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不是一颗小豆子

  原创 梅姗姗 风味星球   

  汪曾祺对老家春天最深刻的记忆,除了运河上千帆过尽绿梢头的生机,就是窗台外望出去,满眼碧绿的麦苗、油菜、蚕豆花。

  刚结的蚕豆是真好吃,“嫩蚕豆连内皮炒。或加一点切碎的咸菜,尤妙。稍老一点,就剥去内皮炒豆瓣。有时在炒红苋菜时加几个绿蚕豆瓣,颜色鲜明,也能提味。”

  这导致成年后住在北京胡同里的老汪,一看到香椿发芽河堤挂绿,就止不住地想家。

  “北京人是不大懂吃新鲜蚕豆的,北京的蚕豆是从南方运来的,卖蚕豆的也多是南方人。南豆北调,已失新鲜,但毕竟是蚕豆。”

  吐槽之余,顺便想起了关于蚕豆的未解之谜,“我小时候吃蚕豆,就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叫蚕豆?到了很大的岁数,才明白过来:因为这是养蚕的时候吃的豆。我家附近没有养蚕的,所以联想不起来。”

  《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第四集《种豆南山下》的导演王佳茵,在最开始调研的时候,也没想起来蚕豆和蚕的联系。

  她先是到了绍兴,去吃了孔乙己最爱的茴香豆,然后一路南下来到嘉兴平湖,吃了当地的煮蚕豆,最后来到了桐乡,也就是片中故事拍摄的地方。

  “一开始根本没看到蚕豆,眼前全是桑树林,就觉得这个地方怎么全都是种这个东西?当地人说这里主要是养蚕的,我就突然想到汪曾祺的这篇文章,连忙问当地人有没有种蚕豆。他们指着路边让我看,紫色的小花就出现了。”

  在桐乡,蚕豆是个种起来非常随意的植物。

  “好的土地都会留给桑树,蚕豆就是房前屋后马路边随手种,想起来就吃一些。它甚至会被用来当作不同人家地的边界线,你家田和我家田中间,种行蚕豆来区分。”

  不得不说江南真的太适合种蚕豆了!这个在其他地区还保留“胡豆”——这个身世之名——的豆科植物,西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迅速落地生根。

  那时的中国,农耕交替主要依赖24个节气,而庆贺节气变更最好的方法,便是依时而食,大吃一顿。时令的蚕豆、雷笋、藠葱被农家巧妇做成立夏饭,趁鲜食嫩也成了南方地区对蚕豆的主要吃法。只有没吃完的才会被晒干,做成零食或发酵成豆瓣。

  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蚕豆吃法,与蚕豆老家亚非交界处,完全不同。

  王佳茵说,埃及,也是一个适合讲述蚕豆起源的地方。

  这是个横跨亚非两洲的国家,人类文明的重要诞生地之一。几千年前,蚕豆在这里被驯化成重要农作物,至今仍是本地的主要食材之一。只不过当地人更喜欢把蚕豆晒干后再水发炖煮,碾磨油炸,很少在鲜嫩时就拿来吃。

  埃及开罗街头一家做了50年蚕豆炸丸子的店

  摄:Hamada Elrasam

  “因为疫情,我们的行程被迫取消了。埃及的蚕豆其实会是个很有趣的故事,不同的国家,基于同一种食材,怎么演变出不同的饮食风格。”王佳茵说。

  因为古埃及的影响力,蚕豆曾一度成为地中海一带,乃至整个阿拉伯国家的核心食材。《风味人间》第二季拍摄过的鹰嘴豆泥,原型就是古埃及人几乎顿顿要吃的蚕豆泥。而在1492年以前,当欧洲人提到豆子这个词,默认说的就是蚕豆。(本处参考历史学家Ken Albala的著作《豆:一段历史》)

  但在今天,除了埃及本地,蚕豆几乎全无了往日的光辉。这跟古埃及的没落有关,也跟蚕豆自身的局限脱不开干系。

  蚕豆中所含的一些物质,需要人体一种名叫“葡萄糖-6-磷酸脱氢”的酶来代谢。当蚕豆传到地中海时,当地人因自身基因缺陷,身体并不生产这种酶。于是大量食用蚕豆后,很多人会产电影蜜蜂生黄疸、贫血等症状。

  绘画中的毕达哥拉斯和蚕豆,毕达哥拉斯一脸“嫌弃”

  *atlasobscura

  逐渐的,不同国家开始放弃蚕豆,原本要用到蚕豆的菜款,也被逐渐替换为本地的特有豆类。好在每个国家都能找到自己的豆子,而这也是豆科植物的另一大特征:无处不在。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豆子王国”。

  这句话来自佳茵调研是看到的《豆:一段历史》这本书。历史学家Ken Albala的一句话引起了她对豆子强烈的好奇:“提到稻米人们下意识想到的是亚洲,提到小麦是欧洲,提到玉米是美洲…那么提到豆子,你要么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地方,要么想到的就是自己最熟悉的豆子。”

  每个国家都会找到一种自己的豆子:比如,放弃蚕豆后,今天的阿拉伯国家普遍选择了鹰嘴豆作为传统豆泥的主原料。

  南美则是利马豆的天下,《种豆南山下》里就探索了独属于玛雅人的米尔帕种植法。这种全生态的种植体系,体现的是豆科植物为土壤固氮增肥的独特能力。

  地处南亚,以素食为主的印度,小扁豆几乎是印度人身体全部所需蛋白质的来源;

  印度小扁豆

  *lemonblossoms

  而在中国,大豆不仅是豆腐、豆芽、豆腐乳、豆浆的主原料,也是猪牛羊等家畜的主要饲料。

  “豆子从没在任何历史时刻起到过绝对关键的作用,但它一直拥有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气质”,王佳茵说。“它给人类带来了植物蛋白,带来了很多营养。并且在生活里面,我觉得每家都很难不找出几颗豆子。”

  王佳茵是东北人。

  她记忆里,东北的冬天是没有绿色的,叶子都掉没了,满眼望去雪白一片,人们猫在家里,吃着夏秋时期提前准备的,腌渍、冻好或晒干的蔬菜,除了人,很少能看到活的东西。

  要想得到一口新鲜脆嫩,唯一的选择就是炕上发的豆芽。

  “这也是我选择东北作为豆芽故事落脚地的原因。” 王佳茵说。“它一开始其实是我凭借生活经验的一个设想。我们小时候,冬天蔬菜种类比较少,豆芽是最典型的蔬菜,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如果把豆芽放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窗边下着雪,然后绿豆芽升起来,会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故事。”

  带着如此构思,王佳茵一路向北,从辽宁走到黑龙江,最后来到最北端的逊克村。

  找到俄罗斯族的彼得罗夫一家其实是意外。“逊克县本身就住着很多俄罗斯族的人家,刚好去的时候村子比较冷清,大部分的人都搬到了县城里住,彼得罗夫是为数不多还驻守在村里的。我们到的时候,他们一家正在聚餐,特别热情,也没问我们是干什么来的,就邀请我们一块儿把饭吃了。而我进他们屋里的时候,阿姨的炕头上正好就在发豆芽。

  吃饭的时候,你能看到阿姨自己做的冻菜、腌的黄瓜,还有水果罐头。总之很丰富。“我记得阿姨说了一句:冻菜没剩多少了。很多灵感瞬间就打通了。”

  发豆芽需要一周的时间,等这批豆芽发起来,阿姨家的冻菜也就吃得差不多了。等豆芽再吃吃光,雪就要开始化了,而发好的豆芽也恰好能帮助家里撑到每周一次卖菜的三轮车来。

  于是豆芽不仅成了生命力的象征,成了猫冬时打发时间的一个好方法,也是青黄不接时,老百姓最可靠的依赖。

  “我所有讲的故事都是贴近生活的,没有一个故事是单纯的讲豆子。”

  第一个榼藤子是讲人类祛毒,与豆子接触的过程;发豆芽则是人类补充生活不足时,一种闲情逸致的选择;腐乳则是地方造物,一方水土养一方腐乳的感觉。它都是从某种角度来反应,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是怎样的。”王佳茵说。

  而我们对豆子的不同使用,也是我们对生活的选择。

  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每个人自己就是豆子。

  我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成为稻米、小麦这样全球性的主角,但我们可以是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虽然平平无奇,但顽皮灵俏,而且非常重要,也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者:梅姗姗

  编辑:斯小乐

  排版:风味君

  头图:《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

  原标题:《谁还不是一颗小豆子》

  阅读原文N,N,MMN   2123254576677890990989100GHGHUYR6YE4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