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来了幼儿园“哇”声一片怎么办?

  ???? 图/视觉中国

  羊城晚报记者?丰西西??通讯员?周晋安

  9月2日,新学期正式开始,各大幼儿园也迎来了新入学的小豆丁,家长、老师轮流“上阵”安抚,却怎么也挡不住“哇”声一片。不仅刚入园的小宝贝不愿松开妈妈的手,连刚刚放完暑假的小朋友也不肯再回学校上学,这是怎么回事呢?

  记者采访了幼儿园老师和心理科医生,他们说,这是分离焦虑,绝大多数发生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在新学期伊始容易发生,并延续一段时间。分离焦虑是疾病吗?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

  孩子不肯去幼儿园,怎么办?

  今年3岁的铭铭(化名)终于能上幼儿园了。这段时间以来,爸爸妈妈都在为他入园做准备,也努力做各种心理建设:“幼儿园很好玩,有很多小伙伴”“幼儿园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等等。孩子似懂非懂,可真的到入园那一刻,孩子抓着妈妈的手大哭,坚决不肯松开。

  无独有偶。3岁半的玲玲(化名)已经上了一年托班,过了一个快乐的暑假后,孩子却说什么也不肯回幼儿园上学了。

  记者留意到,像铭铭和玲玲这样的孩子还真不少。业内人士称,这其实就是传说中的“分离焦虑”。什么是分离焦虑?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甘照宇表示,分离焦虑多发于6岁以下儿童,孩子在离开主照料人时感到不安、恐惧以及由此而带来一些生理上的反应,比如睡不好觉、半夜惊醒、做梦、头疼、肚子疼等。

  入园这些“坑”,你中招了吗?

  幼儿园高级教师杨菁直言,上幼儿园是孩子的又一次“断奶”。她指出,送宝宝入园有大学问,如果做对了,可以很轻松,如果做得不当,家长和宝宝都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折磨”。以下这些“坑”,需要避免:

  一是善意谎言和不辞而别。宝宝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家长就哄骗孩子:“咱们不去幼儿园……”最后还是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宝宝,你去玩吧,妈妈不走!”趁着孩子不注意,妈妈还是悄悄溜走。杨菁提醒,善意谎言和不辞而别会让孩子失去了对亲人的安全感及信任感,宝宝就会出现特别粘人的现象。家长完全可以平静、自然地告诉孩子上幼儿园是怎么一回事,不用哄骗、不用逃避;

  二是悲悲切切,难舍难分。到了幼儿园,孩子哭着抱着家长大腿不松手,“妈妈不要走”妈妈心软了,再抱一抱,再陪一会儿,一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把孩子送下……这样的做法不但不会让宝宝得到安慰,相反会延长宝宝的适应时间、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杨菁认为,在与宝宝分别时,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应该适当收敛起疼爱和不舍,家长的态度越是坚决、坦然,宝宝的分离焦虑会越减轻;

  三是过度担忧,加倍补偿。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可一整天忧心忡忡、心神不宁,以至于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好不容易盼到把宝宝接回去后,认为孩子在外面受苦了,处处迁就;有的给孩子买很多玩具、食品……杨菁提醒,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地方,不喜欢上幼儿园,同时还会让孩子越来越娇气、任性。她建议家长,要给孩子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让孩子吸取正能量,家长的态度决定着孩子对幼儿园的看法和在幼儿园的状态;

  四是缺乏原则,半推半就。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大人就不送;孩子佯装生病,虽然医院检查未发现问题,但家长认为,既然孩子身体不适,就不要勉强上学;还有家长认为上幼儿园没有硬性规定,可去可不去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孩子迟迟不能适应幼儿园的根源之一。杨菁建议家长,在上学的问题上要有“底线”,不可无原则退让;

  五是消极暗示,吓唬恐吓。“不听话把你送去幼儿园,让老师教训你!”这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是幼儿园是个专门“收拾小孩”的“惩戒所”;“今天上幼儿园老师对你好不好?有没有批评你?小朋友有没有欺负你?你今天有没有吃饱?”家长对幼儿园的质疑及各种担心,都从这些问话当中透露出来,这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极不安全的地方。杨菁建议家长,给孩子积极的语言暗示,比如“我们的宝宝长大了,终于可以上幼儿园了,真开心”“不去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会想你的”,或者妈妈和爸爸说(让宝宝听见):“老师说今天宝宝表现可棒了,没有让老师喂,自己吃了一大碗饭呢!”

  六是疑神疑鬼,中途放弃。在初入园阶段,宝宝尿湿裤子、做噩梦、生病等状况会时有发生,也的确会出现对个别幼儿照顾不周的现象,如穿错衣服、尿湿裤子没及时换等等,有的家长就开始对幼儿园及老师产生了质疑。杨菁表示,只要教师的工作态度是积极的,职业道德没有缺失,应该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建议家长尽量调整心态,不要轻易打退堂鼓,如果确认宝宝所在幼儿园的教师缺乏爱心、职业操守欠缺,选择转班或者退园也是正确的。

  杨菁表示,对于刚刚入园的宝宝,家长要运用一些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办法,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用“游戏法”把起床穿衣服当成一种游戏;用“情绪转移法”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用“适当满足法”分别时抱一抱,亲一亲,满足宝宝依恋亲人的心情;用“情感宣泄法”允许宝宝哭一会儿,让宝宝感觉大人懂他。让上幼儿园成为宝宝培养战胜困难、持之以恒、提升抗挫折能力的好契机。

  医生:?严重的分离焦虑?或引发“学校恐惧症”

  甘照宇则表示,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较为胆小、懦弱和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身上;此外,如果照料的一方对孩子过度保护孩子、长期和孩子形影不离,或者孩子在学龄前都由同一个人照料,这类孩子容易对照料者产生依赖,从而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症状。

  甘照宇表示,让孩子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家长和老师都有责任。作为家长,在学龄前就应该努力培养孩子和不同人、尤其是同龄人的社交,不要过度保护,而是放手让孩子去和不同人接触,有助于减缓分离焦虑;尤其是幼儿园前一段时间,让孩子尝试独立和同龄人独立玩耍,同时清楚地告诉孩子幼儿园的基本情况,不要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心理。

  他同时指出,有一些家长过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也会增加分离性焦虑的风险。因为孩子的心智远未成熟,尤其在情绪上的安全感还很脆弱。此时如果硬性将其与照料者分开,就很容易导致分离性焦虑。

  另一方面,如果老师对分离焦虑明显的孩子并未予以特别的关注和照料,也会加剧分离焦虑的加剧。

  甘照宇指出,长期的分离焦虑,会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恐惧,继发了一种“学校恐惧症”,即一听到学校就容易产生恐惧、恐慌,甚至身体不舒服等症状。对于这种明显影响孩子正常上学的情况,应当找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治疗,甚至可以开展家庭式的心理治疗,通过改变照料者的照顾方式,让孩子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他建议,家长在处理孩子的“分离性焦虑”时,应该态度坚决一些、“狠心一些”,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勇敢、果断、坚强”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