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老爷卫生部?”1965年,毛主席读卫生部的报告后如此说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毛主席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大弟泽民从韶山乡下匆匆赶到长沙,告诉兄长:母亲病了。毛主席于是连夜和大弟返回韶山冲,用手推木轮车推着母亲到长沙教会医院看病。教会医院的外国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病人患的是淋巴腺结核,需要住院治疗。但是,由于乡下人的身份和经济上的困窘,毛主席他们受到了歧视,想求一个病床位而不可得。最后,是新民学会的会员陶斯咏出面帮忙,才得以在医院安置了下来。

  剧中,毛主席和陶斯咏有这样一大段对话,他说:在中国的乡下,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论男的还是女的,都看不起病,买不起药,一辈子不知道医院的大门朝哪儿开,一辈子没见过医生,小病硬扛,大病自求多福,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得了大病就躺着等死。这个世道太不合理了,这一切都必须改变。假以时日,我一定会让所有的中国人,不管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有钱的,没钱的,都能看得起病,买得起药,我要让中国再也不会出现像我娘这样的悲剧!

  ……

  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劳苦大众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造福于民,泽被苍生,是毛主席终生不渝的愿望。

  话说,在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长钱信忠兴冲冲地向毛主席汇报卫生工作。他高兴地告诉毛主席:卫生部充分贯彻和落实了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作出的关于卫生部整改的批示,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方案,在全国十一所医学类院校开办三年制学习班,还增设了许多短学制的医学速成班,截止到6月26日,全国已拥有了总计140多万卫生技术员!

  

  但是,毛主席阅读了他交来的报告后,非常生气。

  毛主席当场发火了,他用极其严厉的口吻对钱信忠说:“这样的卫生部还算什么人民的卫生部?改叫城市卫生部好了,或者干脆叫老爷卫生部好了。”

  钱信忠一下子就懵住了。

  他从来没见毛主席这么严厉过。

  关于“老爷”这两个刺耳的字眼,钱信忠是第二次听毛主席说了。

  早在1964年8月,毛主席曾批评过北京医院脱离了群众,他在卫生部党组关于改进高级干部保健工作报告中写了批示:“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

  现在,到底是什么事儿让毛主席这么生气呢。

  原来,毛主席发现,钱信忠所说的这14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中,有70%聚集在大城市,有20%在县城,只有10%分布在农村。

  关于医疗经费的配置,城市占了75%,农村只有25%。

  这还得了?

  要知道,当时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5%!

  这明显不合理。

  于是,就在1965年6月26日这一天,毛主席召开了卫生工作会议。

  他在会议上再次提到卫生部是“城市卫生老爷部”,批评卫生部缺乏对农村群众医疗卫生应有的关心,指责一些医务人员只想留在大城市,坐在大医院,戴起大口罩,做起大“老爷”。

  毛主席要求卫生部转变观念,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重点投放到农村,语重心长地指出说: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应该把精力都放在了钻研高、深、难的复杂疾病上,而应该培养大量懂得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处理意外伤情的卫生工作人员,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卫生工作指示”。

  “六·二六卫生工作指示”发出来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广大城市高级医务人员纷纷下到了农村,开展了培养农村卫生工作人员的大运动。

  一开始,卫生部党组积极动员城市卫生人员到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号召主治医师以上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年老体弱多病者除外),分期分批轮流参加。

  毛主席认为应该把巡回医疗形成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真正扎根农村,做到为农民看病和培训农村卫生人员两不误。

  毛主席说,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务工作者重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出来的农村卫生人员,他们的学习期虽短,但可以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就算本事不大,也总比巫医和神棍要好。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时代的产物——“赤脚医生”应运而生。

  所谓的赤脚医生,就是拥有了一定医学知识的农民,受当地乡镇卫生院直接领导和医护指导,负责给农民送医送药。

  他们虽然名为医生,本质上还是农民,没有固定编制,以务农为生。

  能成为赤脚医生的人,通常是乡下的土郎中,或有医学兴趣并经过医护专业短期培训的知识青年。

  赤脚医生的出现,使农村卫生工作的局面一下子红火了起来。

  1968年9月14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读到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他欣然提笔,在《人民日报》上写批注:“赤脚医生就是好。”

  在毛主席的关怀和鼓励下,到了1975年底,全国有赤脚医生高达150多万,再加上其他卫生员、接生员,即分布在农村的卫生工作者达到了390多万。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得到了极大地的缓解,赤脚医生成了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

  

  老覃是七十年代生人,农村户口,生活在农村,对于赤脚医生的记忆,是我们生产队里的那位漂亮的小阿姨。

  这个小阿姨的药箱里,有我们小孩子望而生畏的听诊器、体温计、针筒、酒精,以及各种各样的药水、药丸,当然,还有诱人的七彩糖丸——那种糖丸,和现在我们看到的保济丸一样大小,装在一包包塑料袋里,五颜六色,非常漂亮。每当小孩子打了预防针,小阿姨就亲切地从塑料袋里挤出一颗或两颗,塞到小朋友的嘴里,作为奖赏。

  在那个年代,这一两颗糖丸就对小孩子有莫大的吸引力。

  每当要打预防针了,小伙伴们都欢呼着从村头村尾奔来,高高兴兴地撸起袖管,等待着打针,等待着发糖丸。

  打过了针,嘴里含到了糖,那种美滋滋的劲儿,可真甭提了。

  用现在的眼光看,赤脚医生的文化素养不高,医学知识有很多缺陷,但他们对推广和普及农村的医疗卫生知识、帮助农民诊治一些头痛脑热之类常见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可以说,由赤脚医生给农民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是那个时代能做到的最好办法了。

  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体制的各种改革不断完善,“赤脚医生”已经成为了历史名词,但毛主席的拳拳爱民之心,给广大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