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项学前教育改革试点怎么样了?看大山里的“幼儿园成长记”

  「本文来源:浙江融媒体」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水蓝薇 通讯员 吴长久 吴芳媛 吴怡庆

  安南乡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进行户外活动。 图片由庆元县教育局提供

  “客人老师,我今天可是骑了‘小汽车’呢!”上午11点,操场上的阳光正好。安南乡中心幼儿园(下称安南园)大班的小萌和伙伴们结束户外活动后,将脚下的三轮滑板车塞进了车棚里,转头就看见了记者这张新面孔,忍不住分享起今日的喜悦。

  在老师的催促下,她和小伙伴们回到了教室。电子白板上,正滑动着一张张与马路、车辆相关的照片。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交通知识来:红灯停、绿灯行,行道要往右边靠……

  边玩边学,寓教于乐。眼下儿童的欢乐天地,是庆元学前教育补短板的成果。2018年,浙江省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庆元开展农村学前教育补短板改革试点。3年来,庆元投资1.45亿元,充盈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在幼儿园扩容改薄、师资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全面谋划,不断满足人们幼有所育、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景。

  庆元学前教育曾经有何“短板”?又如何“补短锻长”?冬日暖阳里,记者走进这一山区县,倾听幼儿园的成长故事。

  打基础

  改旧园建新园 “集团化”促成长

  和寻常幼儿园相比,庆元竹口镇新窑村幼儿园(下称新窑园)算是个“迷你园”。一共19个学生,3位老师。小却精致。金黄的银杏叶飘落在铺着彩色草皮的操场上,阅读室、绘画室、宿舍、教室窗明几净,走廊上也亮堂,挂着孩子们笑眯眯的照片。厨房一共三间,为开水间、储藏区、主厨区,前后通畅。

  新窑“迷你园”的前身,是一处民办园。回忆往昔,村民周金姿直摇头:当时操场上没有草皮,都是开裂的、硬邦邦的水泥地。墙壁斑驳,宿舍里的被子发黄,还有味道。烧饭用的是煤炉,一烧起来烟味很大,熏得人流眼泪。“我要求也不高,就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但这样的幼儿园,怎么让人放心呢?”

  地处浙西南山区,庆元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受阻。2017年,也就是开展学前教育补短板的前一年,该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全省平均值的65%和62%。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给当时庆元的学前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短板。

  曾有家长这么调侃道:“庆元的幼儿园就像庆元的山一样,都是高海拔的”。2018年,庆元农村有一半以上的民办园是利用民房改造而成的“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场地狭小闭塞,普遍存在条件差、师资弱,保教水平低的问题,但收费却比公办园高。有的幼儿园用房高达7层,远超规定限制的3层高。

  即便是条件较好的公办园,也留不住老师。因为工资水平低,编制紧,位置偏远,老师们大多抱着“临时干一阵”的想法,或是往县城、外地流走,或是转行。2018年初,荷地镇中心幼儿园和举水乡中心幼儿没有一名固定的幼儿园老师,只能依靠县城教师以支教的方式来临时顶替。

  硬件、软件都是“短板”,家长们宁愿挤破头, 也要把孩子送往县城的公办园。但在2018年,庆元县城的公办园只有2所,仅提供约900个学位,当年,全县入园幼儿却有4600余名。

  淤上乡中心幼儿园,老师与孩子们外出活动。 图片由庆元县教育局提供

  庆元县政府教育督导员叶其森回忆道,当年,在新学期报名的头一天晚上,家长们就拿着凳子,守在县城的两所公办园门口,排着长队彻夜等候。

  入园难,入园贵,入园之后,家长也不放心。随着庆元经济发展,人口逐渐增长和回流,“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这些“短板”给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学前教育补短板这项工作对于庆元来说,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撤、改、建,是补短的第一步。2018年以来,庆元撤并幼儿园12所,利用闲置的校舍、土地,改扩建幼儿园5所,新建幼儿园5所。省一、二级幼儿园覆盖面从2017年的48.06%提升到2021年的80.14%,新增学位2250个。县财政每年拿出超过500万元的学前教育发展配套资金,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

  新园刚落成,也还是“新手”,如何快速成长?庆元县以省一、二级公办园作为“领头园”,结对新办园、薄弱园,开展集团化办园,通过岗位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在教师培养、课程改革方面实现同步培养、同步提升。

  竹口镇中心幼儿园正在开展铅笔课程活动。 图片由庆元县教育局提供

  新窑园和竹口镇中心幼儿园(下称竹口园)就是一对“集团园”。自新窑园改建重新开园后,竹口园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练君燕去该园担任了园长,一干就是3年。期间,她根据园内仅有一个班级、大中小班混合上课的情况,以“农村教学点混龄儿童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为主题研发课程,鼓励不同年龄的孩子互相分享、互相学习。两园之间,桌椅、玩具等硬件设施互通共享,连午餐搭配都一模一样,还经常一起开展秋游、运动会等活动。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和镇里公办园一样的条件,我还是很安心的!”周金姿如今成了新窑园的一名保育员,她的两个孩子都在这里入学。

  强师资

  多样培训指导 建立“后备队伍”

  12月初的一场培训活动,让濛洲实验幼儿园的老师沈红收获颇丰。围绕教师家访艺术、班内人际关系、班级规则制定、校园环境创设这四个主题,名师工作室的导师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沈红也就班内人际关系这一点,上台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和思考。

  “有一种忽然被'点醒'的感觉。”沈红说,培训后才发现,很多按部就班的工作,可以做得更细。比如,早晨入园时,老师们除了和孩子们说声“早上好”,还可以蹲下来,和他们平视交流,再抱一抱、夸一夸,让他们开心地开启在幼儿园的一天。

  隆宫乡中心幼儿园内,老师与孩子们开展课外活动。 图片由庆元县教育局提供

  教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民办园、乡镇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庆元组建了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由四位市级学科带头人领衔,成立了四个工作室,汇集了24位市级、县级骨干教师作为导师,分别专注对民办园老师、乡镇园老师、班主任、名优教师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课程研发、幼儿园管理等全方位的内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之一吴丽丽告诉记者,该平台能够促进全县的幼师们共同关注行业内的热点、难点、焦点,尤其在教研协作方面,老师们可以互相取经,探索创新。“教研工作,对于乡镇、民办幼师来说,本来就是薄弱点,工作室能够给他们支持和信心。”

  有了实践的灌溉,言语、书本间的经验才能开花结果。庆元在各个“集团园”之间实行走教制度。每学期,“领头园”的教师来到结对帮扶的幼儿园,开展公开课,进行课程指导。被帮扶的幼儿园每学期也会组织教师,来到“领头园”亲历名优教师的教学现场。

  庆元县教育局学前和职成教服务中心主任胡淑贞认为,相互交流之间,有指导、有实践,有利于激发普通幼师的学习动力,增强乡镇园、民办园的师资力量,也引导了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辐射和拓展。

  师资队伍既要强,也要稳。面对工资低、编制数量有限等幼师职业发展难题,庆元出台学前教育待聘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待聘教师储备库,提高待遇,稳定幼师队伍。

  待聘教师依旧是“编外人员”,但她们算得上是“入编教师”的后备队伍。受聘的教师经过笔试、面试,择优录取入库,工资不低于上一年度全县全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每人每年还可享受县财政发放的2万元补贴,并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教师培训、评优评先等方面与事业编制教师享受同等待遇。每年幼师入编名额中,有一半留给待聘教师。

  同心幼儿园 ,孩子们正在进行户外活动。 图片由庆元县教育局提供

  2018年,同心幼儿园(下称同心园)的教师吴菲菲考入了待聘库。“待遇好,机会多,有前景,这让我能够沉下心来,好好在这一行走下去。”她说,自己和入编老师在待遇、考核、专业培训等方面几乎没有差别,所以很有干劲。今年,她已经成功考入编制,还被评为了丽水市教坛新秀。

  据了解,2018年至2020年,庆元共招聘待聘教师100名。庆元还出台了保育员教师管理办法,举办保育员技能大赛,对后勤人员工资待遇、专业技能等给予保障措施,全方位提高保教质量。

  育特色

  发展园本课程 凝聚多方资源

  安南园的美术室内,老师正在展示京剧脸谱,并指导孩子们画脸谱设计图。小艺很有自己的主见:“老师,刚刚那些‘脸’的颜色好少,我画的‘脸’,要弄成彩色的!”

  安南乡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阅读区域活动。 图片由庆元县教育局提供

  “蓝脸的窦尔敦、 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听着歌曲《说唱脸谱》,小艺利用脸谱模具、彩泥、颜料笔做出了她心里的窦尔敦:蓝色的脸,倒八字型的眉毛,紫色的头发上装饰着白色、粉色的“珍珠”。其他孩子们也各显身手。多彩的京剧脸谱挂在了墙壁、走廊上,成为园内一景。

  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课程,在庆元全县的幼儿园铺开。庆元推进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各幼儿园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开发园本特色课程。2020年,该县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已实现100%覆盖。

  胡淑贞用两个词概括了园本课程的内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即立足于本地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以挖掘幼儿潜能、促进幼儿学习发展为目标,合理设置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强化“一日生活皆课程”这一理念。

  安南园的“合美课程”,取材自安南乡悠久的荷花文化,围绕国风国韵开展脸谱制作、水墨绘图、汉服走秀等课程活动。竹口园依托竹口镇的铅笔工业,开发“玩转铅笔”课程。同心园位于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小区——同心新村,考虑到增加孩子们的归属感,开设了“暖家课程”……

  同心幼儿园内正在开展“暖家课程”。 图片由庆元县教育局提供

  这些课程,成为了很多乡村孩子生命中的一束光。安南园园长叶桂花观察到,有一些孩子刚入园时,还不能说一句完整的话,性格也比较孤僻,上课、吃饭都独自一人。在开展一些绘画课程时,她尤其鼓励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竹口园内,摆放着多样的、由铅笔做成的手工艺品,都是由孩子和父母合作完成。“希望孩子们能在动手过程中,理解父母在铅笔厂打工的不易,也能发现家乡的美好之处。”该园老师鲍慧君说。

  在叶其森看来,园本课程会让孩子们更加自信,因为多样的课程,提供了培养、展示能力的平台。当乡村幼儿园打出了自己的“招牌”,既能增加家长和老师的认同感,也增强了自我提升的动力,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来说尤为重要。毕竟,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一些年轻的幼儿园内,老师和园本课程正处于“蜜月期”,新的想法和实践不断奔涌。而一些稳定发展多年的园本课程,则在思考如何深化和突破。

  “鲍老师,我两个孩子在竹口园,一共待了六年,我也搞了近六年的铅笔手工活,搞到最后真的,没了想法。”回忆起一位家长和自己的抱怨,鲍慧君感觉正说到了自己的痛处。

  竹口镇中心幼儿园,“玩转铅笔”主题乐园。 图片由庆元县教育局提供

  竹口园的“玩转铅笔”课程已经开展了9年。该有的花样已经玩了个遍,老师们也很难再有新的思路。课程改革期间,他们尝试去铅笔厂参观,更新园内的铅笔装饰物等做法,但还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鲍慧君觉得,是时候来一次“重启”了。在保留原来经典课程活动的前提下,开发新的特色课程。近期,她和镇宣传委员交流过,觉得竹口的青瓷文化不失为一个好的挖掘点。“让孩子们认识到多面的家乡,不是更好么?”

  城北幼儿园园长吴红英认为,借助多方力量,可以让幼儿园更好地突破课程研发的瓶颈。“田园式生产”是该园的特色课程,她希望能达成与农业局的合作,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挖掘课程更多的可能性。

  庆元已成立了兼职教研员团队,聘请8名公办园的幼儿园管理层及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对幼儿园开展课程改革指导。下一步,还将细化到对班本课程研发的指导,要求幼儿园挖掘各班孩子的兴趣点,对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展开探究。

  “补短板”对于庆元学前教育来说,永远是一个进行时态。今年7月,庆元印发了《庆元县发展学前教育第四轮三年(2021-2023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2023年建成城乡全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目标。新征程再起,庆元的学前教育,正与全县孩子们沐浴阳光,共同成长。

  (本文幼儿姓名皆为化名)

  【记者手记】

  用大自然、大社会“书写”乡村园本课程

  水蓝薇

  园本课程立足本地社会文化背景,以发展本园幼儿潜力为目标,自然需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资源。尤其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不能拘泥于一园之内,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的资源素材。

  农村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是天然的“课堂”,可加以利用开展体育竞技、种植栽培、非遗文化传承等活动。

  鼓励孩子们参与到本地社群中去。新窑村幼儿园与该村养老院共用一栋楼房,该园的孩子们在中秋、重庆等传统节日期间,老师总会带着他们和楼上的爷爷奶奶一起过节,送上课堂上制作的手工艺品。老人们平时也会照看孩子们。这是独属于新窑村的“黄发垂髫,怡然自得”之景。

  增强幼儿园与农村社会组织的交流。幼儿园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农业大户、产业协会等达成合作,利用种植园、工厂等场地开展社会实践,以增强幼儿园的社会影响力和服务力量。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