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则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送给即将踏上新征程的2020届毕业生们!

  以下致辞排名不分先后,感谢校长、院长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课。

  幸福下去,别辜负那些你所经历的痛苦!

  ——在华东政法大学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叶青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你们的大学生涯、研途之旅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了。大学毕业是人生一个重要环节,毕业典礼更是一项重要仪式。今年是一个特殊的毕业季!首先我祝贺你们完成学业顺利毕业!今年因新冠疫情,自3月9日“线上开学”到现在,我们已有3个多月没有见面了。我想,在华政园的这几年时间里,尤其是今年以来,你们一定收获了不少的幸福记忆、感动时刻,也或多或少地初尝了一些人生的失意和痛苦,你们同意吗?

  你们走入校园的这几年,伟大的祖国母亲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和幸福:从“嫦娥四号”成功登月到“天宫二号”胜利归来,从“探索一号”万米海试到登顶珠峰精确测高,从年均减贫过千万到国产航母试航,就在昨天,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我们何其有幸,一起乘上这部新时代快车,体验令人畅快淋漓的“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今年1月开始持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的确打乱了我们的新年计划和愿望设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不安定感,我敢说,在初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时大多数人心里都在打鼓、在焦虑,甚至还会有些害怕。在这危急万分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1月7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1月20号就疫情防控做出重要指示,全国人民战疫精神为之大振,各方抗疫力量投入“战场”,这其中也不乏我们华政人的担当——为了保证“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工”,几百位“带课达人”“网红教师”和兄弟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必须安排上!700多门次的线上优质课程,必须安排上!包括你们很多毕业生在内的全球华政人捐赠的305万余元的抗疫捐赠善款,必须安排得明明白白!75万余平方米的华政园和2万余名的华政师生,必须守护得安安全全!

  华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榜样,他们没有因为遭遇疫情而怨天尤人,反而将其作为人生的一种宝贵的财富和难忘的回忆:单单在你们2020届毕业生当中,就有来自法律学院1601班的疫情辟谣专家俆奕聪同学,有进山派送防疫物资的法律学院1605班湖北籍退伍兵许波同学,有带领全家总动员、抗疫齐上阵的国际法学院1621班钱盈盈同学,有《律诗雷经天》音乐剧中雷经天的扮演者、刑事法学院林子扬同学,还有在寒冬时节顶风冒雪坚守村口、路口登记测温的法律学院1602班的章琎,经济法学院1615班的滕海波,国际法学院1616班的李妍、研1712班的苏煜,商学院1635班的朱杰,知识产权学院1659班的董佳怡,法硕中心1725班王菲、1729班王倩倩、1832班王笑笑、辛磊等一大批在疫情期间承担志愿服务工作的华政毕业生。在这里,我提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向华政的“最美逆行者”们致敬!

  当然,此时我们也应该向在座的和线上的荣获2020届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的李慧等148名本科生和陈煜帆等89名研究生,荣获2020届华东政法大学优秀毕业生的张美莹等263名本科生和李书琴等143名研究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经过举国上下几个月来的持续奋战,国内总体疫情已得到很好的稳控。这场疫情不仅倒逼我们树立卫生健康理念、改良生活习惯,也推动着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同时,也给今年的学生工作尤其是毕业生就业带来了空前巨大的压力。

  学生处的老师告诉我,这次疫情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焦虑和担忧,你们经历了史上首次“无固定期限”的寒假,很多同学居家欢度春节时的“母慈子孝”早已不再,也有不少人担心自己十几年习惯的课堂学习场景突然转移到了网上会“水土不服”,当然摆在你们2020届毕业生面前的最大困难恐怕还是就业,比如疫情之下相关行业招聘名额收窄的窘境,网上招聘信息匮乏与信息爆炸的结构性不均衡,踌躇满志却被招聘单位给出的实际薪资条件“分分钟教做人”,面对考研、考博、考公各种考而不决、时间一推再推的“灵魂拉扯”,决意“二战”却又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左顾右盼。同学们,你们真的太难了!但是对于你们这届毕业生来说,无论现在面对什么样的忧虑和痛苦,都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顾影自怜,唯一能做的只有微笑着奋斗,快乐地奔跑,华政人只争朝夕!4361名华东政法大学2020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安排,一个也不能少!

  同学们,四年前的开学典礼上,我对你们说过,“走进大学,你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今天,我还想对你们说:走出校门,你们仍要学会苦中作乐、苦海乐游。古人云:“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幸福快乐总是短暂,痛苦纠结却经常发生,如何将痛苦转化为幸福,在痛苦中寻找幸福,这一直是古今中外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论题之一。作为你们的校长、师长,在临别之际,我想用三句话、三个故事来分享我对幸福和痛苦的理解:

  一是在环境之中,要融入不要偏激,在规则的束缚下享受自由的快乐。

  英国法理学家、哲学家边沁对快乐、痛苦和法律规则三者关系,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在他眼中,规则的约束力是快乐和痛苦的来源,同时快乐和痛苦又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规则。作为政法大学的学生,我希望你们要学会在规则框架下将所经历的痛苦转化为积极的人生,展现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和热爱,而不是被苦痛折磨得扭曲偏执,被快乐冲昏头脑变得自大躁狂,更不能为了追求个人幸福就肆意践踏规则。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我们身边优秀华政人的例子。一个月以前,学校的官方微信号以及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都推送了一篇题目叫做《华政武汉姑娘签约“红圈所”》的文章,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转发。文章里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学校律师学院16级本科生杜珂飏同学,小杜同学大一时就读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律师梦和现实之中她迷茫过、摇摆过、反复过,但她在研究过学校转专业相关规定后就下定决心要认真学好行政管理课程,努力提高成绩,“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把该上的课上好”,最终凭借着超过3.7的平均绩点在大二转专业进入了律师学院,这是在迷茫之中对学生管理规则的学习和坚守。

  成功转专业的幸福很短暂,恶补法律基础知识的过程很漫长,小杜仍然很坚定,她选择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在学校的律师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校的实务课程育人体系下、在进博会志愿服务平台上,完成一次次坚守,这是在学习压力之下对学生本分的坚守;今年寒假期间,小杜基于对疫情严重性的判断,在返回湖北老家过年的前一天放弃了行程并始终坚持留在上海,按照学校规定每天及时上报个人健康状况,这是境况之下对防疫规则的坚守。面对一次次压力下的选择,小杜总是遵守规则、遵从理性,从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成功签约了“红圈所”金杜律师事务所。她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契合我的演讲主题,她说“只要认真、踏实,未来必定不会辜负自己”。

  这也引出我要讲的第二点:面对自我,要奋进不要抱怨,在持续孜孜以求、亦或是求而不得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曾经提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就是说人要不断的经历世事的磨砺,而且这种磨砺恐怕多数是失败的痛苦,然后才能明确自我定位,做到苦心孤诣、宠辱不惊、物我两忘。

  说到这里我想起前段时间在《解放日报》上读到的一篇文章,《没学过医却签下三甲医院,因为疫情期间实习,还是从本科到研究生都读这专业?》。说的是我们学校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沈昶邑同学成功签约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新闻标题很好地概括了大家的疑问,小沈同学是怎么做到“不对口就业”的?我想答案就是经受磨砺而不放弃理想。

  小沈本研7年一直攻读社会工作专业,从去年3月开始,他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专业实习,他多次咨询过自己的实习带教老师:医院是否还招社工?但当时得到的回馈是:没有。经历了初次求职失败的小沈没有灰心,他仍然坚守岗位,在最苦最累的老年科一待就是半年;小沈的执着感动了带教老师,于是推荐他去区级精神卫生中心继续实习,从去年10月至今年1月,他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相关工作,获得了留用机会;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到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的希望,始终关注中心的招聘动态,在看到招聘信息的第一时间就投出了简历并获得了面试机会,最终凭借着这两段扎实的实习经历PK掉了其他来自海内外名校的竞争者,成功被市精神卫生中心录用。

  通过小沈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在目前的求职过程、以后的工作过程,乃至以后未来整个人生历程中,你们都会遭遇不少的挫折,但我希望大家仍然要坚信这个道理,人须在事上磨,乐要在苦中寻。虽然暂时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但对人生理想、人生目标的追寻不能松劲,哪怕跑步时摔了跤,那也只是提醒我们要调整呼吸频率和步伐节奏,而不是告诉我们停止奔跑。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形势,大家要坚持这个判断——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东移,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及中国具有极大的内在发展潜力,这五个格局不会变!要对祖国的命运、对自己的前途抱有充分的信心,持续奋斗直至成功!

  第三点,就是在构建格局时,要博大不要狭隘,学会在奉献集体、帮助他人的沉静专注中收获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

  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了的话,也一定会牵入普遍的毁灭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同学们,华政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育人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希望你们树立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以天下为己任。

  希望你们向2005级蔡志成师兄学习,他在创办和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担当”和“责任”,他捐资设立励学金支持校园“无贷计划”,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学费。他说:“这个过程让我更好地体会到幸福感。因为如果说我们帮助人,或者说他领受了我们的帮助,这是一种美好的交流。”我很欣喜地看到,我们华政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已经传递到了2020届毕业生身上,毕业生代表朗玥同学、崔梦豪同学在刚刚的发言中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了责任这个命题。比如朗玥在发言中讲到了“即将毕业的我们,也应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华政人的身份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我希望同学们肩负好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国家建设的双重责任,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患得患失,扎根基层,立足岗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贡献自己的、实实在在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够在规则之下,相信自己基于事实和理性做出的选择,即使压力、苦痛、纠结让你暂时看不清眼前的路,只要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只要坚持奋斗,风雨兼程,就一定能擦亮属于你们自己的、绚丽的青春底色,就一定能看到光明、收获幸福。

  同学们,几年华政缘,一世华政人。因为华政园的几载春秋,不仅使你们涵养了这里一泓一斗、一草一木、一窗一瓦的大气、灵动,更积淀了这里一书一课、良师益友、德法兼修的深厚底蕴。在这里你们完成了对规则、对理想、对责任的坚守,实现了对自我、对环境、对格局的超越,长成了华政人的身量,更将肩负起华政人的使命,为建设法治中国不懈奋斗、奉献青春!

  同学们,现在,我们仍处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状态下,风吹苍生,这是一场生死狙击,也是一场身心历练,面对灾难,人应当懂得荣耻,并且愈发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我们彼此要珍爱珍惜!2020届华政“后浪”们,要狠狠地幸福下去,别辜负那些你们所经历过的!今朝一别,各自西东,诸君冷暖寒热,点点滴滴,将永在母校心头。

  同学们,我永远祝福你们,母校永远祝福你们!大家加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杨灿明校长在2020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家长、校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同学们回家!并对线上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们表示特别的问候!

  眼下的中南大草木正扶疏,水漾碧琉璃。我们的校园因为同学们的归来而更添生机与活力。往年的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尽情地以各种方式庆祝毕业、致敬青春,而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只能以这种特殊的形式相聚,共同庆祝属于你们的荣耀时刻。

  许久不见的中南大校园,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想念?大家有没有想念那漫天柳絮、三月里的云水湖?有没有想念那郁郁葱葱、四月里的希贤岭?有没有想念那格桑花烂漫、五月里的晓南湖?有没有想念那栀子花飘香、六月里的波澜广场?有没有想念九孔桥的水鸭、南湖畔的白鹭?有没有想念西苑的藕粉、南苑的烧烤?

  好久不见,我们对同学们也是十分的想念。想念你们在文波文泰里的专注眼神,想念你们在新体旧体上的矫健身影,想念你们争金夺银时的自信光芒,想念你们默默奉献时的灿烂笑容,想念你们穿着学位服“霸占”整个校园四处合影时的喜悦与自豪。

  在2016至2020这属于你们的大学四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美好时刻,分享了许多欢乐与荣光。我们迎来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而矢志追求,为建功立业新时代而努力拼搏;我们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小我融入大我,奋斗的青春为祖国歌唱;我们见证了学校跨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把青春的足迹镌刻在事业发展的新征途中;我们隆重庆祝了建校70周年,将“办人民需要的大学”的初心故事广为传扬。

  就在刚刚过去的5个月里,我们还共同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战斗中,我们与武汉这座城市结下了永生难忘的深厚情谊,与全国人民结下了生死时速的“过命”交情;我们震撼于万众一心创造和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智慧;我们感恩于逆行者们迎难而上守护生命的大爱与奉献;我们触动于人与人之间流淌的善意、传递的温暖。

  刚才,栾永玉书记为我们上了一堂思政大课,让我们进一步读懂了抗疫这本生动的教材,希望大家深入领会,身体力行。

  同学们,中南大虽然不是抗疫的主战场,但我们也打了一场硬仗。在这100多个日日夜夜里,当绝大部分同学在家闷病毒、“云学习”的同时,我们的校园依旧有序运转,我们的工作学习仍在继续。这得益于教育部、湖北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的亲切关怀,各地各界的爱心支援,教职员工的共同坚守和不懈努力,也得益于同学们的坚守、参与和配合。借此机会,让我代表学校向各个方面、各位同仁和特别的你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中南大的抗疫阻击战里,许多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心头温热、眼眶湿润。8名医护人员在守护校内师生健康安全的同时出征值守集中隔离点,100多名党员先锋队员为师生配送百余吨生活物资,150余份决策咨询报告为科研战疫提供中南大“方案”, 2000多门“云课堂”在老师们的精心准备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顺利上线,4000余名党员师生踊跃向社区报到参加志愿服务,万千校友从世界各地通过各种方式鼎力驰援。这一个个故事背后,都闪耀着“求仁克己”的道德之光,饱含着“施仁布泽”的家国情怀,彰显着“仁民爱物”的价值追求。这种对“仁”的涵养和传承,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内核,铸就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成就了巍巍中华的坚强脊梁。在过去几年的毕业典礼上我讲了“情、理、法”和“真、善、美”两个系列,今年我正是想以“仁”字为主题开启新的篇章。

  今天,我就把这个“仁”字送给即将远行的你们。希望大家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探究“仁”的深度和广度,更加用心地去感受、去体悟、去践行,成为一个宽厚仁爱、悯人律己的大写的人。

  一是要修仁心,怀揣“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情怀

  仁者自爱,这种爱体现在悦纳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我们应该见贤思齐,但不是随波逐流、模仿复制。请大家一定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更好的自己的追求。让“仁”成为你的铠甲,有所坚守,有所执着,内心笃定,不失本真。仁者爱人,这种爱体现在包容他人的多样性。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更多元的社会交往,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幻,希望大家始终保持恻隐之心、同理之心、包容之心,学会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者博爱,这种爱体现在拥抱世界的复杂性。这次疫情让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乾坤宇宙、山水草木,飞鸟游鱼,万千世界与我们息息相关,整个世界的前途命运休戚与共,每一个人都需要少一点傲慢,多一些敬畏。

  在我们中南大的校园里就有很多“心善渊,与善仁”的例子。会计学院的孙贤林老师从2000年起,每周无偿给学生补课,迄今已坚持20年,累计1000多课时,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和成长导师的他手机24小时开机,办公室的门随时敞开,只要学生需要就能找得到他。他被学生们称为“讲课时身上会发光”的老师,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在今年的毕业生中,有一位同学叫符双喜。他是2018年度全国“正能量志愿者”获得者、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他连续多年参加“春运暖冬行动”、孝亲敬老、社区普法等志愿服务工作,时数已超1800小时。我想,像孙贤林老师、符双喜同学这样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就能看得到他人的难处,懂得他人的需求,体会被需要的幸福,并且通过传递爱而收获更多的爱。只有这样,人的精神才能获得升华,人的生命才能彰显崇高。

  二是要习仁术,锤炼“道力战万籁,微芒课其功”的本领

  朱熹曾说“仁者,人心之全德”。对“仁”的追求应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要修满这门课的学分,没有捷径。首先要慎独,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兰叶葳蕤,桂华皎洁。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始终保持清雅高洁的姿态,草木尚有“本心”,为人更当如此。其次要敬畏,做到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为人处世有底线有准则,有所为、有所不为,崇德尚法、尊重他人、爱护生命。最后要勤勉,做到慎思明辨,以学修身。通过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生活学习,不断充实精神世界,雕琢日常行为,苦练报国本领。

  毕业是同学们学业的一个结点,也是你们人生旅途新的起点。教育不是始于大学,也不应该终于大学,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最富活力、创造力的你们,培养终身成长的意识和能力,以敏于思、勤于学的实际行动,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革新,提升修为、涵养品性,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在这次战疫中,除了刚刚栾书记提到的信息管理部总工程师李可主动请缨征战雷神山、火神山建设的例子,其实还有2013级MBA校友赵圆连夜组建突击队参与火神山的成品门安装项目,他们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过硬的专业水准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成就“十日奇迹”贡献力量。去年,我们有幸一同见证了中国会计史第一人、我校郭道扬教授的鸿篇巨制《中国会计通史》的问世。他每天8点准时在书房“报到”,一天写作11个小时,没有节假日、双休日,从71岁写到了80岁。一笔一划,手书近300万字,献礼新中国70华诞。郭老的学术造诣赢得世界的赞誉,他“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毅和“为中国会计史著书立说”的坚定信念更值得我们致敬。你们的师姐,扎根兰考做“焦桐”的2003级校友王晓楠,在焦裕禄精神的感召下,主动申请成为中国证监会派驻兰考县张庄村的第三任“第一书记”。她将乡村振兴作为己任,充分发挥所学优势,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法治建设和农村基层金融创新,一心只愿村强民富。

  这些都是潜心刻苦钻研,静心修习仁术,以所学所长服务社会的最好例证。同学们如能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做到这一点,定能创造出不凡的成绩,否则,就会留下有心无力的终身遗憾!

  三是要施仁道,勇担“计利当计天下利”的责任

  “仁者所以爱人类也”。这是古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的格局,更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光荣和梦想,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不变初心和崇高理想一脉相承。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就像中意学院这样参与全球抗疫的行动,超越了文化交流、知识交融,体现了大学应有的气度,那就是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我想,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不管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不应该囿于眼下的生活,始终不要忘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我们的中南大人一直在行动。中韩新媒体学院2017级的曲傲同学,曾服役于我国南海舰队长白山舰,在注射了黄热病、霍乱等疫苗之后,全副武装、真枪实弹地参加非洲转运任务;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和诺,以亲历者和观察者的身份,记录抗疫期间的所见所闻,将武汉的抗疫经验介绍给全世界。像这样既心怀天下,又能脚踏实地,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方向。

  今年是我们国家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在这个时候走向社会,正是你们建功立业、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作为校长,我相信你们已经学有所成,堪当大任。

  在今年的毕业生中有夏德彬等一批同学主动接过接力棒,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到西部和基层就业,“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心中饱含深情,脚下沾满泥土,肩上扛起责任,双手捧起希望,这是对“博文明理,厚德济世”校训精神的最好诠释。

  亲爱的同学们,在《论语》中出现高达一百余次的“仁”字,是中国古人的道德理想和立身之本,已深深溶入我们民族血液的精神底蕴和文化基因,对“仁”的不懈追求和美好向往,历经千百年未曾改变。希望从中南大走出去的你们,能始终记取这个“仁”字,以此作为善处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民族、与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善修仁心、勤习仁术、广施仁道的火种,让这种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同学们,时空的短暂分隔阻隔不了我们的眷眷之心、款款深情。今年我没有办法逐一给每一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拨穗,我感到非常遗憾。等待疫情过后,欢迎同学们在今后的任意年份返校参加毕业典礼,我们也会安排校领导参加各地校友会活动时,专门为你们补办学位授予仪式。

  这次特殊的毕业典礼将深深刻在我的脑海,相信也一定会成为大家特别的回忆。此别山高海阔、道远且长,热切期盼大家常回来看看,母校中南大一直在这里等你!千言万语道不尽,衷心祝愿2020届毕业生鹏程万里,前程似锦!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们!

  厦门大学法学院

  宋方青院长在法学院202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骊歌一曲终唱响,凤凰花开别样红。一场疫情之后,2020年的毕业季多了些许遗憾和厚重,但也别样精彩,法学院对你们的祝福与期望丝毫没有减少。今天,我们欢聚于此,用既特殊又温暖的方式欢送各位同学。首先,我谨代表法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圆满毕业、扬帆起航的法学学子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向所有为你们的成长付出辛劳、默默奉献的师长、亲人和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厦门的六月是最深情、最浓烈的季节。每逢这个时候,我的心情都格外复杂,既为你们学成归去而依依不舍,也为你们踏上美好前程而欣喜期待。几年前,你们怀着对大学和法治的美好憧憬来到厦大,为法学院带来了勃勃生机,廌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宇,无不承载着你们美好的青春与记忆,无论是在课堂里、还是在各种竞赛中,或是一次次社会实践,你们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你们饱含着人文底蕴而又充满了法律的精气神,感性十足而又有了更多理性,热情奔放而又多了几分成熟稳重。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你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居家抗疫”,认真开启云学习、云答辩、云求职,配合学校分批错峰复学工作安全有序返校;你们助力家乡共克时艰,例如留鄂师生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开展疫情产生导致的法律问题解答服务;你们捐资助力、投身志愿服务,如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雪琪在前线物资最紧缺之时组织海外采购捐献大量物资、启动心连心人文关怀系列项目等等,诸如此类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厦大法律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与使命感。我为你们感到骄傲!为你们而自豪!

  你们即将步入新的未来,走向祖国各地。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发展的最好时期,对你们来说既是人生际遇,也是时代挑战。我坚信,你们在法学院的这几年,锻炼了思维和能力,懂得了责任与使命,学会了大爱与奉献,为掌握未来已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面对当下的复杂形势和长期挑战,要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掌握未来、决胜未来,你们还需要在更多方面锤炼自己、提升自己。临别之际,我想借此机会对全体毕业生表达几点期许。

  第一,希望各位始终牢记将来不论你身处何地,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是人生的定盘星,也是奋斗的原动力。当你们踏入竞争激烈的社会,面对许许多多骨感的现实,最难能可贵的便是坚守理想。“每一代青年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作为青年法律人,你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家国情怀”对于厦大人而言从不陌生,在厦大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从来不乏胸怀家国情怀之典范,一代又一代的厦大人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接续奋斗,嘉庚精神更是刻骨铭心。2020年的这场全民战“疫”,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生动实践,厚植了你们坚韧不拔、从容不迫、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我很高兴地看到,今年你们当中有很多人选择去西部、基层、部队、国家重点单位奉献青春、追逐梦想。我真切期盼,从这里出发的每一位厦大法律人,都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法治建设作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第二,希望各位始终牢记将来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怀揣法治理想、践行法治理念。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今天的中国,已经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也开启了法治信仰的新时代。然而法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大批有信仰的人,前仆后继地推动,你们是其中的一位。作为法学院的学生,今后大家或成为法官、检察官,或是进入党政部门、或进入律师行业,或进入企业,不论你们从事何种职业,请你们心存法治信仰,用专业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迎接各种艰难险阻、化解各种矛盾挑战。当面对多元价值理念,面对复杂的现实与法治理想和信念冲突时,希望大家能够心境光明、行事磊落,坚守自己的法治信仰,遵守法律职业伦理,不畏权势、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我真切期盼,从这里出发的每一位厦大法律人,都能始终秉持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把它作为终身奋斗的一个目标、人生追求的一项准则,并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第三,希望各位始终牢记将来不论你身居何职,都要学思践悟、锤炼本领。“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获”,学习与你们的未来息息相关,一个保持学习的人,会充满活力和潜力。新时代新征程,你们需要具备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守正创新的学习品格。对于法律人而言,学习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是我们幸福和智慧的源泉。“厦大法律人”仅仅是一张通行证,一纸文凭无法承载你的一生。希望大家保持对知识的渴望,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保持对新事物的敏锐,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能力。面对新挑战和难题时学以致用,勇于开拓实践,勇于探索真理,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法治道路发展的需要。

  第四,希望各位始终牢记将来不论你身处何境,都要乐观自信、向上向善。未来总是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你们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希望你们始终拥有积极乐观、健康阳光的心态,坦然面对事业上、生活中的每一次成功与挫折,以豁达的心态直面人生的高潮与低谷,以宽容的性情对待人生的失落与坎坷,从容不迫,潇洒淡定,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希望你们带着善心爱心前行,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同学们,你们此生与法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请记住无论走得多远,学院永远是你们的坚强后盾,老师也是你最忠实、值得信赖的朋友,我们乐于分享你的成功,也会在你失意时助你一臂之力。希望你们常回来看看,与老师、学弟学妹分享你们成功的喜悦,你们是学院最宝贵的资源与财富,你们将永远是法学院的骄傲。明年我们将迎来建校100周年,非常欢迎各位同学回来,期待与你们廌园再相聚。

  我满怀祝福与期许,祝你们毕业快乐、鹏程万里!

  谢谢大家!

  危机与生机——送给毕业季的你们

  致2020届法学院毕业生

  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家长和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2020届同学们,你们要毕业了,在此允许我代表学院祝贺你们,祝贺你们花了数年时间终于在九龙湖畔习得了一些“游泳”技能,后浪即将入海,你们要开启奔涌之旅了……

  然而,今年是如此特殊,以至于我对你们即将毕业的喜悦之情无论如何都不够纯粹甚至也不够真诚。庚子年,疫情蔓延,这一年,开心喜悦兴奋和激动,都被它们的反义词所替代,生命似乎蒙上了一层怎么也挥之不去的灰暗底色。比如今天,在场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只有几十人,还有更多的同学没有到场;没有到场的同学们,你们一定很想念皇冠体育场—钢菊,怀恋身处文正图书馆密集书库脑补犯罪现场后那独特的恐惧感,思念桃李石前的留影与九曲桥边的荷花芳香……然而你们不能身临其境接受老师们的祝福并与老师和小伙伴们话别,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如此特殊的毕业典礼,这是全国高校学子遇到的第一次,我也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亲爱的同学们,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和人类生活的模式,全球同此凉热。疫情绝对是坏事,但疫情不是绝对的坏事。事有黑白之分,人有正邪之别,疫情也有疫情的价值。疫情的价值是什么?我以为,疫情的唯一价值就是反思疫情。反思发现,危机与生机,是疫情带给我们的一对最有价值的词汇。

  第一,学会面对危险,并从危机中寻找生机。

  疫情使风险社会之风险变成了现实的危险,而危险酝酿着危机,人类要学会在危机中寻找事物发展的生机。如果疫情是人类社会的常态,那么,学会面对危险并从危机中寻找生机,将会是现代人要确立的全新生存理念,也是毕业后的你们终身要学的重要功课。

  疫情为什么来?人类多年生活在极乐世界里,网络科技催生了宅神和网虫,醉生梦死的游戏党追剧党剁手党外卖党……我们向养育我们的地球奉献了什么?大量肉类食品的索取和一次性用品垃圾,消失的森林与融化的北极,白色污染与汽车尾气,惭愧啊人类,除了索取几乎没有任何回馈。人类社会主宰大自然的勇气,脱离了康德主义古典哲学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那是一种以反思辨析为路径达到理性状态的自主性——而发展为一种纯粹主观意愿的正当性,从而盲目追逐外物满足自己的奢欲,野生动物成为人类的食物,抽象的风险终于变成现实的危险。然而,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生活在高度现代性世界里,便是生活在一种机遇与风险的世界中”(吉登斯)。风险社会,人人都要学会通过危机寻找生机。亲爱的同学们,我知道你们中的很多人身在疫区,也了解你们中的一些人就业尚未有转机,恋人未满,同学未别,前途未定,疫情未消,种种苦闷也许冲淡了你毕业的喜悦,个人自身发展忧思也许代替了你对危险的反思。然而,你们和这个时代迎面撞上不由分说,时代选择了你们,你们没有退路。即将踏上社会征途的你们,要抓住时机反思危机寻找生机,丢掉抱怨,丢掉丧气。危机是大考,希望你是那个有智慧的人,通过危机找到生机,从危机中脱颖而出。

  第二,及时采取行动,把握时机变危机为生机。

  社会学有一条原理:“正常的东西支撑社会的运作,反常的东西导致社会的变化。”疫情终将并正在导致世界的变化,各国正在谋求行动改变现状。那么,我们的同学在疫情之下究竟成为了行动派或是逍遥派或者继续立足于拖延派?中国法学一直致力于建立自己的流派,法学流派是否建成尚未可知,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拖延派确是不争的事实。疫情不但让我们见证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也让我们见证了或高尚或卑鄙或幽微的人性,更让我们发现了同学们差距甚大的自律性。当“宅生活”变成“云生活”,线上教学成为常态,那些以往要花好大力气才能请到的大咖纷纷成为直播网红,免费听课成为疫情发给大家的福利,危机中蕴含了无限的生机。可是,很多同学根本不珍惜这一切。在疫情持续的几个月间,我们有些同学几乎什么都没有做,在线课程一次未听,自己导师长期失联,院长赠送的书一页未看,毕业论文一字没动,拖延症在疫情隔离的作用下终于并发为拖延癌。

  同学们,你们今天能顺利站在这里毕业,可有自己知道学院和老师为你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当你们“待在家中为国家作贡献”时,你们应该发现正是中国医生日以继夜的行动遏制了疫情;行动,才是改变世界的力量。危机中蕴含着生机,及时行动把握时机才能将危机变为生机。2003年的非典,国人不能出门,马云瞄准时机,将业务由线下转向线上,创立了淘宝和支付宝,这才有了今日的互联网行业巨头。2020年的今天,很多单位选择了在线办公,腾讯会议顺时而上,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其外部用户从零发展到千万量级,并顺利成为今年联合国纽约总部宣布的全球合作伙伴,腾讯市值陡升。对于有准备有头脑的人,危机蕴含的是机会,对于被动且无行动的人,只有“危”没有“机”。行动不仅仅有助于将危机化为生机,行动还可以帮我们对抗危机中的焦虑。疫情期间很多人忧思成疾心烦意乱,日夜追踪疫情消息没有一刻内心安康。疫情过后,如何警惕创伤后应激障碍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然而,如果你在关注疫情的同时,及时采取行动去做些什么,比如多写几篇文章,多听几次民法典讲座,多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多做做志愿者,多运动多跑步……这些都会极大缓解你内心焦虑,有助于你的心理健康。因为行动本身具有强度与专注度,它会让我们暂时忘记琐碎的日常并告别自己的烦恼,它会让人体会到坚持与收获的愉悦,使我们拥有力量和勇气。亲爱的同学们,面对危机,是坐以待毙,还是伺机而动,全看你自己。

  第三,领悟风险治理,抓住危机蕴含的社会治理之生机。

  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法律人,作为法律人,我们对疫情的反思终归有些不同于非法律人。法律人的初级目标是解决纠纷终极目标是治理社会。面对各种社会风险以及未来社会各种不确定性,如何从主导与多元、个体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等辩证关系的角度思考社会治理,应该成为未来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问题,也应成为今后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你应该思考的问题。在风险治理的问题上,有不同路径。风险学者贝克强调制度主义,鲍曼主张伦理与政治的双重策略,而我更赞成拉什的风险文化理论:即制度以外的边缘领域,包括习惯、无意识、身体的习俗和未被考虑到的范畴等边缘文化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无组织状态,人类社会应努力用诸如环境保护运动、绿色运输之类的亚政治运动去防范和化解风险。如果你反思了以上风险治理的种种理论,你将会意识到梭罗所说“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须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的”是多么的正确;你可能学会“荡除生活中所有花哨的东西”,会去改变我们以往的生存方式,砍掉没必要的会议,去掉多余的衣服家具,减少碳排放,吃简单的食物,住大小合适的房子,让你的灵魂轻舞飞扬。一旦你做到这些,你就实现了自我治理。“有余力,再学文”,实现了自我治理,身心轻松的你,才不会为外物所役,才能全部精力投入到你喜好的工作和热爱的事业,在不经意间,你的社会治理目标可能就会实现,所以说,风险危机酝酿了法律人实现社会治理目标的生机。通过风险治理理论,从实现个人治理最终达成社会治理之法律人的诉求。这和古人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前者是基于风险社会对个体之倒逼且借助风险理论而实现,后者则是基于个体主动之自发借助圣贤之求而达成。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即将扬帆起航乘风破浪,此去山高水长,望君多珍重;虽有万般不舍,终需解缆归岸。老师是你们的后盾,学院是你们的家;当你们参透了危机找到了生机发展了自我成就了伟业,不妨回学院看看,和老师侃侃。

  愿同学们谋生谋道,法行天下!

  祝同学们前程似锦,止于至善!

  不惧时代风雨 愿后浪们的未来阳光灿烂

  ——院长左卫民教授在法学院202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家长、老师和校友们:

  大家上午好!

  又是一年毕业季,但却是一个特别的毕业季。今年的毕业典礼也格外特别,首次采取了线上、线下的方式同步进行,为部分不能返校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准备了“云毕业”。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扰乱了我们的生活,也让你们这届毕业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工作,都面临着困难。但我相信人生并不总是阳光明媚,必然经历风雨,困难也终将会过去。虽然今天法学院的605名本、硕、博毕业生们不能全部来到现场参加毕业典礼,但我仍然要为你们送上我的祝福,祝福即将踏上新征途的后浪们能有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在过去几年里,同学们在幸福的川大法学院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下了最难忘的人生回忆。这几天,我看到校园里各个角落都有大家合影留念的身影,黑色的学士服、蓝色的硕士服、红色的博士服组成了川大六月最美的风景,让沉寂的校园恢复了几分生机。在法学院2020届毕业生的众多合影中,有一张本科毕业生的合影登上了四川大学官网首页,看到同学们青春洋溢的笑脸,我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高兴。

  在去年的毕业典礼上,我以“在挑战的时代奋力前行”为题致辞,以华为为榜样,勉励同学们:在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大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要直面挑战、奋力前行。一年过去了,时代的挑战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更加严峻:这次新冠疫情,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受最严重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那么,今年的榜样何处寻呢?我以为,榜样是白衣天使,甚至是我们中国老百姓。因为,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的人士特别是白衣天使主动请缨,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凝聚起了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与此同时,全国十四亿人居家隔离,出门佩戴口罩,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正是得益于这些最美逆行者们的坚守,得益于人民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中国才得以在短时间内抑制住了新冠疫情,逐步复工复产复学。

  同学们,时代的榜样在我们中间,信心和力量由此而生。离别之际,对标榜样,我想对大家谈几点期望。

  第一,怀揣家国情怀、找准人生定位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才能和谐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这次疫情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建议公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情形下,自己却率领医疗团队踏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奔赴抗疫第一线。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李文亮等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家国情怀。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你们更应该用家国情怀引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虽然你们现在可能还做不成什么大事,登不上事业巅峰,但是只要你们找准人生定位,脚踏实地,不妄自菲薄,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将个人发展的涓涓细流汇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滔滔浪潮中,用实际行动投身社会建设,就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第二,秉持理性、接地气的法治信仰 献身中国的法治事业

  全面依法治国时代需要我们信仰与中国相契合的法治,包括新冠疫情的防治等等都离不开法律,服务法治、献身法治更应该成为川大法律人的毕生追求。这种理想应该是理性的、接地气的。卢梭曾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刻在公民的心里。”同学们只有秉持接地气的法治理想,才能够推进公平正义的实现。

  如何坚守、推进法治呢?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仍然是一个很漫长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在座和在线的每一位同学们都能像坚守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一样坚守责任担当、坚守职业良知,用专业、务实、有良知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去迎接今后在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

  第三,磨炼自身本领 不惧时代风雨

  现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斜杠青年也逐渐成为时代的潮流,所以同学们,大学毕业只是一个起点,你们今后不仅要继续学习法律知识,还要学习其他社会需要你所具备的知识;不仅要有从事法律工作的本领,还要有从事非法律工作的本领,争取成为斜杠青年。这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就是很好的例子,朋友圈纷纷有老师、同学转发“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赛高考”。所以入了这一行,就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磨炼自身本领,拥抱时代挑战,积极、努力的去学习新的知识。

  第四,具备宽阔视野、争当一流法律人才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动、大调整时期,中国也正面临着错综复杂且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同学们作为现在的后浪、未来的前浪,应当具备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努力使自己在国内和全球化的竞争中成为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优秀法律人才。如今,在法治话语上西强中弱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观,我们依然面临着“有理难讲、讲了难听”的困局。如何在未来的国内、国际法治实践中打造、推进中国法治话语权也是值得你们长期努力的方向。

  亲爱的2020届毕业生们,身处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甚至是对抗与冲突并存的时代,意味着你们将经历一些磨难与考验。但是幸运的是,你们与我们都处在一个中国快速发展的大时代,大挑战与大机遇并存,我相信并祝愿你们:只要不惧时代风雨,奋力前行,作为后浪,你们终将会引领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