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学术不端”遭曝光,苦心钻研才有出路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发布《2022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三批次)》,涉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 52 名学者。“学术不端”遭曝光,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也令公众大为失望,必会引起涉事学者和高校深思反省。
“学术不端”不是小事,更映射着道德品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找人代写、论文“注水”,让别人的劳动成果“为我用”,这是在透支自己的信誉,透支自己的私德,到头来只能背负“不守信”头衔。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广大学者只有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节操,把科学研究当成自己毕生事业来追求,才能用真才实学在研究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复制”“粘贴”不可取,尊重和保护原创才能夯实德才之基。近年来,类似抄袭剽窃、重复发表、信息虚假等严重学术失信、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有些正在翻新升级中。如果对学术不端行为不加以规范,对整个社会风气和公信力都是一个沉重的暴击。202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与中国知网的侵权纠纷引发关注,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老人对知网擅自收录他100多篇论文的官司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这是一起典型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例,赵德馨教授的胜诉,无疑为广大原创作者在面对侵权时敢于维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无独有偶。前几年,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出台既是学术规范的一种要求,也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把关。只有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摒弃“抄袭借鉴”“拿来主义”,以及东拼西凑的科研成果,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才能做到一心一意攻课题、尽心尽力创成果。
一分辛苦一分才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宫”“墨子”“北斗”相继问世,高铁、5G、疫苗研发引领潮流,这些伟大成就都是脚踏实地奋斗而来的。可以说,唯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潜心钻研,胜利才会在“灯火阑珊处”。
先贤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搞科研是件苦差事,又是件极乐事,真心热爱者会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极大精神享受。钱学森用厚达800多页、重约两公斤的手稿汇成只有10页纸的“薄壁圆柱壳失稳问题研究”论文,孟德尔通过长达12年的观察实验最终发现遗传规律和基因分离规律,陈景润踩着几麻袋的草稿纸摘取“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无数事实证明,科研之路从来都是布满荆棘,广大学者不妨拿出“一门心思做学问”的决心练内功,保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搞研究,定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不当拿来主义的慵懒者,不做平庸消极的无为者。我国在一些科学技术领域依旧存在“摸不清”“卡脖子”问题,而高校作为培育和造就人才的摇篮,理应涵养“把论文写在大地视为本分”的情怀,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聚力攻关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一步步攀登世界之巅,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破浪前行。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