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高中语文学习,不少学生听不听课对分数影响不大

  随着高考指挥棒偏向了大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把家长们炸出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小学、初中的家长在没有范围的”大“语文面前迷失了方向——到底怎么个学法?管课内够不够?文言文要不要学?古诗词要不要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高中家长——上了高中的孩子,语文成绩似乎已经定型了,学渣认真听课成绩涨不了几分,学神哪怕上课看小说期末照样拿第一。

  身边就有个毕业于985名校的重点高中语文名师,当年他自己上高中的时候就从来就没听过老师讲课,全靠自学。尽管如此,他高考语文还拿了个全校最高分,所以在他的课堂上,个别语文比较好的孩子可以不做作业,也可以不听课。

  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学习无处着手。不管是网上搜索还是咨询老师,对如何学好语文似乎都没有太多的办法,常见的建议就是打好基础,多背多看。然而哪个高中生不是背了一肚子的古诗文、名言名句,看许多遍四大名著……最终语文成绩为什么还差距那么大呢?语文不是历史,不是政治,死记硬背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每天要求孩子打好基础,却很少有人能讲清楚语文的基础到底是什么。

  第二,语文考试,教的不考,考的不教。纵观近年高考考题,除少部分记背的题目,其他内容在平时教学里是找不到的,出的阅读题都是课本之外找的。

  不少老师上课的时候精彩纷呈、旁征博引、天花乱坠,复习的时候,却只能让学生背点名言名句,做几张练习卷,教一些人尽皆知的应试技巧和答题套路。平时的语文课完全跟考试内容割裂开来,一边是课堂语文,一边是应试语文。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呢,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转变思想。你得先相信听课是有用的,才会认真去听。如果心里认为听不听一个样,你就不会用心去听课,那真的就不用听了。这个时候,心诚则灵。达者为先,一名正式的高中语文老师,不但学历是合格的,正常来讲他当学生的时候语文成绩也会比较好。向水平比自己高的人学习,肯定会有收获。转变认知,受人之受鱼不如受人之渔,听语文课,听的是老师使用的方法,而不是老师讲解分析出来的结果。老师告诉你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的时候,要做的不是把答案记住,而是要学习把中心思想提炼出来的过程。用输出来引导学习。检验知识是否被牢固掌握的方法之一就是把自己换位到老师的角色,能够逻辑清晰地把知识点讲述出来并让别人听明白,那么这个知识点就被内化了。老师讲了一篇课文,我们可以试着用老师的方法,把下一课分析一下,自己试着讲一讲;看了一篇觉得不错的文章,我们还可以试着模仿他的谋篇布局写一写,成稿后再做个分析对照。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说起来很玄乎,但本质上就是在培养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运用、探究等六大方面的能力。我提供的方法也并不十分高明,主要是希望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家长和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