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举行:探寻立德树人新路径

  5月25日,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联合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共同举办“2021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

  2021年小学教育发展论坛举行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立德树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殷切希望。“真实的学习”是中关村三小的课程追求,6年实践探索,我们致力于在真实学习场景中,为学生打造“迷人”的课堂和“健壮”的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并提出真实的问题,探索并获得真实的知识、习得真实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品质。25日至26日,我们与来自全国的教育同仁,共同研讨——“践行真实的学习,探寻立德树人新路径”。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顾明远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顾明远提出,希望孩子们打好三个基础,即打好身心健康基础、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他认为,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好奇心。他最关心孩子能不能有开朗的心态。学习是愉快的,没有愉快的学习也就没有刻苦的学习。同时,学习不应该讲竞争,而要关注合作互助,共同进步。最关键的是老师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   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做了《以真实的学习应对真实的挑战》主题发言。她说,在中关村三小,学校用多样形态,呈现出“真实的学习”的样态。单学科课程中,老师们用大问题大单元展开学习;在跨学科课程中,推出基于国家教材的学科协同课程;在真实任务的项目学习里,不但跨学科,还跨年龄。“人生大课”系列,紧贴时事的主题探究式学习;在非正式的学习中,同学们在自主社团中进行自主活动和自由成长。

  但是,学校的生活从不是风和日丽,问题和挑战始终伴随。学校是一个可以出错,不怕犯错的地方。迭代式的问题解决,让创新的发生才成为可能,让学习发生在每个人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

  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教授、名校长、名师齐聚一堂,共同为小学教育出谋划策。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研究员成尚荣在发言中表示,真实的学习要培养真实的儿童,首先是真正的儿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立德树人的实现方式从学习方式变革开始,因为学习方式深处是思维方式,让学习方式从方法层面走到思维发展的深处,这才是真实的学习、具有挑战性学习。只有创造性学习才能让我们探寻到立德树人的新路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谢维和与全国的老师们分享了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坐井观天》的故事。当老师在课堂上说要鼓励青蛙要跳出井口时,一个同学却建议不要跳出井口,因为青蛙可能被吃掉。他表示,教育是对经验的持续改造。真实的学习,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完成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转换。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努力、自觉地学习,而不是仅仅是学生向教师学习。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敏说,作业并不是越多越好,老师不是讲得越多越好,应该让孩子有独立探索、独立研究、独立学习的时间。未来教育的发展要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进行教育空间的再造,要关注学生真实的问题。从小有问题意识,长大后才能从生活、社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创造。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朱永新做了《从“生活教育”到“真实的学习”》的发言。他表示,茶杯要有空位才能装水,成人不要把儿童的时间全部占满。新时代的教育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育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个人的生活力更加丰富、强健。最终他们才能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分享了《立德树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他介绍,立德树人的定位是党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中的“五育”就像一首钢琴曲,应该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急有缓。目前,中国的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小学教育水平名列前茅。现阶段,我国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除了教育界的专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带来了一场《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文化忠实的守望者》高端报告。他分享了新一代故宫人在“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口号下,是如何努力保护和开发故宫的,终于使故宫博物院的开放区域由2002年的30%达到了如今的80%。另外,他还讲述了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以及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个代表中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文化遗产在经历了申遗成功前后,获得重现和重生的过程。

  热情的孩子让知识产生新的生命力 在本次论坛上,“大家三小”的老师们用两堂跨学科课程和两个综合任务课程交流,展示了他们对“真实的学习”的思考与探索。

  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分析、拆解问题的能力。真实的学习主张跳出学科壁垒,释放课时,教师之间形成合力。于是,老师们设计了跨学科课程。

  体育老师刘鑫与数学老师崔杰共同上一堂《沙包投准中的数据表示与分析 》课。刘鑫老师带领同学们练习沙包投掷,举行PK赛。没想到就此引出了问题:“沙包投准小组PK赛,哪个小组水平高?”围绕这个真实的问题,数学老师带着同学们了解平均数及计算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

  说课老师明雨说,跨学科的合作,老师们将重心转移到解决真实的问题中来。“这是一个从1+1=1+1到1+1=2,再到1+1>2的过程。”

  作为冬奥会的志愿者,你如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介绍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语文老师陈红梅和英语老师吴铁萍带来了《世界遗产的动态描写》一课。这节大课不是给一个班讲,而是给一个班组群讲。“班组群”是在“三室一厅”的空间中,三个不同年级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大小孩子一起上课,跨学科课程的难度系数很高。

  同学们先分两个年级,分别进行语文的教学,再跨龄同上一课堂。孩子们轮转分享,既是分享者,又是评价者。随后,切换英语学科,播放学长视频,协同完成使者的任务。

  说课老师王璐介绍,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实践者、跨领域合成者、高情商合作者,老师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堂课以大任务的方式,体现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混龄互动的能力。

  每周二下午都是开展项目学习的时间。一个项目的设计需要项目名称、驱动性问题和问题链、项目实施流程图。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提升分析、拆解真实问题的能力,践行真实的学习。

  2049年是新中国成立百年,那时候的生活将是什么样的?三校二群开展了《我眼中的2049年》项目学习。胡婧老师介绍,在长达11周的研究中,同学们确定导师、明确分工、确定主题、查询资料、形成初稿。他们还有出版发行计划,邀请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举行了一场出版发行的申报大会。同学们填写出版申报单、准备推介内容、商讨呈现形式,各组现场推介,接受出版商及老师的点评,全部按照真实的流程进行。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二校四群带来了《稚语童言话党史》的综合任务课。老师们设计了驱动性问题和问题链:作为三小党史宣传小使者,如何设计一个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的大型展览?为了完成这次展览,同学们了解了百年党史中的关键事件、人物等。同时需要思考用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内容及感受。刘金老师介绍,在7周时间里,3个年级、8位导师、118名学生确定了“3+X”式的项目研究。“3”是每个小组的必选项目,包括百年党史的关键事件、百年党史的关键人物,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的感悟。“X”则是自主的展示方式。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红色电影、听红歌,最终以历史舞台剧、《档案》剧、诗歌朗诵以及人物访谈视频等四种形式呈现。

  “大家三小”的孩子们还进行了项目成果展与毕业论文展,热情地向与会老师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校园顿时鲜活而生动。“垃圾分类手绘图鉴”“动起来,让抗疫生活更精彩”“守望重阳”“关爱动物项目学习”……以知识手册、纪录片、文创产品等形式呈现的项目成果展,在学校的公共空间里展出。

  毕业项目,是衡量“大家三小”学子六年小学教育的“里程碑”。六年来,孩子学到了什么?得到了怎样的成长?单一纸笔测试远不够充分,面向全体六年级师生的毕业项目应运而生。《为什么高铁上硬币能屹立不倒》《论游戏对小学生的利与弊》《现金会被电子支付取代吗》……一份份生动的论文,吸引了很多老师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