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里的冬天,只有28个字,却以神来之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冬景图

  暮色中,城楼上吹响了报时的画角,那悠远的角声萦绕在小城中,回荡在旷野上。

  随着黄昏夜幕的降临,新月冉冉升起,月光斜照着半个庭院,山坡上覆盖着白雪,山前溪流蜿蜒。

  水边有着竹篱茅舍的小村庄,升起几缕轻烟,在衰草暮霭中弥漫着,扩散着。

  

  这是元代白朴的[天净沙]?冬描写的冬日景色。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元?白朴[天净沙]冬

  这支曲子,只有寥寥数语短短28个字,却以神来之笔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冬景图。

  古今评家论诗,均重诗情画意,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手法高妙,意境深远为诗之极致。这首散曲清新婉约,确实是一首去尽雕饰、天然自成,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的佳作。

  

  这首小令的突出特点是意象的构成和语言的运用,作者把一组由自然景物构成的意象并置,字字写景,完全没有直接抒发陈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蕴,是在对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来的。也都是通过一组自然最物的意象组合,来构或一幅富于特征的画面。另外,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一时一地有特定具体内容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

  这首小令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构成了诗的意境。王夫之的《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白朴的这首小令,在情景之间,正追求着“妙合无垠"的臻境。

  

  诗人选择了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一声画角谯门”。画角:古代军中用以昏晓报警的号角;谯门: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盗和御敌,京城和州郡皆在城门建有望楼。开篇首句,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气氛苍凉的环境之中:在暮色中显出轮廓的谯门,萦绕在谯门内外悠远而哀婉的角声,这是画面的一侧,接着作者将视线转向四方:黄昏夜幕降临,新月升起,月光斜照庭院,山坡上覆盖着白雪,山前溪流宛延。孤村里升起几缕淡烟,在衰草暮霭中弥漫着。

  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令人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得寂寥凄迷;而谯门的画角声声,虽然打破了这冬季黄昏的寂静。却又于凄清种平添一种肃杀森严的气氛。

  更具妙谛的是,这些看来似单纯写景,而实际上无不暗含了作者之情思。

  在那样的傍晚时分,那呜咽的画角声,是报时?还是诉说士卒戍远征战之苦?是思乡之卒在悲泣?还是家人在向他们呼唤?

  

  这支曲子如画家之写山水,无需浓墨泼洒,只是淡墨勾画,寥寥数笔,一幅色彩淡素,构图新颖独特,笔法简约寒冬孤村雪色图就跃然纸上了。

  表面上看,这些物景似乎彼此孤立,实际上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而且,画面有动有静,和谐有致,彼此相映衬成趣。字里行间,隐藏着一股孤傲清高之气,也许正是作者人格的一种折射吧!

  

  也许,这种寥落的心境,在白朴来说,是事出有因。白朴生于动乱之中,长于亡国之时,经历了家国破亡之变,在兵乱中逃难,于流离中失母。父亲白华先仕于金,后降于宋,最后归顺于元,心情经历的复杂可想而知。变乱的时代和自身的经历影响了白朴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他并非没有才能,但却厌恶元代官场的混乱,终身没有出仕。

  

  另外一首《天净沙·冬》,则有着分明的自我和人生意气。

  门前六出飞花,樽前万事休提。为问东君消息,急教人探。江上小梅先知。

  ——远?白朴《天净沙》?冬

  这是看到下雪时的欣喜。看见雪花片片,放下一切忧愁开怀畅饮。大雪也孕育着生机,隐约飘来一缕清香,急忙让人去探看,是江边梅花开了吗?

  

  两首小令,两种不同的风格和情趣,但却都是美到了极致。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