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渔父虽是普通人,但也是超凡脱俗的高人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不只记述了那些帝王将相的功绩,同时也记述了一些名士侠客的事迹。而在其中所记的几位渔父,虽然是社会底层人物,但见解不凡,行为超俗,有独到的人生智慧。

  

  下面,我按照他们出场的顺序逐个来谈一下。第一位是搭救伍子胥的渔父。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楚人伍子胥父兄被楚王杀害。吴子胥独自逃走,在前往吴国时,大江挡住,追兵在后。情急之中,一个渔父撑船来至伍子胥近前,将其渡过了江。伍子胥解下腰间的佩剑相赠,称这把剑值一百金。渔翁说:“楚国告示上说:抓到伍子胥的人,将被赏赐五万石粟,封授爵位,这些仅仅值一百金的一把剑吗?”坚决不接受伍子胥的赠剑。

  

  渔父像是伍子胥的一个超级“粉丝”,专为搭救伍子胥而来,他不畏权势,不贪名利,他明知楚王知道是他搭救伍子胥后,一定会杀他,他还是要救,真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忠勇之士。

  成书于东汉时的《吴越春秋》里多了个结尾,伍子胥再三叮嘱渔父,不要将此事泄露出去,渔父看他不相信,便自沉江底,以死明志。

  第二位出场的是和屈原谈话的渔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屈原被流放江潭,一个渔父问他何以被逐,屈原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道:“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针对屈原的自负、自信,渔父提出应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并启发他“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随浮沉、远害保全身的道路,没必要高标独立,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可以看出渔父是一位隐者,有道家思想,是边缘化的政治参与者。

  可惜,坚持“处世独立,横而不流”高尚人格的屈原,不会听从渔父的“忠告”。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渔父只得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歌曲飘然离去。

  第三位出场的是劝项羽渡江,以图东山再起的渔父。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被刘邦打得大败,逃到江边,一个渔父,也是乌江亭长撑着船只过来,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这位渔父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看到项羽有东山再起的潜力,能够分析当前和未来的形势,但是他只是一个能士,却不理解项羽的性格缺陷,就是好面子,好大喜功。跟了项羽这样的人,他的才能算是白瞎了。不光是他,还有英布、陈平、韩信等人,不过他们几个早早都离开项羽,投奔到刘邦那儿了。这位渔父可能也会识时务,转而为刘邦效力。

  《史记》中这三位渔父有着共同特点,都是眼光高远而独到,有胆有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智慧,但是都处于政治的边缘,不被统治者所重用。司马迁能记录下他们,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