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开学啦!家长们巧用时间合理做好幼儿教育

2020年的新春注定是永远难忘的,新型冠状性肺炎疫情的突然来临,不仅改变了我们往年热闹的春节,也改变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整个社会被按上暂停键,每家每户都只能宅在家里参与防疫,假期的一再延长,让我们很多家长和孩子有了更多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和空间。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幼儿园、家长、幼儿、该如何应对,利用这“难得”的时光,做好幼儿教育呢?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孩子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可以说孩子的学习是随时随地发生的。所以疫情期间孩子在家的一日活动都是课程,渗透着一些与幼儿园平时教育主题相关的内容,也渗透一些常规教育。

一、幼儿在疫情期间的生活与学习

1. 一日流程 不因疫情而混乱

如果不是疫情,孩子们应该在幼儿园里度过周一到周五快乐的每一天,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是有序的、科学的,各环节的要求也是要做到自然、有趣、高效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教育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生活常规活动又包括:用餐、就寝、如厕等很多小的细节。这些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但都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幼儿从入园到离园各个活动及活动之间的过渡环节都蕴涵着一定的教育契机和教育价值,也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们一天的情绪。因此生活常规管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疫情期间,建议各位家长也能参考幼儿园的一日流程时间和内容上的安排,动静交替,保持孩子疫情期间在家的一日流程能和在幼儿园里的一日流程大致相同。不因疫情而让一日流程变得混乱。

2. 生活习惯 不因疫情而凌乱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则大部分习惯是在幼年养成的,应当在幼年时期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终生享用的财富。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6岁的孩子各种行为尚未定型,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由于目前疫情期间,孩子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可能会因为延长的假期而变得凌乱了。

很多家长都说为什么孩子在家不如在幼儿园听话?那是因为在幼儿园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而家庭教育方式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幼儿园老师经常会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在幼儿园里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等等。所以,疫情突袭,假期延长,做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期待各位家长能严格要求孩子,不因疫情而让孩子已养成的习惯变得凌乱。

二、家长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学习与教育

1.用心陪伴 不因疫情而烦乱

一位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发现他的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你1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假如你一定想知道的话,我1小时赚20美金。”“爸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非常生气。约1小时后,他平静了下来,开始想着自己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于是,父亲走进儿子的房间,给了孩子10美金。“爸爸,谢谢你。”小孩欢笑着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为什么你已经有了钱还要?”“因为这之前还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孩子回答,“爸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1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是从中我们能看出现在成人的忙碌,和孩子期待爸妈陪伴的心情。平时,很多家长都说很忙,忙着工作、应酬,真的没时间陪伴孩子,或将孩子推给老人,或将孩子推给保姆,交由别人代尽父母责任。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陪伴不就是和孩子在一起就行了么。曾经有人对很多学生做过调查,父母和你在一起时最爱做什么?60%多的孩子回答是:玩手机。“手机病”父母似乎已成普遍现象,对于玩手机,孩子和家长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父母认为自己虽然玩手机了,但还是待在孩子身边,就是在陪伴孩子。但在孩子的眼里并非如此,孩子认为父母只顾玩手机,忽略了自己,甚至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那么喜欢手机,手机随身带着,我要是手机就好了,这样爸爸妈妈就能一直看着我,走到哪儿都能带着我”。童言无忌,却也恰恰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陪伴需要用心去和孩子交流。

目前疫情期间,大部分的父母亲都可以有时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并不习惯这种生活,心烦意乱,根本不能起到真正陪伴的作用,或玩手机、或者追剧、或电话长聊,就是静不下心陪伴孩子。

我们期待家长不因疫情而烦乱,静下心来,走进孩子的内心,用心陪伴,珍惜这“难得”的亲子时光,珍惜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延长假期,因为孩子的成长不可逆。

2.作息规律 不因疫情而紊乱

疫情防控期间,大家都待在家里好像除了吃就是睡,有的家长甚至每天上午睡到10点、11点起床,然后准备午餐,晚上看电视到深夜不休息。孩子不用上学,也跟着大人睡到上午10点、11点起床,忽略掉了早餐和上午的其他活动,由于白天睡得太久,晚上也是到点不休息,孩子就开始跟着大人作息紊乱了。对孩子来说,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期,良好的作息习惯能让孩子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让孩子的身体足够的休息。据科学研究表明,孩子身体在夜晚睡觉时的生长速度是白天的三倍。也就是说孩子在晚上的身体发育是更加迅速的,安稳充足的睡眠才能让孩子身体的新陈代谢更加活跃,让孩子更好的成长。普罗图斯说过:能主宰自己灵魂的人,将是永远被成为征服者的征服者。孩子的自律要靠家长的引导,只有自律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可能不够专业,在这疫情期间,其实很多幼儿园都会发给家长一些线上互动的绘画、绘本故事、律动、幼儿广播操、手指游戏等内容,让家长陪伴孩子一起动动手、锻炼锻炼身体、听绘本故事。就是为了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度过延长假期的亲子时光。所以希望家长不要因为疫情而紊乱了自己和孩子的作息规律。

3. 自我学习成长的过程也是对孩子的教育过程

儿童的气质大约在3岁左右显现,性格大约在6岁左右初步形成。父母榜样是儿童认知形成的基础,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因素,儿童观察父母的所作所为,就如同照相机一样将其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此时的儿童没有是非善恶的评价能力,无法判断这种印象是好还是坏,只会好奇而极力地模仿。3-6岁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时刻地自我觉察,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才能看见孩子成长背后的心理需要。当孩子看到父母的眼睛时时刻刻盯着屏幕,怎么可能喜欢上书本阅读?父母在疫情防控期间应当带头读书,和孩子一起读,共同成长,用身体力行的方法,影响孩子。

4. 生命与爱国教育是孩子终身的课程

疫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一个个家庭带来痛苦,一个个逝去的生命,一天天变化的数字,既让人痛心揪心,也让人反省反思。我们该如何给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通知》指出: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这是近年来教育部公开文件中首次提到生命教育。

这次疫情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次整体急刹车,每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陪伴在孩子身边,这是过去我们许多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而当下我们静下来了,也正是家庭教育、生命教育、爱国教育的最好契机,延迟开学,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