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条红线 护辽沈绿水青山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张广梅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于是,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行动随之展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气象部门要积极参与,统筹谋划好、规划好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如是说。

  辽宁省气象局扣紧这一抓手,积极融入、主动作为,参与辽宁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在提高划定红线的科学性、精准度和规范化上下了一番气力。

  一条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的红线

  碧绿的向心湖荷花满池,湖旁大树成荫,蝉鸣此起彼伏……这是辽宁省沈阳市第45号生态保护红线区浑南新区圣火广场一景。记者从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了解到,随着辽宁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的全面开展,该广场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划将被重新评估并调整。

  “我们将使用更权威更精准的数据来源,更科学地评估、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该研究院生态所所长吕久俊介绍。

  自《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发布后,辽宁省委、省政府今年陆续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全面启动辽宁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制度建设工作。

  6月,《辽宁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导方案》出台。该方案指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的第一步是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而这第一步工作,正与气象工作息息相关。

  据介绍,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4个指标,每个指标的计算提取都和气象要素密切相关;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包含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4个指标,其中有3个指标受气象要素影响。“在划定和科学评估这条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的红线过程中,气象因子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吕久俊说。

  一番精益求精的科学绘制

  使命既定,行动迅速。经过多番沟通,气象需求明确且迫切:气象原始数据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科学评估至关重要。不同于常规的气象数据处理,相关部门需要在采集原始气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空间分析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再加工。

  其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工作采用了模型评估法,对数据量的需求非常大。目前,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要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获取1985年至2014年省内32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气象数据,将其作为气象因子基础数据。

  对此,气象部门建议按照气象行业标准,将长序列数据的时间段更改为1980年至2010年。如此一来,省内气象观测站点便可增加到61个,包括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雨量、多年平均风力因子、多年平均蒸发量、蒸散量数据等9个气象因素,大大充实了评估所需的数据量。

  吕久俊表示:“省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数据是省内最权威、精准度最高、更加符合行业标准的数据。我们将以最新的气象因子数据为依据,对前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进行重新计算评估,确保科学准确划定红线。”

  一次因红线而动的主动融入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气象相关工作顺畅推进的背后,是气象部门的全面主动融入。

  早在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导方案征求意见阶段,省气象局就围绕其中的气象技术支撑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很快,一支由多部门联合组成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气象工作组建成,并与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接。

  今年7月,辽宁省成立了制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保护领导小组,省气象局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省国土、住建、水利、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省生态红线划定工作。8月,省气象局已完成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等9个气象因子的数据加工处理。

  在融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过程中,省气象局始终以法治思维,推动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结合实际做法和经验,省气象局制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气象因子计算规范》国家标准的初稿,明确规范此项工作中气象因子的内容和计算要求。此外,气象部门还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卫星遥感生态监测业务发展,推进水源涵养区、典型湿地等红线区的气象监测站网建设。

  “希望辽宁在努力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的基础上,在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气象保障方面多尝试、多探索、多作表率。”8月16日,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在听取辽宁省气象局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汇报后对这项工作寄予更高期望。

电影盒子

  一次提升生态气象服务能力的长跑

  如果说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次长跑,气象工作融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则只是其中的一个弯道。近年来,辽宁省气象局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全面提升气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

  早在2012年,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就编制了《东北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该报告根据东北区域近五十年气候变化观测资料及区域特点,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等敏感领域的影响,提出能源、自然生态系统等重点领域对气候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为政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参考。

  2016年8月,辽宁省气象局建成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数据与应用中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的科技支撑。如今,利用该中心的资料,气象部门已对辽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并制定了4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行业标准。

  此外,气象部门还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建立了完整的辽西北荒漠化遥感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荒漠化的动态遥感监测,为辽宁省政府多个重点生态工程提供决策依据。

  面对长跑,辽宁省气象部门更希望用实力提振信心。省气象局局长王江山表示,全省气象部门将以融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的生态气象监测体系,发挥气象部门生态监测和评价业务优势,丰富生态气象业务内涵,以多维度、广覆盖的气象保障服务助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7年9月1日一版 责任编辑:苏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