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新中国女性时代群像】智慧女神,为科学巨轮贡献巾帼之力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妇女》新媒体平台推出“70年新中国女性时代群像”特别专题。我们将通过《中国妇女》报导过的产业女工、大国工匠、现代农民、女村官、女航天员、女军工科技人员、女战斗机飞行员、女科学家等群体,记录和书写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女性精神以及由此折射的时代特征、时代理想,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科技”是高频词之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说,科学家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中国妇女》的人物报道中,有一大批这样的“民族女英雄”,她们孜孜不倦埋头科研,在默默无闻中从事着惊天伟业。

  

  在2015年诺贝尔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手中领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华社/路透

  报效祖国,向科学进军

  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获得科学奖金的三十四项研究论著的作者中,有三位女性,她们是力学家李敏华、物理学家何泽慧、冶金学家李林。

  李敏华为当年《中国妇女》撰文《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感受》。她的经历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科学女性的经历:出身书香门第,在海外留学,为了报效祖国,冲破重重阻力归国。当时中国科学院15名女学部委员中,11人是海外归来,表现出中国女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她们也是新中国各个科学领域的星星火种。

  1960年,纪念三八妇女节50周年之际,《中国妇女》刊登了时任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茅以升的讲话——《要树立雄心大志,做科学技术主人》:

  “广大妇女从繁琐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增添了一支巨大的生力军。但是仅仅依靠扩大劳动队伍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要求科学技术工作更高速度地发展……科协组织要帮助妇女同志更快地向科学进军。”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7月,《中国妇女》复刊后的第一期就刊登了社论《尽快地提高妇女的科学文化水平》。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全国各条战线上的妇女掀起了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的高潮。

  而当年从海外冲破艰难险阻投奔祖国的科学家们,经历了“文革”的坎坷,得以重返实验室,立志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创造力。

  在此期间,《中国妇女》报道了一系列女科学家。

  吴素萱,植物研究所研究植物细胞形态学的专家(《探索细胞奥秘的人》)

  姜槐,浙江医科大学微波研究室副研究员(《为了工人的健康》)

  吴锡军,中国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化工研究院工程师(《名扬海外的中国女专家——吴锡军》)……

  刚刚从德国进修留学回来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的女科学家韦钰,登上了《中国妇女》1982年第5期封面。她是新中国大规模正式培养的第一届研究生,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留学生之一,她进入西德亚琛工业大学高频研究所攻读博士,并获得该校授予的巴歇尓奖章,成为获得这个奖章的第一个中国人。她为祖国带回的“医疗生物电子学微波和超声波断层成象”研究课题,在医疗诊断、工业探伤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途,“可以更好地造福十亿人民”。

  这批人到中年甚至人过中年的女科学家,不计得失地承担起了科学发展的历史的重任。韦钰后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教育部副部长,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席……

  

  韦钰

  接续奋斗,斐然成果让世界看见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妇女》推出大会专版,介绍了中国女科学家的状况。

  “自1982年恢复学位制到1994年,已有1564名女性获得了博士学位,占博士总数的9.9%;有女科技人员309.7万人,占35%,中科院女院士29名,工程院女院士17人,分别占5.6%和5.5%。”

  《中国妇女》记录了中国女科学家勇敢地站到世界的面前,越来越多地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华儿女——记女物理学家谢希德》介绍的谢希德是中央委员、复旦大学校长(也是中国名牌大学的第一位女校长),她在复旦大学建立了现代物理研究所,之后被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美国五所大学、英国和日本的大学,先后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在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后,1991年又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荣誉院士,第21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主席,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

  1999年第1期《中国妇女》封面人物吕植,有着令世界生物生态学界称奇的研究成果。当时她还是北京大学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系副教授,已经从事大熊猫野外种群的生态学、社会行为学、保护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十多年。

  那一年,吕植被《纽约时报》誉为未来中国值得关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她在北京大学成立了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也是生物多样性民间保护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创始人。当吕植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时,她的故事再次被《中国妇女》讲述。

  

  吕植

  上世纪末,《中国妇女》重点报道的另一位科学家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赛娟。

  因为“文革”,她曾中止学业,还当过纺织女工。1978年恢复研究生报考后,她只用了两周时间准备,就顺利考取了上海第二医学院血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去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留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她和同为科学家的丈夫陈竺双双回国创建实验室。“她成功分离了染色体上一个新的人类基因,继而克隆了这个基因,实现了我国在生物领域人类疾病新基因克隆零的突破。后来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内容达到国际首创。”去年,陈赛娟当选上海市科协新一届主席,成为继谢希德、叶叔华之后第三位女性主席。

  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

  新世纪出现在《中国妇女》封面的第一位女科学家是王红阳:《生命的乐章如此悠扬——一个女科学家的人生片段》,她从事细胞信号传递研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克隆并鉴定出人类和鼠类六种重要的功能基因,并跻身于本学科领域的世界最前沿。后来,她还当选了2009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王红阳

  2003年,世界科学界记住了一个中国女科学家的名字:李方华。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国际知名的电子显微学家。她代表亚太地区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是中国科学家首获这个被誉为“女性诺贝尔奖”的奖项。之后十余年间,又有叶玉如、任詠华、谢毅、张弥曼等女科学家获奖,也陆续成为《中国妇女》的女主角。

  2004年,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发展和延伸,设立了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这是中国第一个针对女科学家的奖项,而今已有15届134名科学家获奖。15年来,每年都有获奖女科学家的故事被《中国妇女》记录,还有十余人成为封面人物。

  

  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

  2018年《中国妇女》发布的一项针对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的调查表明,被访者的生活幸福感大大高于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平均水平,98%感觉比较幸福或非常幸福。她们在平均每天工作11个小时的同时,业余爱好多姿多彩,被访获奖女科学家共提及了51种休闲方式——这一点,在杂志历年对女科学家的专访中都能得到印证。

  比如药物专家龙亚秋热爱足球,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专家侯亚梅喜欢文艺,肿瘤学专家刘芝华坚持长跑,植物营养学专家廖红享受打羽毛球,通信与信息专家李赞用训练有素的歌声减压,北斗导航研发者王淑芳爱写诗,神经学专家胡海岚学摄影画油画,脑疾病专家许琪徒步和越野,医学专家曾一凡更是跳舞、吹萨克斯、开个人演唱会、出唱片……

  2015年,是中国女科学家的收获之年。先是中科院院士谢毅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同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接着,85岁的屠呦呦因成功提炼青蒿素治疗疟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中国首位、全球第46位获诺奖的女性。《中国妇女》刊登《呦呦青蒿情,一“诺”骄天下》为她喝彩。

  

  屠呦呦

  也是这一年,新公布的两院院士新增12名女性,占9.16%,创了女院士数量和比例历史新高。到2017年,中科院再增三名女院士,其中两位都是《中国妇女》读者的老朋友:因对抗禽流感病毒的贡献获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陈化兰(《陈化兰:成功要有大聪明》)和第三届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密码学家王小云(《密码专家破解成功密码》)。第三位新院士、生殖医学专家黄荷凤则在第一时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那年,她还获得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学院的荣誉院士称号,代表着世界对中国生殖医学研究的重视与肯定(《黄荷凤:缔造新生命奇迹的女院士》)。

  2018年,海洋地质科学家唐立梅第二次登上《中国妇女》封面。作为首位乘蛟龙潜入大洋的女科学家她在2014年第一次登上本刊封面,而这次她乘“雪龙号”随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进入南极考察,以勇敢无畏向30年前的前辈——1992年3期《中国妇女》封面人物金庆民致敬。

  

  唐立梅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金庆民,从1988年开始,先后三次登陆南极,是世界上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1989年《中国妇女》讲述了她在被视为地球上的“死亡地带”的南极文森峰独自完成科考任务,发现了大规模的含铁石系和赤铁矿带,填补了我国南极地质学研究空白的故事。

  

  金庆民

  中国女科学家从寥若晨星到星空璀璨,如今壮大到约3600万人,在各个专业领域推动着科技进步,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创造着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妇女》对她们的书写从未缺席。她们的形象深深标记在字里行间,探索故事永驻于时代,激励更多的女性关注科学、投身科学,为人类的福祉、文明的进步,推动科学巨轮驶向更广阔的未知领域,贡献巾帼之力。

  这里还有更多好文章哦,动动手指点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