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幼儿园

  

  图为海拔4850米以上的西藏那曲市申扎县村级幼儿园

  中国西藏网讯 高原的早晨,开阔、空朦。蓝宝石一样的天空,倒映在雪山下的湖泊,天水一色。四岁的小卓玛背着书包“上学”了!今天,她比圈里的牛羊起得还早,牵着阿妈的手蹦蹦跳跳地向村口的“新家”走去。

  一走进幼儿园教室,小卓玛便欢快地叫了声“老师好!妈妈,再见!”一溜烟跑进了小朋友中间,和小伙伴做起“过家家”的游戏。

  “在旧社会就算活到几十岁也识不了几个字,现在几岁的孩子都能识字会算数,共产党呀咕嘟!援藏干部呀咕嘟!”牧村最年长的扎西顿珠老人感叹道。

  那曲市申扎县地处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700米,面积2万余平方公里,全县2万余牧业人口,县城距离拉萨600公里以上。高海拔、远距离、地广人稀不仅制约着申扎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2012年以来,对口支援那曲的中信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主旨,确保藏区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扎扎实实为那曲市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贡献。在教育援藏领域,针对申扎县缺少村级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决定从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入手,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证券积极响应,先后投入817.97万元,在平均海拔4850米以上的巴扎乡七村、塔尔玛四村、申扎镇六村、雄梅镇八村、塔尔玛九村、卡乡五村援建了6个村级幼儿园。4年来,6所幼儿园累计入园233人,毕业升入小学就读139人;“三包”惠民资金惠及农户累计156户,资金总额达到66.2万元,帮助156户牧民家庭教育脱贫。更为欣喜的是让牧区幼儿双语教育提前了2—3年。

  

  图为连续三届援藏的陈人杰深入牧区调研

  经过援藏企业、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群众几年的共同努力,申扎县的各项教育考核指标已从前几年位居全市中游到现在名列前茅。申扎县这样高海拔地区在幼儿双语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央视一套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天河——献给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专门对申扎县的村级幼儿园作了报道:“格桑花开遍申扎旷野,爱的种子像星星种进天上,刚开始一颗,再后来繁星点点……”

  在实施教育援藏、创新援藏模式的工作中,援藏干部、申扎县委副书记陈人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陈人杰连续三届援藏,为了高原上的孩子,他和其他援藏干部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援藏大业化为了高原上的深呼吸和爱的彩虹。

  2012年8月,陈人杰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雪域高原色林措之畔的申扎县。面对茫茫的羌塘大草原,置身于近乎和外界隔绝的地域和文化背景,“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的思考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援藏干部们走访了申扎县64个自然村中的近40个,了解牧区的生活生产情况,尤其对牧区的幼儿教育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图为援藏干部研究建设幼儿园方案

  无论在烈日下还是在暴雨里,牧区的家长们总是背着孩子在放牧,真正是伴着牛羊成长,这种情景让援藏干部们心里不是滋味。牧村与牧村之间既辽阔又封闭,4到7岁的孩子们实在太小,要到县城和乡里去上幼儿园几乎是一条不能完成的漫漫长路,路上也存在安全隐患,不仅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在过冰河的时候掉进冰窟里,还可能遇上在草原出没的狗熊和狼……,曾经就有两名在乡里上小学的学生因为想家,偷偷跑出学校,在回家路上过河时被河水冲走,不见踪影。

  怎么办?援藏干部的心思开始往解决问题上聚焦。什么是三贴近,什么是扶贫与扶智结合,什么才是对老百姓的爱?在强烈的使命感驱动下,“建幼儿园,在相对比较集中的行政村建幼儿园”的想法逐渐在陈人杰的脑海里清晰起来。

  苍穹似锅盖,地跟山一样高,山跟地一样平。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火炉红通通,墙上结霜花——一年八级以上大风达104天,冰冻天气达279天,年平均气温-4℃,极端最低气温-39℃,藏北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让人难以忍受。第一次过冬,陈人杰顶着8级以上的大风和零下20度的气温,到半坡上厕所,手拿不住纸巾,身体挪不动,像被冻住一样。更让他苦不堪言的是牛粪炉也不保暖,早晨一觉醒来,被子上落了一层的霜。

  更让他难以入眠的是,2012年县财政收入仅800万元,远不如东部地区一个发达村的集体经济。申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教育,但现实情况却让人无奈。比如,幼儿教育这一块,就几乎是一片空白。

  孩子,是一张纯洁的白纸。知识,可以为他们涂抹最美的颜色。家乡的未来、国家的未来都在他们肩上,他们的本领,决定了未来的命运。

  陈人杰用详实的数据、具体真实的事例撰写了《西藏学子攻苦食俭,爱在边疆助学圆梦》的申扎基础教育调研报告和《援建巴扎乡七村幼儿园实施意见》的具体实施方案。这正好吻合中信证券利用援藏平台拓宽援藏事业,把爱心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布局,同时也感动了公司员工,取得了他们的一致共鸣,同意以打造申扎县第一个规范化村级幼儿园为目标,先行试点。

  

  图为巴扎乡美朵村幼儿园建成,村民孩子穿上盛装参加典礼

  想好了,就做起来。本着对牧民负责、对孩子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援藏干部“近水楼台先得月”,将幼儿园项目与中信集团援藏项目结合起来,请援藏项目的设计公司和施工单位负责,把安全、舒适、尊重民族风俗和特点作为建园宗旨。同时,除了硬件建设,教学内容、一日三餐、师资力量等等可持续的问题,都是创建幼儿园的系统工程,把这些解决好,才能把幼儿园建设成为高原村级幼儿园的典范。为此,援建单位、申扎县委县政府共同想办法,通过那曲市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关心协调,一一得到了落实。

  巴扎乡七村美朵村幼儿园落成那天,在蓝天白云、雪山湖泊的映衬下,孩子和村民们都身着盛装,如同过节一样,满怀喜悦参加启用仪式。在热烈的掌声与响亮的鞭炮声伴随下,藏汉双语“巴扎乡美朵村幼儿园”的牌匾大放光彩。中信证券工会主席代表1800多名员工到现场祝贺,老村长激动地说:“感谢中信为孩子们也为当地牧民办了件大好事。”援藏干部更是百感交集:“雪域高原绽放格桑梅朵,中信申扎喜添美丽篇章”!

  

  图为村级幼儿园里的师生

  从2014年建成巴扎七村美朵幼儿园以来,中信证券已在申扎建成6所村级幼儿园,它们经受了寒风霜雪的洗礼,在申扎大地上扎下了根,成了牧民群众眼里最美的风景。村级幼儿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进取有为、积善修德的帮扶之道,必将铺就牧区孩童的锦绣之路。

  不在天上不了解星光,不在草原不了解露珠。援藏干部陈人杰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他感到十分欣慰。这深深扎根于牧区村落、牧民和孩子们心田的幼儿园,使援藏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结缘助缘的“缘藏”理念,让亲人式的援藏走进了牧民的心窝,体现了党和政府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援藏观、发展观。中信集团总经理王烔在与当地干部座谈时深情地说:“幼儿园投资虽不大,但紧扣牧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解放了劳动力,让孩子的双语教育提早了2至3年,体现了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神,是一项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民心工程”。

  申扎县教体局局长拉巴次仁感慨而发:“从来没有一位援藏干部像陈人杰副书记那样,他像是牦牛,我们教育界的牦牛”。

  七年来,援藏干部默默地付出和坚守,成就了羌塘草原村级幼儿园群落。“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试想,如果没有肉体和心灵的丈量,没有这份在天地间“守得住云开日出”的信念,一所所幼儿园如何能像邦锦花一样在这里盛开?

  在牧民们的口中,陈人杰被称为“那个建幼儿园的人”,这在申扎已传为佳话。有一次他去幼儿园看望孩子们,没通知任何人,但村民们像长着顺风耳一样,听到消息,早早排在幼儿园门口等他,哈达远远地就飘了过来……

  

  图为捐赠仪式

  “我的心那么小/我的爱那么深/我要寻访多吉的家/去看看可爱的小羊/我的心那么小/我的爱那么真/我要寻访多吉的家/去亲吻慈祥的阿妈/我的心飞跃草原/与你紧紧相连/我的心属于雪山/雪山下美好的家园”,每当孩子们唱起这首由援藏干部作词的《多吉的家》,陈人杰的心就像从白云间飞翔的羽毛。幼儿园放飞的欢乐和歌声,已成为藏汉一家亲的见证,点点滴滴凝聚着真情。

  

  图为申扎县村级幼儿园的课堂

  陈人杰说,他感谢中信集团给予的宝贵援藏锻炼的机会,感谢领导和同事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妻子在他第二次申请援藏时所说的“人杰,你放心,我们的孩子我照顾好,牧区的孩子还需要你的照顾”的嘱托。

  一滴甘露,虽然微不足道,但它能使花朵富有色泽,汇聚成河足以让荒漠变成绿洲;一个善举,哪怕是星星点点,也能让暗淡的生活重新迸发出灿烂的光辉。爱心无止境,助学见真情。为了西藏孩子的明天,也为了祖国的未来,众多的援藏干部像陈人杰一样,正在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祖国的西藏高原辛勤耕耘。(中国西藏网 图、文/占堆)

  

  图为陈人杰深入群众家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