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论】幼儿园体罚事件为何屡屡上演?

  体罚不是教育,关于这一点,全社会的共识度越来越高。但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体罚孩子的事情还是屡屡发生。

  近日,发生在北京一家收费较高的民办幼儿园的一起体罚幼儿事件再次引起社会关注。事发的威斯顿润泽幼儿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地区,为一家民办幼儿园。据家长介绍,这家幼儿园小班班主任刘某对班上21个孩子存在体罚甚至殴打行为。园方的监控录像部分证实了家长的说法。目前,涉事教师刘某已被警方控制。

  粗暴体罚不能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对未成年人的体罚,各国历史上都屡见不鲜,甚至直到今天还无法杜绝。中国有“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说法,西方谚语也有“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省了棍子,惯了孩子)。

  体罚可能会有一定教育效果,但靠体罚达到的效果是短期的,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更为可怕的是,体罚会对孩子造成明显的身心伤害,可能导致长大后的行为问题。因此《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有了,但并不是所有教育从业者都能认真遵守。这一次的事件里,幼儿园的监控视频除了证实刘老师确实对学生进行了体罚外,还反映出这样一些事实:1、刘老师知道体罚学生是不对的,因此选择了监控死角;2、刘老师体罚学生似乎是为了整肃纪律,内心里认可体罚是一种教育手段;3、其他路过知情教师未做制止,可以理解为认可这种“潜规则”。

  幼儿园体罚事件为何屡屡上演?

  首先,一些幼儿园幼师资质管理不规范。目前很多幼儿教育机构都是民办性质,准入把关不严,一些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得以进入幼儿园。

  其次,幼儿园缺乏对于幼师行为的监管监督,使不少幼儿园办园者以为只要能正常运转就行,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全面成长的办园责任。这次事件,其它路过知情老师未做制止,也证明了这点。

  要想杜绝类似于事件发生,就必须从规范办园行为入手,以机制健全完善为保证,综合治理。

  1998年,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发起“国际不打小孩日”活动,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国际不打小孩日”。节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目前,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参与这一活动。“国际不打小孩日”有一个宣传口号,“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文/央视评论员 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