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始末(图)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各方言间除了语音差别甚远外,词汇、语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岭南、江浙方言,北方人听起来如同外语。这种巨大的方言差异,给人们的交流造成很大不便。
1955年10月2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闭幕仅仅两天,中国科学院就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明确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语。
1958年,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19岁的社员陈进四,作为福建推广普通话的标兵来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陈进四告诉记者,其实那时候她还不怎么会说普通话。
到了北京,吴玉章专门派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杜松寿教她学拼音。很快,她就掌握了。回到吴山,她用汉语拼音拼字音,普通话提高很快。
吴山乡是福建省最偏僻的地方,方圆四十里全是崇山峻岭,方言非常杂乱。有时,只要隔一条河互相说话都听不懂。陈进四一直担任吴山扫盲班的老师。学会汉语拼音前,她每周都要跑到20多里以外的邻乡找小学老师备课,然后再回来教学生。老师发音不标准,她学的时候也是大概齐,回来转述给学生,就更走样儿了。几年下来,不但学生没有学会普通话,就连陈进四这个老师也说不利落。学会汉语拼音以后,他们学习普通话终于有了标准。
电脑时代到来后,汉语拼音又成功地解决了汉字输入问题。据统计,现在95%以上的电脑用户,都采用拼音输入法。
如今,汉语拼音已在国际交流、对外汉语教学、手机输入、手语、盲文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北京日报》4.22)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