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美景诗人董楚扬 创作300首古体诗反应故乡情

  一张旧书桌、一本方格纸、一副老花镜、一支老式钢笔,30年来,它们陪伴着董楚扬创作出300首反映故乡云霄美景的古体诗,发表在各类诗词刊物上,并收录于董楚扬的两本个人诗集。昨日下午,记者慕名拜访了董楚扬。

  

  董楚扬伏案创作

  董楚扬有着深厚的古体诗情结,他认为古体诗能真正表现出语言美和节奏美。一进董楚扬家,记者发现客厅靠墙的书桌和一侧的书架摆满各类古体诗鉴赏书籍和古汉语词典。他购买的这些书籍有些早已绝版,纸页泛黄,董楚扬爱不释手,隔段时间总要拿起翻看。他喜爱在晚间创作,将白天的所见所感融入诗词。他的创作专注于故乡之美。30年间,他的笔下诞生描写将军山的《望蓬莱·将军山》,歌颂漳江口的《思佳客·泛舟漳江口》等佳作。

  董楚扬从1985年开始古体诗创作,并在同年创办了漳江诗社,和30名志同道合的诗友一起诗词唱和。凭着痴迷的劲儿,董楚扬阅读了大量的诗词类书籍,并经常拿自己的诗作与诗社成员切磋讨论,创作水平稳步提升,“我的第一首诗作是描写云霄端午节景象的《水龙吟》,当年便被收录在《广州诗词报》,给了我不少的信心和动力。”此后,董楚扬的古体诗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董楚扬已89岁,依然笔耕不辍,愿将故乡的诗意进行到底。阅读和写诗构成了他生活的绝大部分,对诗作要求极高的董楚扬经常把手稿撕毁,只有满意的作品才留下来。“别人经常问我,为什么你写诗写了这么多年,才留存300首作品?因为我对创作要求严苛,我希望自己的诗词能反映出故乡之美,这样的创作才有价值。”董楚扬说,“我年纪大了,体力和视力都大不如前,我要在余下的生命里继续为故乡写诗,让我眼中的诗意流淌到笔下。”(记者方一凡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