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那个高考故意交白卷的河南“零分少女”,如今怎样了?

  

  2006年7月,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的一处农田里,一场“特殊”的采访正在缓缓进行着。

  田垄边,一个皮肤黝黑、衣着朴素的少女,对着面前的几位记者侃侃而谈,她的说话水平很是流利,脸上偶尔闪过一丝不耐烦。

  看得出来,她已经经历过多次类似的采访:

  “我这么做,就是想引起外界的注意!”

  在听到少女说的这句话后,一旁的记者们纷纷忍不住将惋惜的目光投在她的身上,似乎在为少女的某个举动感到怅然。

  她叫蒋多多,是2006年高考的新闻人物。

  

  每年高考过后,都会有一些优秀学子接受采访,这样的事情再常见不过。

  让人感到诧异的是:

  蒋多多之所以会被采访,并非她有多么出色,恰恰相反,她的高考成绩差得一塌糊涂。

  而这一切,竟然都是她故意所为。

  在这一年高考的文综考试中,蒋多多不但违规使用双色笔答题,而且还在试卷上写下自己对“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不满,其篇幅长达8000字。

  

  最终,她的总分成绩只有114分,文综被判0分。

  从三好学生到零分少女,蒋多多为何会做出自毁前程的举动?

  如今16年过去了,她又过得怎样了?

  

  贫穷的家庭,幸运的少女

  1987年,蒋多多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蒋庄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她是家里的次女,上有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

  蒋多多的父母是面朝黄土的农民,夫妻俩靠着耕种几亩田地,不辞辛苦地把三个孩子拉扯大。

  小到一日三餐,大到衣食住行,每一样都要精打细算。

  在这个家庭,贫穷宛如除不尽的野草,深深扎根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但贫穷并不意味着绝望。

  

  虽然生活艰难,可蒋多多从父母身上得到的爱,却不比其他孩子少半分。

  彼时,蒋家村的经济条件颇为落后,孩子众多又是常态,很多家庭迫于无奈只能让孩子辍学外出打工,以此减轻家里的负担。

  蒋多多是幸运的。

  她的父母经历过没学历找不到好工作的坎坷人生,因而越发体会到文化的重要性。

  当其他家长商量着“孩子辍学后去哪打工好”的时候,父母却异常坚定地选择让她们姐弟仨继续读书。

  “子女成才,走出农村到大城市生活”,成了蒋多多父母最大的心愿。

  父亲更是经常对她们姐弟仨保证道:“只要你们肯用心学习,就算砸锅卖铁,我也会想办法让你们继续读下去。”

  

  但是,“保证”并非一两句话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用行动去证明。

  对于务农为生的蒋父蒋母来说,供养三个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去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家里的剩余收入仅够勉强支撑一个孩子上学。

  为了能同时供三个孩子读书,蒋多多的父亲毅然放弃务农,到外面做起了保险业务员。

  虽然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但他反而比以往更加节约,在跑业务的过程中,这位可敬的父亲经常带着几块钱买来的馒头和矿泉水,以此来应付一天的生活。

  而在家务农的蒋母同样不轻松,她每天都要起早贪黑,独自打理15亩田地,浑身酸痛几乎成了家常便饭的事情。

  可即使工作如此辛苦,夫妻俩却始终没有半句丝毫抱怨,为了自家子女的未来,再苦再累他们都觉得很值。

  荒芜的农田在日复一日的悉心耕耘下,逐渐成为绿色的海洋,可以说,蒋多多姐弟仨的求学希望,是父母用数不清的汗水灌溉出来的。

  

  然而,人生不是顺风顺水的旅途,很多事情的发展往往会超乎人们的意料。

  艰难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良苦用心,在让蒋多多一度登上辉煌的同时,也为她此后的疯狂行为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别人家的孩子,无声的改变

  作为家里的次女,父母对蒋多多的宠爱,在三个孩子里可以说是最多的。

  当然,这也与她的懂事分不开关系。

  

  目睹父母不容易的蒋多多,从小就懂得帮家里分担压力。

  每天放学后,她第一件事要么跑到田里帮母亲干农活,要么赶紧回家洗菜做饭,忙完所有家务活后,她才去写作业和学习。

  彼时的蒋多多,丝毫没有日后疯狂胡闹的样子,她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亦是村民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除了勤劳能干,她在读书方面也十分出色。

  蒋多多始终记得父亲说的那句话:“读书是你唯一的出路,如果你不想一辈子干农活,就要好好读书。”

  父亲的告诫,加上自身务农时的体会,像一根无形的鞭子,鞭策着蒋多多不断前进,除了帮忙做家务之外,她几乎把剩余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勤能补拙,即使蒋多多在读书方面不算聪慧,可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她的成绩却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

  从小学到初中,她一路“畅通无阻”,获得的奖状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三好学生”等荣誉。

  家里那面破旧的、布满斑驳印记的土墙贴不下她的“荣誉”,于是父亲专门找了个精美的盒子,小心翼翼地把她的奖状放进去。

  狭小的盒子里,藏着父母对蒋多多的期望,也承载着她的未来。

  不可否认,蒋多多当时确实是个不错的读书好苗子,这一点从她高中阶段的前两年就可以看得出来。

  众所周知,高中时期往往是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拉开差距的重要阶段,事实上,农村出身的蒋多多,知识基础确实比城里的同龄人差了很多。

  但“出身不够,汗水来凑”,靠着异常勤奋的学习态度,在和城里孩子的较量中,起点不高的她却丝毫不逊色,成绩始终稳定在年级前15名。

  

  如果按照原本的轨迹走下去,保持良好的成绩,她未必不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完成命运的蜕变。

  然而,茂密的田野里总会有几颗长歪了的作物。

  随着年纪的增长,蒋多多的心态逐渐发生了不好的变化,更准确地说,她开始感到迷惘、不满和愤怒。

  而这一切,和她多年来崇拜的“信念”离不开关系。

  

  由于家庭贫穷,加上父母的教导,蒋多多从小就把读书当成改变自己人生的唯一途径。

  尤其是“姐姐考上大学”一事,让她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

  可读书毕竟是一件辛苦、枯燥的事情,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蒋多多逐渐陷入了迷惘,她想象不出考上大学后的生活,也无法理解改变命运的人生是怎样的。

  尤其是在步入高中之后,紧张的学习环境和巨大的压力,让蒋多多内心的迷惘转化为不满和愤怒。

  她对现有的人生步伐感到不满,对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感到愤怒。

  更要命的是,蒋多多性格沉默寡言,即使内心充满了困惑,她也不肯找老师和家人倾诉。

  

  心中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导致蒋多多对学习越发失去兴趣和耐心。

  最终,这颗沉默无声的“炸弹”,因为一本小说的出现,彻底爆发了。

  

  “优秀”的小说家,初入歧途

  2005年,蒋多多进入高二下学期。

  临近高三,学校早早就营造起了紧张的学习氛围,而大部分学生也体会到学校的良苦用心,纷纷投入忙碌的学习中。

  其中就包括了蒋多多。

  高考是寒门学子改变人生最简单的出路,尽管蒋多多心有不满,但她是接受了这一现实。

  

  那段日子里,蒋多多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课外的题海战术也从未停过。

  高强度的学习环境,让她顿感压力大增,迫切想要通过某种事物发泄一下。

  这个东西,就是写日记。

  从上小学开始,蒋多多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起初她写的内容还比较贴合实际,无非就是一些日常生活遇到的事情和心思。

  可自打高二下学期起,蒋多多写日记的方式变了,由于时间紧张,她的日记内容从最初的贴合实际慢慢变成了天马行空。

  这种“不拘一格”的写作方式,让深陷学习压力的蒋多多感到前所未有的乐趣,她不再撰写每天的生活,转而用写故事的方式,把内心的不满和幻想一股脑发泄到日记中。

  小小的日记簿成了蒋多多的精神“乌托邦”,对写作上瘾的她,似乎一天不写就格外难受。

  到后来,她甚至利用课余时间写出了一部短篇小说,

  

  对于这部自己“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小说,蒋多多自然格外看重,她趁姐姐大学放假回家,兴高采烈地拿出来让姐姐点评。

  没想到,姐姐对蒋多多的作品赞扬不已,不仅认为她有写作天赋,而且还让她把小说投稿给报社。

  蒋多多听从了姐姐的建议,不久后,她的作品中的一个段落果真被报社采用,并刊登了出来。

  这次“成功”让蒋多多欣喜若狂,她完全没有意识到:或许姐姐的赞扬只是出于不忍心打击自己,报社的一次采用也不能完全证明她的真实写作水平。

  多年来一直坚信“高考是唯一的出路”的蒋多多,猛然间被带到了一片新的天地。

  “原来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靠写作我也能取得成功”,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已经站在人生的巅峰,笑看其他还在埋头苦学的同龄人。

  

  命运的转折由此出现,从那天开始,蒋多多变了。

  当其他同学都在紧张备考,为自己的未来拼出一条康庄大道时,她却沉醉在写作中不能自拔。

  从利用休息时间创作,到占用学习时间写小说,蒋多多的写作速度越来越快,短短几个月不到,她就洋洋洒洒地写了好几篇小说。

  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每创作完一篇小说,蒋多多都会将其分享给班里的同学阅读,而同学们也没有让她“失望”,纷纷夸张她的文笔极佳,很有成为作家的潜力。

  在众人的夸赞中,蒋多多感觉整个人被装上了翅膀,走路都飘飘然,仿佛那个曾经需要她十二年寒窗苦读才能得到的机会,如今却唾手可得一般。

  无知限制了蒋多多的眼界,错把天赋当实力的她,忘了成功的背后,需要的不仅是天赋,还有用时间累积的眼界、知识、阅历。

  

  当然,谁都会有年少无畏的时候,蒋多多的错误认知并不算什么大事。

  真正让她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是被怒火和自傲扭曲的怨恨。

  

  执迷不悟,越发疯狂

  蒋多多醉心于创作的弊端很快就显现了出来,她的成绩一落千丈,从年级前列跌落到倒数的位置。

  班主任察觉到蒋多多的异常,在找她谈话的同时,还苦口婆心地提醒她:“现在你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学习,其他事等高考过后再说。”

  

  然而,彼时的蒋多多已经被膨胀的自信蒙蔽了双眼,她对老师的话嗤之以鼻,为了证明自己,她还拿出好几本自己创作的小说给老师看。

  但现实是残酷的,蒋多多自以为很优秀的作品,在博览群书的老师眼中简直上不了台面:

  “你写的小说不能算好,甚至有些幼稚,逻辑上也是漏洞百出。”

  在得知蒋多多的作品曾被报社采用后,班主任还特地去查了一下具体情况,结果发现那只是一家小到不能再小的报社,根本不具备任何证明的实力。

  秉着“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原则,那天下午,老师和蒋多多谈了很久,说了很多用心良苦的话:

  “其实有梦想是好事,但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不仅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

  “你现在好好学习,报考好的大学的中文系,到时候再成为作家也不迟。”

  

  听完老师的话后,蒋多多沉默了,那天晚上她破天荒地没有再动笔创作。

  说到这,也许很多人会以为:蒋多多被老师劝回头了,从迷惘中清醒过来。

  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想法。

  执迷不悟的蒋多多,非但没有听从老师的劝告,反而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读书上。

  她认为老师太过古板,不懂得灵活变通;

  她鄙视应试教育,认为“用分数决定未来”是不公平的。

  蒋多多心中扭曲的怨恨最终还是转化为行动,她不断地找身边的同学讨论,想要寻找和她一起抨击的对象,可众人心系高考,哪有时间听她瞎扯掰?

  

  看着沉浸在学习中的同学们,蒋多多的心里充满了愤怒和悲凉,她甚至觉得自己是唯一一个“清醒”的人。

  蒋多多不服,在得不到身边人的回应后,她又把目光放在了“挑战老师”上面。

  在一次语文作业中,蒋多多将她对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的看法一股脑全写进了作业本里,希望以此得到老师的认可。

  不曾想,老师在看完她的长篇大论后,只是作业本上轻轻回复道:“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

  

  这短短10个字,成了压垮蒋多多理智的“最后一根稻草”,她宛如输红了眼的赌徒,迫切地想要靠手中仅剩的筹码进行逆风翻盘。

  谁都没有想到,被怨愤冲昏头脑的蒋多多,竟然会把高考当成她的闹剧筹码。

  

  被粉碎的人生,悔之晚矣

  蒋多多之所以会把高考当成闹剧的筹码,就是希望以此来引起外界的关注。

  换句话来说,她始终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只是身边的人眼界不足,没法理解她。

  偏执的性格,才是她走向歧途的根本原因。

  

  2006年高考那天,蒋多多在考场上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双色笔,抱着“一举震惊世人”的心情,洋洋洒洒地在试卷上写下长达8000字的文章。

  其内容无一不是抨击现行高考制度,她甚至还把自己的笔名“心碎飞魔”写在密封线外。

  12年寒窗苦读换来的未来,就这样在蒋多多的笔下化为灰烬,连同父母含辛茹苦的期盼,也彻底烟消云散。

  或许是“做贼心虚”,蒋多多高考前再三强调不要父亲接送,但当她走出考场时,父亲却已经等候她多时了。

  看着父亲充满期望的目光,蒋多多顿时感到一阵心虚,她不知道该怎么和父母交代,于是冷冰冰地对父亲说道:“考上是不可能考上的了,我自己自有打算。”

  父亲落寞的背影印在蒋多多的脑海中,那一刻,她慌了。

  然而,人生没有后悔药,从她在考场上掏出双色笔那时起,一切都悔之晚矣。

  

  高考成绩放榜后,班主任把电话打到了蒋多多的家里,听到女儿的成绩后,这位可敬的母亲瞬间瘫倒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但绝望的不止是蒋多多的母亲,还有她本人,因为违规使用双色笔答题,她的高考成绩总分仅为114分,文综则被判为“0”分。

  蒋多多原本以为自己“敢为天下先”的举动会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殊不知正是这一胡闹行为,让她彻底与大学“告别”。

  更让蒋多多感到难以接受的是,她的“0”分情况确实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可并没有人对她的行为感到认同。

  铺天盖地的新闻里,人们对她的评价只有幼稚、不懂事、以及自作聪明。

  舆论的压力、父母失望的眼光、旁人的惋惜,在这重重压力下,蒋多多又一次做出错误的选择——逃避。

  

  填报志愿的当天晚上,她拿着此前攒下来的200多块钱,连夜坐车到郑州寻找还在读大学的姐姐。

  蒋多多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说给了姐姐听,姐姐听完后心疼地批评她:“闯荡社会没有你想得那么容易,你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回去复读。”

  然而,彼时的蒋多多已经彻底“疯魔”了,她听不进姐姐的劝告,于是连招呼都不打一声直接跑到菏泽,想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一个小姑娘想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立足谈何容易?到了菏泽,蒋多多才发现生活是那么举步维艰。

  在漫无目的地游荡了两天后,她花光了身上大部分的钱,最终只能买张火车票狼狈地回家。

  生活的残酷宛如利刃般刺进蒋多多的心头,击碎了她的狂妄自大,也打破了她不切实际的幻想。

  

  蒋多多越发感到窘迫,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小丑,被整个世界无情戏耍。

  在扭曲的自尊心的作祟下,她把最后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放弃了。

  

  最后的机会,打得稀碎

  彼时,蒋多多觉得每个人都在和她作对,都看不起她。

  但事实却是,很多善良的人都在帮蒋多多弥补过错,降低这场闹剧给她带来的代价。

  

  蒋多多曾寻求班主任的帮助,但老师也表示:“你现在只有复读,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父母在接受她考不上大学的现实后,也纷纷支撑她重新复读。

  甚至当地政府、妇联、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还特地为她送来学习资料,希望她能再努力一年,考上好大学。

  然而,蒋多多拒绝了,她宁愿逼着母亲把学习资料送还给人家,也不肯接受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蒋多多觉得众人是在可怜她,觉得她又穷又幼稚。

  殊不知,众人可怜的并非她在物质上的贫穷,而是直到这一刻,她依旧执迷不悟,亲手毁掉自己的人生。

  

  当身边的同龄人纷纷走向大学,开始新的生活时,蒋多多却彻底告别了校园,在家帮父母务农。

  她曾一度把希望寄托在写作上,认为靠自己的写作能力,就算找不到工作也能养活自己。

  但现实是残酷的,那几年,蒋多多创作了很多小说,并一一寄给报社,可结果永远都像石沉大海一般无人问津。

  在认清自己的真实水平后,蒋多多只能到城里打工,但由于学历不足,她所能找到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服务员或者工厂流水线女工。

  忙碌了好几年,结果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蒋多多绝望了,她又一次回到家乡,自此过上了和父母一样辛苦的农民生活。

  将手中的好牌硬生生打成稀碎,蒋多多的行为着实让人感到惋惜。

  

  白岩松曾说:“在如今这个时代,高考仍是绝大部分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最轻松选择。”

  渴望成为作家没有错,想在高考之外寻找另一条新的出路也没有错,蒋多多错就错在,她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低估了改变人生的难度。

  这个原本可以走出农村,过上另一种精彩人生的女孩,最终为自己的任性妄为付出了一生的代价。

  而她的姐姐和弟弟却踏踏实实一步一脚印,相继考上大学,并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满是枷锁的宿命

  如今,蒋多多早已结婚生子,她和丈夫蜗居在偏僻落后的小村庄里,住着破旧的房子,每天在农田里从早忙到晚,生活失去了惊喜,剩下的只有疲惫。

  尽管她已经想明白了自己曾经的行为有多么幼稚,甚至渴望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

  令人遗憾的是,此时的她,已经没有改变命运的能力。

  春去秋来,田地里的农作物种一茬割一茬,像牢不可破的囚笼,紧紧束缚着蒋多多的人生。

  

  后来,有人曾问她:“你是否为那场闹剧后悔过?”

  蒋多多没有回答,她站在田垄边望着碧绿似海的农田,眼睛里满是说不出的惆怅。

  许久后,她转身向一望无际的田野走去。

  烈日之下,蒋多多愈行愈远,背影也在阳光下越拉越长,走向那条由她一手塑造,满是枷锁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