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谢伦灿:文化共同体,构建异质共存的关系形态

  文化共同体应指东西文化走向融汇的一种理想状态。[1]文化共同体需要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要富有张力,这种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同于原先相对封闭单一的城市文化概念,是一种‘异质共存’与‘和而不同’的关系形态。[2]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经久不衰的重要基础, 构建民族文化共同体, 将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及文化自觉目标, 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的进步发展。文化共同体建设, 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包含共同的文化记忆、共同的文化生活及共同的文化精神。[3]

  文化共同体至少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拥有大致相同的文化生活环境、持有共同的文化生活记忆、秉承共同的文化价值理念、拥有包容的文化心态,文化共同体“是诸具独立性的个体构成一有序整体的精神纽带和文化基础”[4]。文化共同体中内涵的共同社会价值观、共同理想追求, 可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思想认同和精神支撑。[5]“‘共同体’, 是指由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的‘既作为一个整体又不能完全丧失每一个体各自的独立性’的有序群体”, 因此, 强调文化共同体并不是说要实现文化的同一性, 而是要实现文化的统一性, 即“和而不同”。

  2018年4月14日, 海峡两岸孔子后裔清明祭祖大典举行, 通过清明祭祖活动, 将海峡两岸的人民紧密联系起来, 并传播儒家的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本次海峡两岸孔子后裔清明祭祖大典活动, 将有效凝聚世界各地孔子后裔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提升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在历史文化、民间艺术、现代文化产业等交流合作基础上, 培养海峡两岸人民群众共同的历史记忆及民族文化情感。[6]

  2018年3月15日, 在福建安溪举办的海峡两岸文创灯会, 通过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合作, 向社会各界展现了安溪的人文风情, 推广龙涓的旅游资源, 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海峡两岸文化合作发展, 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合作“试验区”, 实现两岸的文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共同市场。

  [1] 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2] 黄仲山. 当代城市移民文化变迁与文化共同体建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5( 7) : 72.

  [3] 连水兴.从“文化共同体”到“媒介共同体”:海峡两岸传媒业合作研究的视角转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3) .

  [4] 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528.

  [5] 武星星 胡春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探析——基于文化共同体的视角,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46(04),101-106。

  [6] 李晓华,基于文化共同体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6),36-37。

  谢伦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微信公众号:文化工匠

  (每日更新,慢工原创,用匠人的脚踏实地重拾文化自信)

  举报/反馈