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故事:十位老师和十个孩子的幼儿园

  她是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都在教育别人的孩子,可面对自己的孩子,辛酸的滋味只有自己品尝。

  戴大姐的生活原本一帆风顺:丈夫在机关单位上班,自己是位小学老师,女儿悦悦(化名)很可爱。2002年,戴大姐突然发现1周岁大的女儿行为有些异样,对周围事物极端冷漠。“孩子还小,长大可能就好了。”刚开始,戴大姐这样自我安慰。送到幼儿园,悦悦跑到教室外面独自玩耍,有时候还会莫名其妙地大叫,后来甚至发展到用头撞墙。幼儿园老师怕了,建议悦悦父母让悦悦退学。

  第二年,戴大姐为孩子转了一所幼儿园,孩子的异常行为依旧。经过医生的诊断,她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我的孩子是孤独症患者。

  放下了手头的一切,戴大姐开始带着孩子四处求医,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都留下了她们的身影。有时候,为了一次培训,她和女儿一呆就是几个月。有时候,在一治疗机构报名后,要等上一年多时间才能轮得上。

  对孩子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那些特殊的培训机构,戴大姐认识了一些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温州家长,在一起交流多了,她和另一位母亲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与其等待,不如自己摸索。另一位母亲便是奇奇(化名)的妈妈。

  一对一手把手执教

  2005年10月份,两人筹办了温州星之家儿童特殊需要教育培训中心。

  “孤独症儿童行为怪诞自闭,拒绝和外界交流,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因此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戴大姐说,这是“星之家”名字的由来。

  培训中心位于市区站前东小区,从外表看,培训中心规模不大,和普通的私立幼儿园差不多。戴大姐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文件夹,里面都是孩子们的档案及培训计划。

  “星之家”的特殊之处在于,普通幼儿园几个老师可以带二三十个孩子上课或者玩游戏,但这里的老师必须一对一手把手地教。

  “刚过来时,有的孩子甚至连拍手都不会,到后来,已经学会跟妈妈飞吻了,有的妈妈为此都激动得哭了。”戴女士说,培训中心目前有10个孩子,10名老师,看到孩子们的点滴变化,觉得再辛苦都很值得。

  孤独症孩子的智力和行为能力各不一样,如有些孩子6岁了,他的行为能力相当于一两岁孩子,有些孩子长期不与人交流,连声带发育都有些停滞。孩子送过来时,培训中心会先对孩子的智力及行为能力进行测评,然后根据测评结果制订培训计划,从最简单的模仿认知开始到一些行为能力培训。

  了不起的母亲们

  “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投入不一定有回报。有几个孤独症患儿经过训练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甚至考上了大学。但是,更多的孩子任你怎么训练,依然故我……尽管如此,仍有一批又一批的母亲投身其中,颇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概,实在是令人钦佩。”

  2007年1月15日,市三医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医师黄国胜在自己的博客中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从那天起,他开始担任培训中心的顾问。

  黄国胜介绍,从某种意义上讲,孤独症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所有的经验都来自国外。国内几个有影响的康复机构都是孤独症患儿的家长自发创办的,他们不但要亲自训练自己的孩子,还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同时还在为经费发愁。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症状表现为对别人全面缺乏情感反应,言语发育障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缺乏反应。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是一种终生性、固定性、严重的全面精神发育障碍疾病。患病的男女比例为5:1,患病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

  记者 杜笑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