。实际上,背后有很多的艰辛。”昨日,说起课改,刘希娅还有些感慨。

  谢家湾小学的这场课改“地震”其实起源于去年年中。谢家湾小学华润校区一名学生家长,在听孩子说学校准备换掉数学老师,让体育老师来当老师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怒气冲冲地和十几位家长代表一起找校方理论。

  “我不管你什么整合、什么改革,影响了孩子发展就是不行。”那段时间每个班级的家长QQ群天天“爆棚”,家长们表达着类似的观点。

  但这场课改地震的严重程度远不只这些。“改革总会伴随博弈、平衡与融合,去年就有300多位家长以发帖、投诉等方式进行抵制,一些家长致电市教育部门质疑学校改革意义,甚至还有个别家长在校门口散发传单,鼓动家长抵制学校的做法。”刘希娅说。

  如何让家长们理解和接受呢?刘希娅说,首先,课程整合遵循三不原则:家长不同意的不推进,教师不愿意的不推进,学校评估认为不合适的不推进。

  刘希娅多次和和家长面对面交流,阐明现行教材存在重复交叉的内容,课改就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学校推动的任何改革决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都要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

  刘希娅举了数学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中的一个案例,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刚刚在一次整合的数学与实践课上学了分米、厘米的概念,老师立即布置学生用所学知识丈量、制作旗袍,那节课,孩子们上得特别high,从头到尾都乐在其中,一点也不觉得累,“类似这样的学科整合,学生掌握知识还会难吗?还会考不好吗?”

  “这样的课程改革推动之后,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吗?”分数,始终是转型期家长不愿抛弃的底线。

  要化解家长的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请家长们来试课。刘希娅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后,他们特地邀请了不少家长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几次交流和体验之后,不少家长意识到课程整合的可行性与紧迫性,“部分家长还成为了学校每天下午社团活动的志愿者。”

  刘希娅说,孩子们不仅仅主动学、轻松学,思维方式、实践能力、艺术水平、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考试成绩也遥遥领先。

  “有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女儿回家做完作业就弹古筝一两个小时,家长劝她不练了,怕影响学习,她说:”妈妈,您放心,我们学校的同学都是各个重点中学抢着要的学生。”刘希娅介绍说。

  更重要的是,学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各种涉及思想品德的东西融入到五门课中,孩子在思想品德方面发生了一些较好的变化。

  她举例说,学校有一个9岁的孩子,有一天,妈妈开车送他上学,因为违章与一辆三轮车发生了擦挂,引起了争执。他在当天的作文课中描述了妈妈的表情、声音、动作,最后写道:我实在劝不住咆哮的妈妈,大家都看着她欺负可怜的车夫,当时我最害怕有老师、同学看到,学校里每一个人都争着要做正直善良、遵守规则、坦诚阳光的人,我为妈妈感到羞耻,更为作为她的儿子感到无奈。

  “常常有孩子走进我的办公室说:”校长,我投诉……我建议……”或者递给我一张纸条,打开一看:关于2014年春游的建议报告。写完春游的意义,还写注:此活动比较适合3-6年级孩子进行,因为我们比较能干。还写附:最好提前一周告诉我们,并安排在有竹林的江边,便于野炊。”刘希娅的日志中,记载着孩子的变化。

  全国两会召开前,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田慧生说:“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整合把握住了课程改革的大趋势,目前已经走到改革的前沿领域,其经验令人鼓舞,值得肯定。”

  此次参加全国两会,刘希娅提交了《关于课程整合,减负提质,促进义务教育综合改革的建议》。

  建议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课程改革。刘希娅建议,充分尊重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发展性”,根据我国地区之间的差异,提供不同的课程设置。

  一方面,调整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比例,设立弹性课程机制,与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相匹配融合。

  同时,参照谢家湾小学模式,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学科门类。

  课程时间也应整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在上午完成基础性的国家课程,下午尽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给予拓展性、选择性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通过改变孩子们学习的物理环境,逐步由他律学习到自律性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此外,培养更多的全科教师,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孩子为中心。“要改变一名教师一本教案教一个学科多年、教多个班级的现状,实行一名教师教一个班级的多个学科,使教师有更多时间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刘希娅建议。

  在今后的高考中,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这是否说明英语成绩在高考成绩中不再重要?英语教学将如何变化?昨天,全国政协委员孙惠玲接受了晨报记者专访。

  “英语社会化考试是给学校的教育减压,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学校的排名在民间还是存在的。如果把英语考试拿出来进行社会化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排名没有关系,那是不是就能给学校减压、给学生减压?我觉得可能是这样。”孙惠玲不仅有20多年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经验,还有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的经验。

  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学生可以一年中多次考试,但这是否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呢?孙惠玲认为并不会出现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一考定终身的考试会让学生紧张,一次考不好就完了。但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后,就有多次考试机会,在放松的状态下,考生反而能考出更好的水平,“第一次考60分,60分不能满足我,不是我的水平,我再考一次。下次考70分,考到底,考出最好成绩为止。”

  “只要英语纳入高考成绩总分,算10分,算100分,没有区别。”有人持这样的观点。“这个有可能。”孙惠玲同样支持这种观点,她说,只要英语纳入高考总分,学生都会重视,“不管多少分,那怕是一分,也会占权重。”

  “关键是考什么,这直接影响中学教什么。现在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孙惠玲说,现在英语是客观题、主观题,听说读写译,“到底怎么考,这很重要。高考英语考试改革的指挥棒还是考试,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定要慎重。”

  “不管怎么改,现在的学生还是仍然用现在的模式参加高考,对于新生才有可能采取新的考试方式。如果高考改革方案今年出台,3年以后才能实行,对于今年的新生采取新的高考政策,这才是理性的。”孙惠玲说,高考改革的实施,教材、教学要求、课程是不是有改变,一些配套的措施也会出台。

  孙惠玲也提醒学生们,英语实际上是一门本领,作为一名国际化的人才,有了语言交流能力,才能获取更多的前沿信息。所以,学习英语应更多地定位在增长本领、增加一项技能上。

  在招生方面,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招生将基于全国统一高考成绩、学生3年学业水平成绩和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表现加以录取。

  “具体哪些纳入综合素质,怎么评定,谁也不知道,教育部会出台新的东西,进一步细化。”孙惠玲认为在这方面需要教育部出台细则。对于学生3年学业水平成绩纳入招生考虑范围,在有些地方是采取学业水平成绩全A可以推荐进入高校自主招生,各地的做法各有不同。

  孙惠玲也提到,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实际上在学校和家长之间都是处于两难的境地。她说,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各地都在推,“不是不想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三中全会决定都把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写进去了,这也是被考试逼得没办法,家长也无奈,学校有时候也觉得难办。”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