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数字出版时代新商机 英法德模式各异(3)

   

  德国:崇尚纸质书的阅读感觉

  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兴起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德国无论是读者还是出版社都明显体现出德国保守和严谨的民族特性,不随波逐流,纸质书仍处主导地位,电子书市场发展较慢。同时,德国高效发达的出版业为痴爱读书的德国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电子书还无法撼动纸质书主导地位

  在德国,从事图书商务的企业有1.5万余家,除去出版量极少和以出版为副业的公司以外,正式的出版社约有2000余家、书店6000余家,书亭2000多个,中间商(即大型图书批发商或出版社供货商)和发行商78家,全德年均图书销售总额在100亿欧元左右。

  去年在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电子书依然是书展亮点之一。只不过作为新生事物,电子出版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火爆”。德国市场调研公司捷孚凯集团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德国电子书销售总额约为1300万欧元,虽较前一年有所增长但仅占德国图书销售总额的0.7%。

  德国朗根沙伊特出版社专业顾问马蒂亚斯·海因里希表示,电子书市场“会增长,但会很慢”。他解释说,在德国,人们接受电子书的速度比美国等国要慢得多,虽然计算机、数字读物等电子产品已推出多年,但不少人依旧喜欢早餐看报、休闲时翻阅一本好书的那种惬意感觉。短时间还无法撼动纸质书的主导地位。

  今年据莱比锡书展主办方介绍,书展主要仍以纸质书籍为主,电子出版还未得到德国读者较大重视。

  电子书在德国图书市场发展缓慢或与德国人口结构有关,若想让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德国读者较快接受电子书等数码产品,恐怕尚有一定困难。

  另外,德国图书市场书价稳定,本土实体书店网络发达,给顾客提供了良好的购书环境。德国实行“书价联盟”政策,即所有上架新书一律统一标价,无论在大型书店、小型书店,还是网上购书,新书发行的前18个月,价格统一。这样不但可有效避免小书店受到大书店恶性竞争的挤压,图书价格保持基本稳定,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也得到了保障。

  “一个家庭没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窗户”

  在德国所有出版图书种类中,人文社科类图书一直十分受欢迎,其中社科经管类图书排名第一,语言和文学类图书排名第二;少儿类图书排名第三,医学和旅游类图书则依次排在第四和第五。

  德国书商及出版商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1/3的德国人每年的阅读量在18本以上,其中,14%以上的德国家庭拥有自己的“小图书馆”,25%的人藏书量达到200本以上;一户普通德国家庭每月用于购书的支出在50欧元以上,占到业余爱好总支出的10%左右。在德国8300万的总人口中,平均每l万人就拥有一个书店或书亭,每7200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

  对于一个典型的德国人来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在德国,无论是在幽静的草地上、芳香的咖啡馆里,还是在疾驰的火车上、医院的候诊室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聚精会神读书的人们。德国至今仍然延续着源于宗教布道活动的“朗读会”传统,在柏林的大街小巷,随意翻开一份报纸,每天都可以找到l0至20个大大小小不同的朗读会广告。

  在人文社科出版领域,引领风潮的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出版企业和独立出版社。这些中小出版社作为独立的出版机构,保持了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和自身的创造性,以追求理想信念和承继文化传统为己任,担负起维持德国社会文化多样性的职能。它们不仅把图书当作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售卖,更将其视为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呵护经营。

  利用书展加强对外出版翻译与推广

  德国2010年图书版权销售8191起,较前一年增长30%。分析显示,这一方面与金融危机得到缓解有关,另一方面,或与中国为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有关。目前,中国内地以789起版权交易成为德国图书版权最大购买方(占交易总量的12.6%)。德国图书交易协会分析,如按语言排名,德国图书版权输出最多的语言为中文(10.7%)、西班牙文(7.8%)和波兰文(7.2%)。

  德国出版行业和政府机构重视德语人文社科图书的译介与推广工作。德外交部和法兰克福书展联合支持的德国图书信息中心项目,在包括北京在内的世界5个城市设立了分部,以便能更好地结合当地的文化条件和受众情况,组织面向该国家和地区的图书翻译与发行工作。

  在德国政府管理部门和民间组织的推动下,每年约有3000多种德文图书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销往世界各地。德国图书出版业还通过歌德学院的翻译赞助资金和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的Litrix项目,向其他国家推广德语图书。由联邦基金会设立的德国文学在线官方网站,每年都会以一个国家为重点,按小说类、非小说类和童书类三个类别各选12本书,向该国推广发行。

  在一年一度的书业盛会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主办方还会倾力组织大型国家展台,为各国提供参展的便利条件(包括提供往返机票、食宿和免费展台等条件),以期推动德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图书交流和译介出版活动。(记者饶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