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赏析》教案设计

  《高考诗歌赏析》教案设计

  一、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概述

  2020年高考一共九套试题:全国一卷、全国二卷、全国三卷、山东卷(新课改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和江苏卷。九套试题均考诗歌,分别考到的诗人有:李白(北京卷)、杜甫(山东卷)、陆龟蒙(全国一卷)、韦庄(天津卷)、王安石(全国二卷和江苏卷)、陆游(全国三卷)王勃和王昌龄(浙江卷,比较阅读)。

  诗歌作者均为唐宋时期的诗人:唐代李白、杜甫、陆龟蒙、韦庄、王勃和王昌龄,宋代王安石和陆游。其中全国二卷和江苏卷选择了同一个诗人王安石的不同作品,这也算是一种巧合吧。浙江卷考了诗歌比较阅读,选择的诗人是王勃和王昌龄,这一命题形式值得关注。

  二、 2020年山东卷诗歌阅读解析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 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一)解题思路

  第一步:读懂诗意——“五看”法:

  1.看诗题,根据诗题想时、地、人、物、事、缘由、题材。

  《赠别郑炼赴襄阳》,从“赠别”二字,可以看出这首诗的题材,是一首赠别诗。“郑炼”为送别的人,“赴襄阳”交代地点和事件。公元762年,郑炼离开严武幕府,准备起身回家乡襄阳。对于这位诗友的离去,杜甫很是伤感。杜甫喜欢他的品格、学问,把他称作“郑子”。于是写下这首送别诗。

  2.看注释,想背景、推断情。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5%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