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德:用奖状元房扭转教育劣弱属矫枉过偏
作者:堂吉伟德
25日广东高考放榜后,有坊间传言引发了不少江门学子的“羡慕嫉妒恨”,该传言称:恩平考生考上重本线,人人都有钱奖励。记者通过恩平市教育局获取了恩平某企业与恩平市教育局协商的高考奖励金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该企业拿出专项资金专奖优秀考生,而奖励顺序则是:先优先奖励“状元”,其次是“985工程”大学录取生,再是“211工程”大学录取生,最后才是“重本线”入围生。(6月30日《广州日报》)
去年,著名侨乡乡亲、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在恩平专设的百万高考奖学金引发社会关注。时下看来,2015年版的“高考重奖”政策,较之于2014年版显然实现了升级。尽管赞助属于企业行为,拥有不受限制的自主权,其“奖励优生”的做法对“扭转教育劣势”,确实也能起到应有的导向意义。然而实质层面来说,用将“状元房”的方式来扭转教育劣势,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
当高考成绩成为一个教育政绩和地方名片之后,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确实可以起到极为重要的吸附效应。很多地方都在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的“衡水中学”,自然在激励机制上也是无所不用其极。“高考状元”的营销与炒作,尽管因花样翻和泛滥成灾而饱受诟病,也不为主流价值所赞同。然而以重奖方式将状元效应发挥到极致,依然具有浓厚的土壤支持与环境保障。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让自身的教育政绩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采取了诸多不正当的手段,除了为人不齿的测智商、差生劝退之外,还有就是各种“挖墙角”式的生源大战。通过重奖的方式去吸纳尖子生,并由此催生了一批专业的“考霸”。至于通过重奖高考状元的诱惑力,去激励其他学子纷纷效仿,更是被一些地方运用到烂熟。只是彼此都采用同一种方法之后,“高考奖励”就变成了另一种教育资源的失衡。
一地的教育基础之弱,自然是弱在基础教育,自然,要打造优良的教育成绩,就必须从教育基础做起,真正改善基础教育的劣势。这就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既要加大对教育的硬件改造,比如校舍的修建、操场的优化、校园的美化,又要加强对软件的升级,比如教师待遇的提高,以吸纳和招引一大批优秀的师资队伍,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而提供人力保障;还需要实现对教育权利的保障,既要让每个适龄孩子上得起学,更要让他们上得好学,在做到“一个都不落下”的同时,让他们得到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惠顾。只有如此,扭转教育劣势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实现教育的权利公平,是基础教育的生命线,也是教育价值的最终体现。因而,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最基础,最薄弱的地方,才能体现公平与效率。善款用到善处,才能最大的体现善意,否则其结果就往往会事与愿违。包括社会捐助资金、企业慈善资金的使用,不能因为其来源不属于公共财政,而无视其使用的合理性。如果其使用方法,对于纠正既有的教育弱势,没有达到纠偏的作用而是相反,那么其行为就未必值得提倡与鼓励。把扭转一地的教育劣势,寄托于对几个优秀高考学生的重奖上,这才是真正的权利之悲和教育之殇。(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