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留学第一节课的课堂表现如何?英语是心中的痛
也不能只说咱们中国人,我也看到同班的日本同学也把录音笔放在老师面前了,而且,十年后,当我在日本推广英国的研究生专业时发现,每个参会的英国大学展台上,是一定要配一个日语翻译的。东亚区,除了香港外,都是“英语重灾区”。
我们曾讥笑印度人古怪的、听不懂的“大舌头”英语,但实际上他们说的英语,英国人都听得懂,而我们发音再清楚,却经常得到对方迟疑、困惑的表情,总让我们再说一遍或若干遍。可见我们的英语是不地道的,是“中国制造”的,我们凭借英汉或汉英词典引入脑海的单词可能根本就经不起语境的考验。
可教授们并不了解这些,即便了解,他们也不会打破常规,为中国人而放慢节奏,也就是说我们得不到“定制”的服务。原因也很简单,这个国际化的环境里,公平是最重要的。而越是公平,就越对我们不利。
教学上没有什么“优惠条件”,而学习上的不利条件更多。在英式教育的环境中,一年的硕士,却背负着其他国家和地区两年的学习强度,也是我从未经历过的。从英国的学制看,硕士阶段大体分成三个学期:从9月开学到圣诞节前为第一学期,基本上是适应为主;从来年的1月上旬到复活节(在4月份)是第二学期,课程密度大,主课多,考试压力大;从4月到9月是第三学期,除了剩余课程外,毕业论文、实习等项目将在这个阶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